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于李清照的故事
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宋代女詞人,婉約詞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稱。下面是學(xué)習(xí)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關(guān)于李清照的故事,希望各位看官能感興趣哦。
關(guān)于李清照的故事:李清照愛國故事
宋王朝經(jīng)過167年“清明上河圖”式的和平繁榮之后,天降煞星,北方崛起了一個游牧民族。金人一錘砸爛了都城汴京(開封)的瓊樓玉苑,還掠走了徽、欽二帝,趙宋王朝于公元1127年匆匆南逃,開始了中國歷史上國家民族極屈辱的一頁。李清照在山東青州的愛巢也樹倒窩散,一家人開始過漂泊無定的生活。南渡第二年,趙明誠被任為京城建康的知府,不想就在這時發(fā)生了一件國恥又蒙家羞的事。一天深夜,城里發(fā)生叛亂,身為地方長官的趙明誠不是身先士卒指揮戡亂,而是偷偷用繩子縋城逃走。事定之后,他被朝廷撤職。李清照這個柔弱女子,在這件事上卻表現(xiàn)出大節(jié)大義,很為丈夫臨陣脫逃而羞愧。趙被撤職后夫婦二人繼續(xù)沿長江而上向江西方向流亡,一路難免有點(diǎn)別扭,略失往昔的魚水之和。當(dāng)行至烏江鎮(zhèn)時,李清照得知這就是當(dāng)年項(xiàng)羽兵敗自刎之處,不覺心潮起伏,面對浩浩江面,吟下了這首千古絕唱:
生當(dāng)作人杰,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xiàng)羽,不肯過江東。
丈夫在其身后聽著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聲,面有愧色,心中泛起深深的自責(zé)。1129年8月,丈夫趙明誠剛?cè)ナ溃?月就有金兵南犯。李清照帶著沉重的書籍文物開始逃難。她基本上是追隨著皇上逃亡的路線,國君是國家的代表啊。但是這個可憐可恨的高宗趙構(gòu)并沒有這個覺悟,他不代表國家,就代表他自己的那條小命。他從建康出逃,經(jīng)越州、明州、奉化、寧海、臺州,一路逃下去,一直飄泊到海上,又過海到溫州。李清照一孤寡婦人眼巴巴地追尋著國君遠(yuǎn)去的方向,自己雇船、求人、投親靠友,帶著她和趙明誠一生搜集的書籍文物,這樣苦苦地堅(jiān)持著。趙明誠生前有托,這些文物是舍命也不能丟的,而且《金石錄》也還沒有出版,這是她一生的精神寄托。她還有一個想法就是這些文物在戰(zhàn)火中靠她個人實(shí)在難以保全,希望追上去送給朝廷,但是她始終沒能追上皇帝。她在當(dāng)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這期間,她寄存在洪州的兩萬卷書、兩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時隨身帶著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賊人破墻盜走。
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隨的人太多不利逃跑,干脆就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著龍旗龍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就更感到無限的失望。就按封建社會的觀念,國家者國土、國君、百姓。今國土讓人家占去一半,國君讓人家攆得抱頭鼠竄,百姓四處流離。國已不國,君已不君,她這個無處立身的亡國之民怎么能不犯大愁呢?李清照的身心在歷史的油鍋里忍受著痛苦的煎熬。
大約是在避難溫州時,她寫下這首《添字采桑子》:
窗前誰種芭蕉樹?陰滿中庭。陰滿中庭,葉葉心心舒卷有余情。傷心枕上三更雨,
點(diǎn)滴霖霪。點(diǎn)滴霖霪,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
