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三桂的故事和簡介
吳三桂,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吳三桂的故事和簡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吳三桂的故事:
農民軍打進北京,結束了明王朝近三百年的統治,是一個偉大的勝利。他們的進軍,受到北京百姓的熱情歡迎。各行各業很快安定下來,明朝的大部分官員也都歸順了農民軍新政權。李自成和他的戰友們都非常興奮。
農民軍迅速建立新的國家機構,國號大順,任命了內閣、六部及文武百官。派出大順政權的文武官員到各地去建立地方政府,布置防務,征剿還在頑抗的明朝軍隊。
但是,大順軍陶醉于已取得的勝利,疏于新秩序的建設。李自成雖然感到,距北京不遠的山海關,還駐守著明朝的一支大軍,關外還有強大的清軍,是個威脅,但是沒有認識到局勢的嚴重性、緊迫性。他忙于登基做皇帝,大將們忙于追繳明朝大臣、外戚家中的財富。他們不分輕重,不加區別,對追繳對象,包括對象的家屬,采用嚴刑逼供、殘酷拷打的辦法,這很不利于安定已歸順的原明朝官員的心。甚至有的大順軍將領強占人家的家眷,占據豪華的住宅,過起了驕奢淫逸的生活。士兵們也私藏著在混亂中搶到手的金銀財寶,沒有了以前那股旺盛的斗志。軍心渙散,紀律松弛。李巖等少數將領看到這種情況的危險,勸告李自成,但沒有引起他的重視。
尤其不該的是,大順軍的一些將領,不顧大局,將明朝大臣吳襄抓起來拷打,抄了他的家,大將劉宗敏強占了吳家的歌姬陳圓圓。吳襄是明朝鎮守山海關統帥吳三桂的父親,陳圓圓是吳三桂寵愛的。當有人提醒李自成,吳三桂留在山海關是心腹大患,要趕快解決時,他這才派一個明朝降將去招撫吳三桂,并叫吳襄寫信勸兒子歸順。
吳三桂出于保護家屬的考慮,準備先歸順大順政權再說。但當他快到北京時,遇到一些從北京逃出來的明朝官員,一問,知道了他的父親與愛妾的遭遇,不禁怒火中燒,回頭就退到山海關。又想到李自成不會就此罷休,如單獨作戰,就會受到大順軍與清軍的夾攻,死無葬身之地,不如投降清軍,對付農民軍,還有一條活路。
于是,吳三桂不顧民族大義,寫信與關外的清軍聯系。清軍統帥親王多爾袞哪里會錯過這樣好的機會,立即答應了吳三桂的請求,帶著十多萬大軍急匆匆趕到山海關外。
李自成聽說吳三桂與清兵勾結上了,這才著急,親自率領六萬大軍,號稱二十萬,去攻剿吳三桂。
吳三桂出關叩見多爾袞,又將多爾袞接進關內,殺白馬會盟,祭拜天地。商量好對大順軍的辦法。
大順軍與吳三桂的叛軍相遇了。六萬人馬,一字排開,長達數里,軍容的確威武。吳三桂軍隊穿著白衣白甲,打出為崇禎皇帝報仇的旗幟,從山海關里沖殺出來,與大順軍混戰在一起。殺聲震動山谷。
雙方正殺得難分難解時,起了一陣大風,飛沙走石,對面看不清人影。埋伏在后邊的大量清軍,突然沖殺出來,大順軍被沖亂陣勢,李自成只得下令退兵。可是大順軍已經沒有了秩序,清兵和吳三桂的軍隊加緊沖殺,大順軍大敗而逃。
李自成撤回北京,元氣大傷,士兵和將領的斗志都沒有了。他決定退出北京,回到陜西老家再說。臨行前,他在金鑾殿上完成了大順皇帝的登基典禮。沿途已歸降大順政權的城池,又紛紛反叛,投降了清軍和吳三桂。
多爾袞在吳三桂的幫助下,進了北京,從農民軍手里搶奪了勝利果實,并于當年就將都城遷到北京,開始了清王朝在全中國的統治。
第二年,清軍追擊農民軍到西安,大順軍抵擋不住,被打散。李自成繼續撤退到湖北,犧牲在通山縣九宮山下。他的余部,有的參加了南明政權反清的戰爭。李自成的起義,終于失敗。
張獻忠在公元1644年11月進入四川,第二年攻占成都,建立大西國,堅持了兩年的斗爭。公元1647年,大西國在清軍進攻下失敗,張獻忠中箭而死,大西國也滅亡了。
吳三桂的簡介:
吳三桂(1612年6月8日-1678年10月2日),字長伯,一字月所,明朝遼東人,祖籍江南高郵(今江蘇高郵),錦州總兵吳襄之子,祖大壽外甥。明末清初著名的政治、軍事人物。明崇禎時為遼東總兵,封平西伯,鎮守山海關。崇禎皇帝登基,開武科取士,吳三桂奪得武科舉人。不久,吳三桂又以父蔭為都督指揮。
崇禎十七年(1644年)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封平西王。順治十六年(1649年),吳三桂鎮守云南,引兵入緬甸,迫緬甸王交出南明永歷帝。康熙元年(1662年),吳三桂殺南明永歷帝于昆明。同年,晉封為平西親王,與福建靖南王耿精忠、廣東平南王尚可喜并稱三藩。康熙十二年(1673年),下令撤藩。吳三桂自稱周王、總統天下水陸大元帥、興明討虜大,發布檄文,史稱"三藩之亂"。
康熙十七年(1678年),吳三桂在衡州(今衡陽市)登基為大周皇帝,國號大周,建都衡陽。建元昭武。同年秋在衡陽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