關于狄青的故事3則
折疊狄青,字漢臣,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關于狄青的故事3則,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關于狄青的故事:狄青打仗的故事
元昊稱帝反宋以后,宋仁宗抽調一批禁軍到陜西去幫助防守。在這批禁軍中,出現了一個英勇善戰的將領,他就是北宋名將狄青。
狄青是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人,本領高強,擅長騎馬射箭。他剛到陜西,還是一個低級軍官。當時,將士大多膽小怕死,只有狄青藝高膽大,因此經常擔任先鋒。
狄青打仗的時候,有個特點。他每次上陣,都披頭散發,臉上罩著一個銅面具。他在敵陣中往來沖殺,勇猛異常,西夏軍沒有一個抵擋得住,以為是天神天將下凡,因此給他起了一個外號,稱他“狄天使”。
狄青打仗,也很有智謀。有一次,狄青率領少量軍隊,在涇原和西夏軍作戰。西夏軍人數很多,狄青想,敵眾我寡,如不采用奇計,無法取勝。于是,他下令軍中,出戰時不用弓箭,都拿刀槍,以鉦(古代軍隊中所用的打擊樂器,用銅制成)聲作為號氣,第一次敲鉦,全軍停止不動;第二次敲鉦,全軍退卻,但仍排好陣勢;鉦聲一停,全軍轉身向前,大喊大叫,向敵軍沖殺過去。宋軍士兵還都按照這一辦法,作了演習。
第二天,宋軍出戰。他們還沒有跟西夏軍接戰,軍中第一次鉦聲就響了,宋軍士兵全部停下來不動。第一次鉦聲剛過,第二次鉦聲又響了,宋軍士兵又突然退卻了。西夏士兵一向懼怕狄青,這次看了宋軍的出戰情況,不覺大笑說:“哪有這樣的打法,誰說狄天使勇猛善戰!”
就在這時候,宋軍的鉦聲突然停止了,宋軍將士頓時轉過身來,大聲喊殺,沖入西夏軍陣中。敵人措手不及,亂成一團,嚇得四散逃奔,很多人都自相踐踏而死。這一仗,狄青以奇計制敵,取得了大勝。
陜西有個官員,和狄青談論軍事,非常賞識他的才能,就把他推薦給韓琦和范仲淹。
韓琦和范仲淹召見狄青,向他問了一些問題,覺得他確是一個人才,只是讀書不多,缺少見識。
于是,范仲淹就勸告他說:“你如今當了將官,要多讀點書才行。做將官的,不知古今,不懂兵法,只是個人之勇,怎么能為國家建立更大的功業呢?”
狄青聽了,連連點頭,便請范仲淹指點。范仲淹就拿出一部《左氏春秋》,送給狄青,要他先好好了解古代的一些戰爭歷史。
狄青非常感激地接受了這部書。打這以后,他刻苦學習,讀完了這部《左氏春秋》,又讀完了秦、漢以來的很多兵法著作。他的軍事學識更豐富了,名聲也更大了。
他在西北的四年當中,大大小小的仗打了二十五次,身上受了八次箭傷,也為宋朝立了不少功勞。
宋仁宗對狄青很看重,除了提升他以外,還很想召見他。恰巧西夏軍又侵犯渭州,狄青要去抗敵,不能去京城。宋仁宗只好叫人給狄青畫了肖像,送到朝廷。
后來,北宋和西夏訂立了和議,宋仁宗才把他調回京城,讓他擔任了馬軍副都指揮使。