“北人”是什么樣人呢?就是流浪之人,是亡國之民,李清照正是這其中的一個。中國歷史上的異族入侵多是由北而南,所以“北人”逃難就成了一種歷史現(xiàn)象,也成了一種文學(xué)現(xiàn)象。“愁損北人不慣起來聽”,我們聽到了什么呢?聽到了祖逖中流擊水的呼喊,聽到了陸游“遺民淚盡胡塵里,南望王師又一年”的嘆息,聽到了辛棄疾“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的無奈,更又仿佛聽到了“我的家在松花江上”那悲涼的歌聲。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趙構(gòu)又棄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華。國運(yùn)維艱,愁壓心頭。有人請她去游附近的雙溪名勝,她長嘆一聲,無心出游:
風(fēng)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語淚雙流。聞?wù)f雙溪春尚好,也擬泛輕舟。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
李清照在流亡途中行無定所,國家支離破碎,到處物是人非,這愁就是一條船也載不動啊。這使我們想起杜甫在逃難中的詩句“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李清照這時的愁早已不是“一種相思,兩處閑愁”的家愁、情愁,現(xiàn)在國已破,家已亡,就是真有舊愁,想覓也難尋了。她這時是《詩經(jīng)》的《黍離》之愁,是辛棄疾“而今識盡愁滋味”的愁,是國家民族的大愁,她是在替天發(fā)愁啊。
李清照是恪守“詩言志,歌永言”古訓(xùn)的。她在詞中所歌唱的主要是一種情緒,而在詩中直抒的才是自己的胸懷、志向、好惡。因?yàn)樗脑~名太甚,所以人們大多只看到她愁緒滿懷的一面。我們?nèi)绻麉⒆x她的詩文,就能更好地理解她的詞背后所蘊(yùn)含的苦悶、掙扎和追求,就知道她到底愁為哪般了。
1133年高宗忽然想起應(yīng)派人到金國去探視一下徽、欽二帝,順便打探有無求和的可能。但聽說要入虎狼之域,一時朝中無人敢應(yīng)命。大臣韓肖胄見狀自報(bào)奮勇,愿冒險(xiǎn)一去。李清照日夜關(guān)心國事,聞此十分激動,滿腹愁緒頓然化作希望與豪情,便作了一首長詩相贈。她在序中說:“有易安室者,父祖皆出韓公門下,今家世淪替,子姓寒微,不敢望公之車塵。又貧病,但神明未衰弱。見此大號令,不能忘言,作古、律詩各一章,以寄區(qū)區(qū)之意。”
她是一個貧病交加、身心憔悴、獨(dú)身寡居的婦道人家,卻還這樣關(guān)心國事。不用說,她在朝中沒有地位,就是在社會上也輪不到她來議論這些事啊。但是她站了出來,大聲歌頌韓肖胄此舉的凜然大義:“愿奉天地靈,愿奉宗廟威。徑持紫泥詔,直入黃龍城。”“脫衣已被漢恩暖,離歌不道易水寒。”她愿以一個民間寡婦的身份臨別贈幾句話:“閭閻嫠婦亦何如,瀝血投書干記室”,“不乞隋珠與和璧,只乞鄉(xiāng)關(guān)新信息”,“子孫南渡今幾年,飄零遂與流人伍。欲將血淚寄山河,去灑東山一抔土。”
浙江金華因南北朝時沈約曾題《八詠詩》而得名的一座名樓。李避難于此,登樓遙望這殘存的南國半璧江山,不禁臨風(fēng)感慨:
千古風(fēng)流八詠樓,江山留與后人愁。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題八詠樓》
我們單看這詩的氣勢,這哪里像一個流浪中的女子所寫啊。倒像一個急待收復(fù)失地的或一個憂國傷時的臣子。那一年我到金華特地去憑吊這座名樓。時日推移,樓已被后起的民房擁擠在一處深巷里,但亦然鶴立雞群,風(fēng)骨不減當(dāng)年。一位看樓的老人也是個李清照迷,他向我講了幾個李清照故事的民間版本,又拿出幾頁新搜集的手抄的李詞送給我。我仰望危樓,俯察巷陌,深感詞人英魂不去,長在人間。李清照在金華避難期間,還寫了一篇《打馬賦》。“打馬”本是當(dāng)時的一種賭博游戲,李卻借題發(fā)揮在文中大量引用歷史上名臣良將的典故,狀寫金戈鐵馬,揮師疆場的氣勢,譴責(zé)宋室的無能。文末直抒自己烈士暮年的壯志:
“木蘭橫戈好女子,老矣不復(fù)志千里。但愿相將過淮水!”
