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皇帝朱祁鈺簡介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1428年-1457年),漢族,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明朝皇帝朱祁鈺簡介,希望能幫到你。
明朝皇帝朱祁鈺簡介
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1428年-1457年),漢族,明宣宗朱瞻基次子,明英宗朱祁鎮異母弟。母賢妃吳氏,明朝第七位皇帝(1449-1457年在位)。
朱祁鈺生于宣德三年,長兄朱祁鎮即位后封其為郕王。正統十四年,土木堡之變爆發,明英宗被瓦剌俘虜。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勸服孫太后,立郕王朱祁鈺為皇帝。次年改元景泰。因此又稱景泰帝。
景泰八年正月,奪門之變爆發,明英宗復位,改元天順。二月,英宗廢景泰帝為郕王,軟禁于西苑。郕王薨,享年三十。英宗謚曰戾。葬于北京市海淀區玉泉山北麓景泰陵。他是明代遷都北京之后,唯一一位沒有葬于明十三陵的皇帝。
明憲宗追認其皇帝之位,謚曰恭仁康定景皇帝。史稱明景帝。南明時期,明安宗朱由崧加謚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廟號代宗。
朱祁鈺知人善任,在外依靠于謙,在內信任興安,不近聲色,使得大明江山社稷轉危為安,可謂是英明之主。但他在天性之間未能盡善盡美,因而使奸臣趁機作亂。
明朝皇帝朱祁鈺人物生平
罪人之子
朱祁鈺的生母,是個獲罪之人。
宣德年間,明宣宗御駕親征,生擒漢王朱高煦父子,并將漢王府的女眷充入后宮為奴。侍女吳氏也在其中。
回京途中,明宣宗邂逅了吳氏。然而罪人身份,不能封為嬪妃。宣宗就把她安排在緊靠宮墻的大宅院,時時臨幸。終于,吳氏產下一子,就是朱祁鈺。
母憑子貴,吳氏被封為賢妃,卻繼續住在宮外。
宣德八年(1433年),明宣宗病重,召吳氏母子進宮,將之托付給張太后。明宣宗駕崩之后,皇長子朱祁鎮繼位,是為明英宗。封朱祁鈺為郕王。
臨危稱帝
正統十四年(1449年),對朱祁鈺來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年份。這一年,他的皇帝哥哥明英宗御駕親征,留郕王朱祁鈺為監國。結果爆發土木堡之變,英宗皇帝被俘,瓦剌咄咄逼人。一時之間,朝野震驚,有人建議遷都南京,以避刀兵。"南遷"之爭,首先是翰林院侍講徐珵(即后來參與奪門之變的徐有貞)根據天象的變化首先提出的。這種說法,頗得一些大臣支持。于謙當即否定這項提議,認為皇陵宗廟都在北京,豈可輕易遷移。而且要以南宋為教訓。
正統年間,明英宗崇信宦官王振。搞的整個朝廷烏煙瘴氣,大臣凡是有不利于王振者,非死即貶。如今皇帝被俘,王振被殺,眾大臣紛紛吐氣揚眉,甚至跪在午門外,要求監國郕王懲處王振余黨。這時王振的死黨錦衣衛指揮馬順出來阻擋,當即被憤怒的群臣打死,并將王振同黨,王振外甥-王山也當庭打死。午門血案,嚇得朱祁鈺準備逃走。于謙拉住他,說大臣們只是為了懲治王振黨羽,倒不是沖著您來的。朱祁鈺半信半疑,下令將宮內王振的兩個死黨交給大臣們。群臣當場打死二人。當時的皇太子年僅兩歲,為免主少國疑,于謙等大臣稟明孫太后,最終擁立郕王朱祁鈺,改年號為景泰。遙尊明英宗為太上皇。登基之后,下詔邊關守將不得聽信瓦剌的借口,使得瓦剌意圖用明英宗的名義騙取財物、騙開關門失敗。瓦剌氣急敗壞,發兵攻打北京。景泰帝任用于謙等人,組織北京保衛戰,最終擊退瓦剌。
奪門之變
景泰帝在位期間,重用于謙等賢臣,吏治為之一新。