狄青出身士兵。宋代為了防止士兵逃跑,在他們臉上刺上字,再涂上墨做記號,皮膚上留下青黑色的字跡,稱做面涅。狄青當過小兵,臉上也留有面涅。
宋仁宗召見狄青,看到他臉上的面涅,覺得跟他如今的身份很不相稱,便命他敷上藥,把臉上的字跡除掉。
狄青不同意這樣做。他回答說:“陛下不問我的出身低微,按照功勞提拔我,我才有今天這樣的地位。這些字跡,我愿意留著,讓士兵們看了,知道應該發奮向上。”
宋仁宗聽了,非常贊賞,對他也更加看重了。
西夏戰事平息后不多幾年,南方又出現了一個割據政權。廣源州酋長儂智高起兵反宋,他攻占邕(yōng)州(今廣西南寧),建立大南國,自稱仁惠皇帝,隨后又一連攻下了九個州,還進犯廣州。宋朝的許多守城官吏,嚇得丟掉城池逃跑了。有些地方的百姓逃到山谷中避難,儂智高追到山谷中,放一把火,把避難者一齊燒死。
宋仁宗非常憂慮。狄青就上書朝廷,請求前去作戰。第二天,狄青上朝,對宋仁宗說:“臣出身行伍,沒有別的可以報答國家。我只要帶領一支精銳騎兵,再調撥一些禁軍,就可以平定儂智高。”
宋仁宗馬上任命狄青為宣撫使,率領三萬人馬前去。第二年,狄青攻破了邕州。儂智高逃到大理,被殺死了。
狄青平定儂智高割據政權,又立了大功。宋仁宗拜他為樞密使,讓他掌管軍權,還賞賜他一所住宅。
關于狄青的故事:假癡不癲
狄青到廣西征討儂智高時,由于前將領幾次征討失敗,士氣低落,如何振奮士氣便成了個問題。狄青看到南方有崇拜鬼神的風俗,便心生一計:他率官兵剛出桂林之南,就拜神祈佑。只見他拿出一百個制錢,口中念念有詞:"此次用兵勝負難以預料,若能制敵,請神靈使錢面全都朝上!"左右官員對此感到茫然,擔心弄不好反會影響士氣,都勸狄青不必這么做。而狄青卻不加理睬,在全軍眾目睽睽之下,一揮手,一百個制錢全撒到地面。大家湊近一看,一百個錢面全部朝上。官兵見神靈保佑,雀躍歡呼,聲震林野,士氣大振。狄青當即命左右侍從,拿來一百根鐵釘,把制錢原地不動地釘在地上,蓋上青布,還親手把它封好,說:"待勝利歸來,再收回制錢。"于是率官兵南進,越過昆侖關,設計在歸仁鋪與儂智高決戰。結果大敗儂軍,"追趕五十里,斬首數千級",俘儂智高主將57人。儂智高遁往云南大理,后死在那里。狄青平定了邕州,帶領勝利之師北還,如約到擲錢處取制錢。僚屬們將錢起出一看,原來這一百個制錢兩面都是錢面,大家才恍然大悟,對狄青的"靜不露機"更是佩服得五體投地。
狄青巧計激士的典故,后來被《三十六計》一書的作者收入卷中,作為第二十七計"假癡不癲"的注腳戰例。
有一對聯提到過他:
二船并行,櫓速(魯肅)難比帆快(樊噲);
八音齊奏,笛清(狄青)不敵簫合(蕭何)。
關于狄青的故事:平定儂智高
皇佑年間,廣源州蠻儂智高反叛,攻陷邕州,又攻破了沿江的九個州,包圍廣州城,嶺外一帶騷動不安。楊畋等安撫使負責處理平定蠻人叛亂,但宋軍長久沒有成績。又命孫沔、余靖做安撫使率官軍討伐叛賊,但宋仁宗仍放心不下。狄青打報告請戰,第二天入見宋仁宗時,他說:"臣當兵出身,除了戰場殺敵,沒有什么可以報效國家。希望能帶得數百個蕃落騎兵,再加上一些禁兵,去將叛賊的頭砍下送回京城。"宋仁宗佩服他的豪言壯語,于是任命他為宣徽南院使、宣撫荊湖南北路,負責處理廣南叛亂之事,并在垂拱殿設酒為他送行。當時儂智高回師重新占據邕州,狄青聯合孫沔、余靖的部隊進駐賓州。