從這些詩文中可以看見,她真是“位卑不敢忘憂國”,何等地心憂天下,心憂國家啊。
“但愿相將過淮水”,這使我們想起祖遜聞雞起舞,想起北宋抗金名臣宗澤病危之時仍擁被而坐大喊:過河!這是一個女詩人,一個“閭閻嫠婦”發(fā)出的呼喊啊!與她早期的閑愁閑悲真是相差十萬八千里。這愁中又多了多少政治之憂,民族之痛啊。
關(guān)于李清照的故事:李清照買書
北宋女詞人李清照十分愛讀書,常常因得到一本好書而不食不眠。她從不像其它的女兒家對胭脂水粉興趣濃厚,反倒癡迷醉心于讀書。所以平時李清照出門逛街的時候,很少買針線首飾之類的東西,她最愛去的地方便是書市。
有一年清明前,李清照的姨母給她做了一件漂亮的裙衫,讓她在清明時節(jié)踏青時穿。一個人冬天在家悶得太久,望見外面一片生機(jī),春意盎然,心情也變得活潑起來。看著身上的新衣,顏色考清淡之中泛著微黃,就像柳樹的新芽,李清照不禁贊嘆姨母做衣服的水平,衣服不但照映著自然景色,而且還可以讓人的心情變得歡暢。
自然景色固然是好,可是李清照改變不了自己的癡迷愛好,竟不由自主地來到書市。也許是天氣的緣故,這天在書市閑逛的人也格外多。李清照在一個又一個的攤位前仔細(xì)翻看著,希望找到自己中意的東西。
她就這樣以賞玩的心思慢慢游逛,覺得很有意思,就這樣走到了一個不被人注意的小角落。那里有一位須發(fā)皆白的老者,只守著一個小攤,上百放著一摞書。老者看起來風(fēng)度翩翩,并不像普通的商販,更奇怪的是,他并不招攬顧客,好像并不希望自己的書賣出去似的。李清照覺得非常有意思,便走了過去,想和老者說幾句話。可是她突然被地上的書吸引住了,書皮上以篆字寫著《古金石考》。她不禁大吃一驚,這就是她夢寐以求的古書,這部書流落民間幾乎失傳,所以她找過好多人幫著購買,結(jié)果都沒有買到。現(xiàn)在的李清照只見書本,不見老者,抑制不住自己的驚喜,拿起一本便翻看起來。
過了很久,李清照仍在忘我地讀著《古金石考》,越看越著迷。不知什么時候,她突然猛醒這是人家要賣的書。她抬起頭不好意思地對老者笑了笑。老者帶著慈祥的笑容對她說:“沒關(guān)系!”李清照手里緊握著書,急切地問:“老伯,您這套書可是要賣的?”老者點(diǎn)點(diǎn)頭:“是啊,這是家傳的一部古書,按理講是絕不能賣的。唉,也是小老兒沒用,祖上雖然是詩書世家,到了我這一代,竟然只能做個教書先生。也是時運(yùn)不濟(jì),家遭變故,實(shí)在是沒有可以救急的對象兒了,只好忍痛將這部書拿來典當(dāng)啊!”老人說著,顯出一種舍不得的神情,他頓了一下接著說:“可是,我還是不忍心就這么把它送到當(dāng)鋪,交給那些不知道珍惜的人去糟蹋,所以就在這兒等著,只想等個懂得它的人來,給它個好歸宿!姑娘,看得出你是個識貨的人!你要能買了它去,也算了了小老兒的一樁心事。”李清照微笑著問老人:“老伯,您需要多少錢來應(yīng)急?”老者說:“唉,應(yīng)急至少也得三十兩吧。姑娘你看著給吧,只要能好好地保存它,就是少點(diǎn)也沒什么。”
沒等老者把話說完,李清照把自己隨身帶的錢全部倒出來,仔細(xì)查點(diǎn)也不過十兩左右,出門時只想閑逛,沒想著要買什么,沒有多帶錢啊。李清照顯得有些著急,對老者說:“老伯,我今天出門倉促,沒有帶那么多現(xiàn)錢,你明日可否還在這里?我一定帶多于三十兩來拿書,好嗎?”老者很是為難地說:“姑娘,不是我不答應(yīng)你,我已經(jīng)在這里等了三天才等到你這個有緣人,可是我的盤纏早就用得差不多了,不可能再在這里住上一晚。更何況我和家人已經(jīng)說好,今天日落,無論這書賣不賣得出去,都要和他們一起出城回家的。”
李清照一聽,急忙抬頭望天,這時已近日暮,就算雇車回家也未必能趕上。她一時間竟不知道怎么辦才好。看著李清照著急的模樣,老者也有些于心不忍,只好安慰李清照說:“姑娘,你也不用太過著急,唉,就當(dāng)是你和它沒緣吧!也許有一天,你還能再碰上它呢。”李清照聽著老人的話,心里很不是滋味,不但幫不了老者,還失去了保存古書的機(jī)會。她不自覺地握了一下衣角。這一握讓李清照有了辦法,她立即對老人說:“老伯,您只要再等我一會兒,只一會兒就好!一定要等我啊!”然后轉(zhuǎn)身就跑,留下不知所措的老人站在那里。
過了半個時辰后,老者見李清照只穿一件內(nèi)襯的單衣,跑了回來,手里拿著銀兩。原來,她把自己的新衣給典當(dāng)了,換了二十多兩銀子,連同自己原來的十幾兩銀子,一起交到老人手中。老者看著一個年輕姑娘家竟然為了一套書,不惜當(dāng)街只穿著單衣薄衫,十分感動。老者說什么也只要三十兩,可是李清照沒有讓他再推辭:“老伯,您給我的可是無價(jià)之寶啊,若是今日我身邊能再有些銀兩也會傾囊相贈的。您就不用推辭了。”然后,李清照抱起那套珍貴的《古金石考》,穿著單衣在乍暖還寒的春天里回家去了。
李清照后來成為我國文學(xué)史上的第一女詞人,與她對知識的熱愛,對書的癡迷是分不開的。正是因?yàn)榘V迷她才可以有所放棄,即使是姨母贈送的新衣服也可以典當(dāng)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