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天祥的故事及簡介
文天祥是宋末政治家、文學家,愛國詩人,抗元名臣,民族英雄,與陸秀夫、張世杰并稱為“宋末三杰”。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文天祥的故事及簡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文天祥的故事:文天祥抗元
宋理宗時期,奸相賈似道把朝政弄得一團糟,元世祖忽必烈便加快了兼并南方、統一全國的步伐。
宋理宗死后,他的兒子趙禥(qí)即位,就是宋度宗。朝政大權還是掌握在貫似道手中。到了公元1274年,宋度宗生病死了,四歲的趙顯(xiǎn)登基,成為宋恭帝。第二年,元朝大將伯顏率大軍威逼臨安,形勢危急,朝廷急忙下詔,要各地派兵勤王。可是各地幾乎沒有人響應,只有文天祥立即召募了義軍一萬余人。
文天祥,號文山,少有大志,博覽群書,二十歲中進士,被宋理宗欽點為狀元。主考官王應麟稱贊他“忠肝如鐵石。”開慶年間,蒙古軍隊侵宋,文天祥屢次上書,主張抗敵,斥責權貴們惑主誤國,竟遭猜忌和迫害,不得不在三十七歲正當盛年時就正式退休。當時有朋友勸他:“你這一萬多烏合之眾,去同蒙古兵打仗,正像羊入虎口,不會有什么好結果。”文天祥激昂慷慨地回答說:“我豈能不知!但我這樣做了,天下義士忠臣就會聞風而起,奮勇保衛國家。”但文天祥帶兵到臨安后,因投降派的刁難,終于未能上前線抗敵,卻被朝廷派到蒙古兵營,去與伯顏談判投降之事。
當時宋恭帝年幼,朝廷大事都由他的祖母謝太后作主。謝太后見蒙古大軍兵臨城下,朝內又無抵擋的兵力,就派人到伯顏軍營求和投降。伯顏是元朝的丞相,他提出他只能與宋室丞相等級的人談判。右丞相陳宜中怕被元兵扣留,先溜走了,左丞相留夢炎則早就逃到南方去了;另一位重要大臣張世杰見朝廷輕率投降,氣得從海上出走,另尋機會組織反攻復國。謝太后無可奈何,便升了文天祥的官,派他前往。
文天祥臨危受命,來到元軍大營中。一見伯顏,雙方就唇槍舌劍交鋒地論起來。文天祥義正辭嚴地說:“你們蒙古若想消滅我宋朝,未必有什么好結果,因為我們南方的廣大軍民一定要同你們抗爭到底。”
伯顏威脅說:“你文天祥若不老老實實投降,只怕今日饒不得你。”
文天祥毫不退縮地回答:“我文天祥忠心為國,哪怕刀山火海!”伯顏非常惱怒,就將文天祥囚禁起來。
不久,謝太后和趙顯終于投降,他們繞過文天祥,另派賈慶余為右丞相去元營求降。文天祥仰天長嘆,把賈慶余痛斥一頓,但南宋向元朝投降稱臣已成事實。
但是伯顏并沒有善待謝太后和趙顯,反而將他們當俘虜押往元大都,并將文天祥也一同押去。途經鎮江時,文天祥趁元兵不防備,同他的隨從杜滸等十二人連夜逃脫。他們先到真州(今江蘇儀征),后過揚州,本想聯絡各地宋兵,抗元復國。但因為當地宋將輕信元朝的挑撥,懷疑他是元兵的奸細,都不肯接待他,他才不得不繼續往南奔走。最后到溫州時,文天祥聽說張世杰在福州擁立了新皇帝端宗趙昰(shì),就又趕到福州。后來他作為朝廷的大臣,積極招募人馬,組織抗元,連續轉戰于江西、福建各地,多次打敗元軍,先后收復了不少縣城。