突如其來的王爺變皇帝,大權在握,景泰帝也就不愿意放手。北京保衛戰之后,明軍多次擊敗瓦剌。瓦剌首領也先見此,便想放了明英宗,借此求和。他想放,可是景泰帝卻不愿意接。大臣建議景泰帝迎回明英宗,他不悅,說當初是你們逼著我當這個皇帝。這個時候,于謙說,您已經當了皇帝,即便他回來,帝位還是您的。景泰帝見最得力的大臣都這么說,便派人去瓦剌接觸,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史料記載:于時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見中國無釁,滋欲乞和,使者頻至,請歸上皇。大臣王直等議遣使奉迎,帝不悅曰:"朕本不欲登大位,當時見推,實出卿等。"謙從容曰:"天位已定,寧復有他,顧理當速奉迎耳。萬一彼果懷詐,我有辭矣。"帝顧而改容曰:"從汝,從汝。"先后遣李實、楊善往。"
使臣楊善這一去,居然就把太上皇接回來。景泰帝隨即把哥哥軟禁在南宮。一鎖就是七年。
英宗回歸之后,景泰帝派人嚴加看管,果然如于謙所說英宗的回歸沒有影響到景泰帝的帝位。但景泰帝并不滿足,他不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兒子朱見濟能夠取代英宗的皇太子朱見深成為皇位的合法繼承人。
由于太子是孫太后立的,景泰帝不得不慎重。他先試探頗有資歷的太監金英,說"七月初二日,東宮生日也"。金英立刻回答,"東宮生日是十一月初二日。"前者是朱見濟的生日,后者是太子朱見深的生日。
初步試探沒有達到理想的效果。因此景泰帝很是隱忍了一段時間。然而,他仍舊不停地試探,甚至賄賂朝臣,不惜武力威懾。終于換來宦官和朝臣的默認。他們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可是皇后汪氏堅決不能同意丈夫的做法。她悍然爭辯,卻被廢了皇后,打入冷宮。
就這樣,景泰三年,景泰帝把侄子朱見深的皇太子廢掉,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誰料第二年,朱見濟就夭折。
景泰帝正當壯年,子嗣的問題在這個時候尚未顯得突出。可是到了景泰八年正月初,他突然得了重病,皇儲的問題再次擺上桌面。眾臣議論紛紛,一時之間,定不下來。十六日內宮傳來消息,說景泰帝病體康健了。于是眾臣準備第二天上朝的時候再商議皇儲問題。這一夜,卻爆發了奪門之變。
夜晚,石亨、徐有貞等人打開南宮大門,迎接太上皇朱祁鎮,堂而皇之進入大殿,宣布明英宗復位。隨即廢景泰帝為郕王,將其軟禁。一個月后,二月十七日(一作十九日)癸丑,郕王死去,被封了一個惡謚,叫做戾。按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這位曾經的皇帝,因此成為唯一一個沒有被葬入帝王陵寢的明朝皇帝。
于謙等當初擁立他的大臣,紛紛被明英宗以謀逆之名,處死。景泰朝結束。
身后之名
英宗重新上臺后,改元天順。他對失去帝位、軟禁南宮8 年的生活耿耿于懷,積恨難消,屢次下詔指斥代宗"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景帝死后,英宗廢其帝號,賜謚號為"戾",稱"郕戾王"。這是一個惡謚,表示景帝終身為惡,死不悔改。
但成化年間,一些臣僚開始為景帝鳴不平,他們認為景帝危難之時受命,削平惑亂,使老百姓安居樂業,功勞很大,卻謚以"戾",很不公平。甚至有人責問,當時若不是景帝即位,瓦刺如何能退,英宗如何能返京?
明憲宗雖然曾被景帝廢去太子地位,但對這位叔叔的功績還是相當理解。幾經周折,明憲宗下旨恢復景帝帝號,定謚號為"恭仁康定景皇帝",在一定程度上承認了景帝的功績。但憲宗不太可能給景帝全面平反,所定謚號僅為5字,而明朝其他皇帝的謚號都是17字,景帝在規格上較其他皇帝低,而且景帝還沒有廟號呢。
直到南明弘光時期,朱祁鈺才加上廟號"代宗",并增加謚號到17字--符天建道恭仁康定隆文布武顯德崇孝景皇帝。至此,景帝在禮儀規格上算是與明代其他皇帝平等了。他的歷史功績也稍稍為后人所知了。
看了明朝皇帝朱祁鈺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