在此之前,蔣偕、張忠都因輕敵而戰敗陣亡,官軍聲威大衰。狄青命令各將不得妄自與叛軍接戰,而聽從他的統一指揮。廣西鈐轄陳曙趁狄青還未到,便擅自率步兵八千攻打叛軍,潰敗于昆侖關,殿直袁用等人都逃遁了。狄青說:"號令不一,是部隊失敗的原因。"早晨集合各將領到堂上,逮捕了陳曙,并召來袁用等三十人,依戰敗逃跑罪,推出軍門斬首。孫沔、余靖相視驚愕,而眾將領則嚇得兩腿顫栗。
后來軍隊停止前進,休整十天。偵察的人回報,以為宋軍不會很快進擊。但狄青第二天便集合軍隊人馬,一晝夜就過了昆侖關,從歸仁鋪出來布陣。叛軍失去了險要陣地后,都出來迎戰。前鋒孫節與叛賊在山下搏斗而死,叛軍士氣極高,孫沔等人嚇得臉色都變了。狄青手舉白旗指揮騎兵,從左右兩翼沖出,出于叛軍意料之外。大敗叛軍,追擊了五十里,斬了數千首級,儂智高同黨黃師宓、儂建中、儂智中以及偽官僚吏屬被殺死者有五十七人,生擒叛賊五百多人,儂智高在夜間縱火燒城后逃走。黎明時,狄青嚴管著部隊開進了邕州城,繳獲金銀玉帛數以萬計,雜畜數千,又招集曾被叛軍俘虜脅迫的老壯年人七千二百人,慰撫之后釋放、遣散。將黃師宓等人的頭掛在邕州城下示眾,又斂集叛軍尸體在城北角建筑京觀。當時叛軍尸體中有個穿金色龍袍的,部下眾人說是儂智高已死,要向朝廷報告。狄青說:"怎知這不是一個騙局呢?我寧可說儂智高失蹤,也不敢欺騙朝廷來貪求戰功。"當初,狄青到邕州時,正遇上這里毒瘴彌漫,有人說是叛軍在江水上游放毒,將士飲水而死者很多,狄青非常憂慮。一夕,有一股泉水從寨下涌出,取來一喝,味道甘美,部隊靠此才渡過了難關。
后復任樞密副使,升護國軍節度使、河中尹。回到京師后,宋仁宗嘉獎他的功績,任命他為樞密使,并賞賜給他一套在京師敦教坊的宅第,還特優先給他的兒子們加官進級。起初,狄青已率部南下后,宋仁宗常為他擔憂說:"狄青有威武的名聲,叛軍應會害怕他的到來。擔任左右傳令的人,非狄青的親信者不可,雖然是飲食起居的時候,都應該防備突然襲擊的發動。"于是派使者飛馳前線訓戒。等獲悉狄青已打敗叛軍,宋仁宗對宰相說:"快快議定恩賞,慢了便起不到獎勉的作用了。"
起初,交趾人請求出兵幫助朝廷討伐儂智高,余靖說他們可信,便在邕州、欽州準備了萬人的糧草等待他們。宋仁宗還下詔用三萬緡錢賞賜給交趾國做軍費,并許諾平定叛亂后再有厚賞。狄青到此后,傳令余靖不要派使者到交趾借兵,并立即上奏說:"交趾國李德政聲稱將率步兵五萬、騎兵一千趕來支援,不是真的。而且借蠻夷來消滅內寇,對我無利。憑一個儂智高就能橫行、蹂躪兩廣,使朝廷無力討伐,如果再向蠻夷借兵,那蠻夷貪得無厭,不仁不義,進而發動戰亂,又怎么抵御他們呢?請取消要交趾出兵援助。"意見被采納。叛軍被平定后,人們都佩服他有遠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