端宗死后,張世杰、陸秀夫、文天祥又擁立了趙昺(bǐng),繼續在南海一帶抗敵。公元1278年十二月,元軍元帥張弘范大舉攻打潮州,文天祥被迫率兵轉移五坡嶺。軍中正在吃飯時,元兵突然來到。宋兵作頑強抵抗,最后全軍覆滅,文天祥被俘。
元兵將文天祥押去見張弘范。張弘范欽佩文天祥的骨氣,以禮相待,想讓他降。但文天祥不理睬,于是他就把文天祥軟禁在軍營中。當時張世杰正領兵在山抗擊,張弘范知道張世杰最欽佩文天祥,便叫文天祥寫信招降張世杰。文天祥冷冷地回答說:“我自己無力救父母,難道可以教別人背叛父母嗎?”張弘范厚著臉皮,反復地威脅利誘,文天祥便將船過零丁洋時所寫的一首詩給了張弘范,詩中最后兩句是:“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張弘范讀過詩后,苦笑一聲,只好下令強攻山。
山被攻破后,元軍中擺酒慶賀,張弘范又勸降文天祥說:“現在宋室已經滅亡,你文丞相已經盡忠盡孝。如果你能像對宋朝那樣忠心對待元室,你還會當丞相。”文天祥沉痛地回答:“國家我無力救亡,為人臣者即使死了也還有罪,何況叫我投降,改事二主!”張弘范只好派人將文天祥送往元京大都。文天祥一路上絕食八天,以示必死信念。
當時,雄心勃勃的元帝忽必烈正在搜羅中原人才。他先派降臣王積翁去勸降,后來又親自召見文天祥,問他還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說:“我受國家重托擔任宰相,怎能又投降元朝,我的愿望就是賜我一死。”忽必烈不愿殺他,就將他囚禁在元都好多年。在牢房中,文天祥曾寫下千古傳頌的《正氣歌》。他在詩中列舉了歷史上那些堅持正義的忠臣義士,認為他們都是正氣的表現,是自己效法的榜樣。其中有兩句:時窮節乃現,一一垂丹青。公元1282年,民間的義士聚積了兵馬數千人,揚言要打破大都,救出文丞相。元世祖為絕后患,終于下令處死文天祥。臨刑時,文天祥朝南跪拜,從容地說:“我的事情到此完結了。”然后慷慨就義,時年四十七歲。他的妻子為他大殮時發現,他的衣帶中有一篇文章說:“孔子說‘成仁’,孟子說‘取義’,只有義盡,所以仁至。讀圣賢的書,學到了什么?從今以后,我真正做到無愧于己了。”
文天祥的簡介:
文天祥(1236年6月6日-1283年1月9日),南宋末期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縣)人,民族英雄。
19歲時獲廬陵鄉校考試第一名,理宗寶佑四年(1256年)中選吉州貢士。宋恭帝德佑元年(1275年),元兵渡江,文天祥起兵勤王,最終失敗。1276年奉詔入福州,任樞密使,都督諸路軍馬,往南劍州(今福建南平)建立督府,派人赴各地募兵籌餉以繼續抗元戰爭。
秋,元軍攻入福建,端宗被擁逃海上,在廣東一帶乘船漂泊。1279年被俘,受俘期間,元世祖以高官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與陸秀夫、張世杰被稱為“宋末三杰”。
《過零丁洋》和《正氣歌》最為人所認識和稱道。九死一生,浩然正氣,“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名垂千古,光耀史冊!
