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陳嘉庚的故事
折疊陳嘉庚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關于陳嘉庚的故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關于陳嘉庚的故事:
愛國華僑陳嘉庚,17歲漂洋過海出外經商,慘淡經營,終成南洋巨富。1919年秋,富貴而歸鄉的陳嘉庚決心在家鄉興辦學校,先后辦起了小學、中學、師范。對于英國人的刁難,他堅定地表示:“企業可以收盤。學校決不能停辦。”他變賣家產,堅持要把學校辦下去。
對于孫中山先生的革命行為,陳嘉庚給予積極支持。他曾籌款20多萬元,幫忙光復福建。抗日戰爭暴發后,他又盡可能多地為抗戰提供財力和物力的幫忙。從1937年到1940年,陳先生為抗日募捐的總數達30億元之巨。
在個人生活方面,他從來不輕易亂花錢,自奉儉約,素食布衣。臨終時,他把遺產300多萬元所有獻給了國家。
幾10年來,陳嘉庚以實際行動表達了一位華僑的拳拳愛國之心。
關于陳嘉庚的故事:身負父債
1874年10月21日,陳嘉庚出生在福建同安縣集美村,因為戰亂不斷,有很多人遠赴南洋討生活,這里便成了著名的僑鄉。陳嘉庚的家庭,也是一個華僑世家,他出生的時候,父親正在新加坡,經營著米店和一家小廠。從小,是母親獨自撫養他長大。
閩南一帶,曾有著十分光輝的歷史。從民族英雄鄭成功到虎門銷煙的林則徐,這些故事都在小嘉庚的心里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影響。集美村還有著鄭成功的“國姓寨”、“國姓井”,在老一輩人的傳說中,陳嘉庚從小就對這些愛國英雄充滿了敬仰。而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更使他渴望早日能夠報效祖國。
1890年,陳嘉庚已經17歲了,父親要他到新加坡來見見世面,于是他離開了故鄉、離開了慈母,獨身前往南洋。雖然都市的繁華是一種誘惑,但他卻不為所動,老老實實地呆在店里,跟著老伙計學習怎么管理,很快就成了父親的左右手。
1898年,母親病逝,聞聽噩耗的陳嘉庚立即回鄉葬母。出發之前,他將自己經管的賬務移交給他的族叔。當時他父親各項經營都很順利,擁有資產約35萬元。可是當守完3年母喪的陳嘉庚回到新加坡時,卻發現曾經興隆的米店已經門庭冷落,負債已達30多萬元。原來是父親的妾生子趁陳嘉庚不在,盡情揮霍導致負債累累,面臨破產的邊緣。
按照新加坡法律,兒子不必償還父親債務,況且陳嘉庚身無分文,如何償還,但深受儒家教育的他面對父親的凄涼,還是毅然承擔了債務,繼承了這個爛攤子,當時他還不到31歲。從此這個杰出的企業家開始了自己獨立的商業之旅。
陳嘉庚的簡介:
陳嘉庚,是著名的愛國華僑領袖、企業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泉州府同安縣集美社人(現廈門市集美區)。
1913年回家鄉集美先后創辦了集美小學、中學、師范、水產、航海、商科、農林等校(統稱集美學校)和廈門大學。廈門大學、集美學村各校師生都尊稱其為"校主"。
1949年應毛澤東主席的邀請回國參加政協籌備會。曾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副主席、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中華全國歸國華僑聯合會主席等職。曾被毛澤東稱譽為"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1990年3月11日,國際小行星中心和小行星命名委員會把一顆編號為2963的小行星命名為"陳嘉庚星"。
成長于鄭成功抗清復明故壘的陳嘉庚一生為辛亥革命、民族教育、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新中國的建設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晚年的陳嘉庚,請人在鰲園刻錄"臺灣省全圖",念念不忘國家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