1283年1月9日,文天祥慷慨就義,時年四十七。
文天祥以死報國:
德佑元年(1275)正月,文天祥接到小朝廷專旨,命他「疾速起發勤王義士,前赴行在(行在,指皇帝離京寄居之處)」。文天祥奉讀詔書,痛哭流涕,立即發布榜文,征募義勇之士,同時籌集糧餉。他捐出全部家財作軍費,把母親和家人送到弟弟處贍養,以示毀家紓難。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農民為主、知識分子為輔的愛國義軍在極短時間內組成,總數達三萬人以上。起兵勤王在文天祥的生活中揭開了新的一頁。
文天祥九死一生:
斥責降將
皇帝投降后,降將呂師孟挖苦文天祥:「丞相曾經上書請斬叛逆遺孽呂師孟,為什么不殺了我呢?」文天祥毫不客氣地斥責他:〝你叔侄都做了降將,沒有殺死你們,是本朝失刑。你無恥茍活,有什么面目見人?你們投靠敵人,要殺我很容易,但卻成全我當了南宋的忠臣,我沒有什么可害怕的!〞聽了這話,呂師孟佩服文天祥的氣概,并說:〝罵得痛快!〞
鎮江逃脫
文天祥雖然被拘禁,但不甘心失敗,又不肯歸順。伯顏沒有辦法,決定把他送往元大都。船到鎮江(今江蘇鎮江) 靠岸,文天祥被囚禁在一戶居民家中。他命隨從暗中打探敵情,聯絡船只,計劃逃走,還暗中藏了一把匕首,以備必要時自刎。逃走當晚,文天祥的船只被巡船發現,但因巡船追捕時擱淺,沒法走動,而只能看著文天祥一行十二人逃去。
真州被疑
文天祥一行人到達真州(今江蘇儀征市,即揚州市西南) (江蘇省地圖)后,受到真州軍民的熱情歡迎。守將苗再成認為,以文天祥的丞相、樞密使身份作號召,江淮合力,不難挽回大局。不料淮東制置使李庭芝中了敵人的反間計,以為文天祥已投降蒙古,到真州來攻城,要苗再成殺掉他。苗再成不忍,但上司的命令又不能置之不理,只好把文天祥暗地送到城外放走,文天祥不禁仰天長嘆,大勢已去。
揚州過客
從真州出來,文天祥一行人乘黑夜通過蒙古帝國控制的地界,到達揚州城下。名都揚州經過兩次大寇災,繁華的十里珠簾,秀麗的二十四橋,已無復舊觀。城上守軍盤查嚴密,形勢緊張。進入李庭芝據守的揚州城,會是什么結局呢?文天祥無法預料。這時,一個賣柴人愿意帶他們到江蘇高郵(今江蘇高郵)去,文天祥決定離開揚州,尋找二王行在,即益王趙昰和廣王趙昺,再為南宋效力。
文天祥一行人走到桂公塘(距揚州約十五里的小村莊)時,天已大亮。為躲避追殺,他們藏身于幾道斷墻后面。正要找點食物,忽然聽見很多蒙古騎兵巡視而至。文天祥一行人趕緊貼墻根龜縮起來,一動也不敢動。這時,只要有一名士兵探頭往里瞧一瞧,他們就會被發現,重做俘虜。而天上突然狂風大作,烏云密布,士兵們急著躲雨,匆匆而過。事后才知道,這隊騎兵就是押送他們到大都的那隊人,因為在鎮江走脫了文天祥,加強了戒備,沿途防范甚嚴。
從揚州到高郵,文天祥一路顛沛流離,饑寒交迫。隨從的人逃的逃、死的死,十二人只剩下六個。疲憊不堪的文天祥再也走不動了,他每走一步都異常艱難,跌倒了又爬起來,咬著牙前進。幸好遇上一群樵夫,見他們是遇難的,就熱情相助,拿來一個籮筐,讓文天祥坐在里面,由六個人輪流抬著走。他們歷盡艱險,才到達高郵。但高郵方面收到李庭芝的文書,嚴防文天祥攻城。文天祥不敢進城,又向泰州(今江蘇泰州)前進。
夜走通州
泰州有船可到通州(今江蘇南通),但沿路有蒙元大軍出沒,非常危險。文天祥以孤舟一葉,晝伏夜出,雖多次與對手遭遇,但還是有驚無險地到達通州。他在一首詩中風趣地說:「行客不知身世險,一窗春夢送輕舠。」經過九死一生的磨煉,文天祥已經把艱難險阻視作等閑了。
宦海南歸
文天祥在通州聽說益王、廣王在永嘉(今浙江溫州)建立了元帥府,號召各地義兵勇士繼續抗蒙,就馬上決定投奔二王。德佑二年(1276)閏三月,他揚帆入海,回到南宋統治的地方。他計劃在閩、廣重舉義旗,團結各方義兵,統一部署,復興南宋。
文天祥決戰牙山:
在蒙元的猛烈攻勢下,南宋流亡政府竄逃到秀山(今廣東東莞虎門的虎頭山)。十一歲的端宗驚悸成疾,在州(今廣東湛江市)病逝。張世杰、陸秀夫立八歲的衛王繼位,又把行朝遷到新會縣南面大海中的山(廣東省地圖)。祥興二年(1279)二月初六日,宋軍視死如歸,對蒙古艦隊在海面上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海戰,最后張世杰統領的宋軍戰敗,陸秀夫背負幼年皇帝蹈海殉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