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熾皇帝簡介
明仁宗朱高熾(1378年-1425年),明朝第四位皇帝,明成祖朱棣長子。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朱高熾皇帝簡介。歡迎欣賞閱讀。
朱高熾皇帝早期經(jīng)歷
朱高熾(1378年8月16日-1425年5月29日),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立為燕王世子。他生性端重沉靜,言明仁宗朱高熾
行識度,喜好讀書。由于他的儒雅與仁愛深得皇祖父朱元璋的喜愛;不過由于朱高熾喜靜厭動,體態(tài)肥胖,行動不便,總要兩個內(nèi)侍攙扶才能行動,而且也總是跌跌撞撞,因此對于一生嗜武的明成祖朱棣來講,他并不喜歡這個兒子。
成祖起兵靖難,命朱高熾留守北京。朱高熾團結(jié)部下,以萬人之軍成功地阻擋了建文帝的大將李景隆的50萬大軍,保住了北京城。這一戰(zhàn)役對整個靖難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也是朱高熾在靖難中最耀眼的一筆。在此期間,建文帝遣書給朱高熾,許以封王,爭取朱高熾歸順朝廷。高熾接到書信之后看也沒看,原封未動地送到成祖面前,使建文帝的反間計失敗。
此后由于他身體肥胖,不便隨軍作戰(zhàn),因此成祖將他留在后方,這樣皇二子朱高煦就走上了前臺。朱高煦與成祖頗有幾分相像,而且作戰(zhàn)勇猛,在武將中威信很高,在戰(zhàn)斗中他曾多次救成祖與危難之際,成祖也曾許愿說“你大哥多病,將來皇位必將是你的”。聽了這話,朱高煦的熱情更加高漲,在整個靖難中立下了非常大的功勞。
靖難成功之后,朱棣登上了皇位,但就立皇太子的問題上又出現(xiàn)了猶豫,朱高熾由于仁愛、儒雅,深得文臣們的擁戴,而且他是太祖皇帝親自為朱棣選擇的燕世子,是皇位的合法繼承人,在封建社會,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而朱高煦性格頗似成祖,武勇英俊,在靖難中立下大功,而且成祖也曾親自許愿將皇位傳給他,就成祖本人來講,他是希望立朱高煦的,他覺得朱高熾過于仁弱,將來會遭人脅迫。
但是最終成祖還是立了朱高熾為太子,因為明朝的內(nèi)閣制度和漢族的封建社會長幼有序制度在某種程度制約著帝王。而且朱高熾作為世子的時候確實沒有什么重大的錯誤,因此廢之無名,很重要的一點是朱高熾的長子朱瞻基敏慧異常,深得朱棣的喜愛,著名的文臣解縉曾經(jīng)以“好圣孫”來說服成祖,成祖終于下定了決心,于公元1404年立朱高熾為太子。
次子朱高煦并沒有這樣屈服,他遲遲不肯就藩,留在京城伺機行動,他先是進讒言使得立儲的第一功臣解縉南京紫禁城
遭到貶黜,幾年之后慘遭殺害,然后私養(yǎng)了許多武士圖謀不軌,好在楊士奇、徐皇后說服了朱棣削奪了朱高煦的部分護衛(wèi),強令他就藩樂安。高煦與高熾之爭才算暫時告一段落。誰知半路又殺出個程咬金,皇三子朱高燧在成祖得病期間曾密謀殺死成祖,然后矯詔即位,幸得有人告密,一場災難才沒有降臨,事后,由于朱高熾為朱高燧求情,成祖總算沒有再追究。
朱高熾皇帝登基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七月十八日,65歲的永樂皇帝在北征返京的途中病逝,英國公張輔、閣臣楊榮為了避免朱高煦、朱高燧趁機作亂,因此秘不發(fā)喪,中的漆器融成一口大棺材,將成祖的遺體裝入棺材中,每日還是照例進餐、請安,只是皇帝的車簾再也沒有掀開、皇帝也再沒有說話,軍中一切如常,同時,派楊榮與太監(jiān)海壽進京密報,朱高熾得知后立即派兒子朱瞻基出京迎喪,由于大臣們的精心安排,總算沒有爆發(fā)什么叛亂,政權(quán)得以平穩(wěn)過渡。
朱高熾即位后,改年號洪熙,開始了一系列改革,首先赦免了建文帝舊臣和永樂時遭連坐流放邊境的官員家屬,并允許他們返回原處,又平反冤獄,使得許多冤案得以昭雪(如建文忠臣方孝孺的“誅十族”慘案,永樂朝解縉的冤案都在這一時期得到平反),并恢復一些大臣的官爵,從而緩和了統(tǒng)治集團內(nèi)部的矛盾。
朱高熾皇帝去世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二十九日。朱高熾猝死于宮內(nèi)欽安殿(此欽安殿非御花園中欽安殿)。死后被謚為孝昭皇帝,廟號仁宗。
有人曾提出仁宗在位不到一年,因此對于他的貢獻提出了質(zhì)疑,但是殊不知成祖在位期間有大部分時間都在北征,朝中的政務(wù)一直是交給朱高熾來掌管,因此他有充分的時間來推行自己政策,為自己即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礎(chǔ),如果加上這段時間,朱高熾對明朝做出的貢獻就毋庸置疑了。明仁宗朱高熾一代仁君的稱號當之無愧。
朱高熾皇帝陵墓介紹
獻陵是明朝第四位皇帝仁宗昭皇帝朱高熾(洪熙)和皇后張氏的陵寢,就位于天壽山西峰之下,長陵的旁獻陵邊,目前封閉沒有開放。
朱高熾是成祖朱棣的長子,只做了十個月的皇帝。洪武十一年(1378年)七月初一日生于安徽鳳陽;二十八年(1395年)閏九月二十一日,冊立為燕王世子。永樂二年(1404年)四月四日,立為皇太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十五日47歲的時候即皇帝位,次年改元洪熙。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十二日,逝于飲安殿,享年48歲。謚“敬天體道純誠至德弘文欽武章圣達孝昭皇帝”。九月六日葬獻陵。
仁宗皇帝在位時間雖短,據(jù)說卻是個較能體恤民情、處事寬和、政策開明的的帝王。如果他再做幾十年皇帝,是不是還能有這么好的口碑,就不一定了是吧?所以說,在位時間短也是好事啊。
仁宗朱高熾的獻陵就在他老爸朱棣的長陵旁邊,父子相伴,也很溫馨吧。
建成后的獻陵確實比較儉樸,向來有“獻陵最樸,景陵最小”的說法。
獻陵的營建是在仁宗死后開始的。仁宗臨終曾遺詔:“朕既臨御日淺,恩澤未浹于民,不忍重勞,山陵制度務(wù)從儉約。”大意就是說,我這皇帝也沒干幾天,也沒有為人民做出多么大的貢獻,沒有給人民帶來多大的福祉,所以你們也不要勞神傷財了,一切從儉吧。宣宗朱瞻基即位后,遵照仁宗遺詔營建獻陵。他召尚書蹇義、夏元吉至皇宮,對他們說,國家以四海之富葬其親,豈惜勞費?然古之圣帝明王皆從儉制。作為孝子也只是想使親人體魄永久保存,并不想厚葬。秦、漢時期厚葬的弊病,足為明戒。何況皇考遺詔從儉建陵,天下共知,今建山陵,我認為應遵皇考先志,卿等以為如何? 蹇義等回答說:圣見高遠,發(fā)于孝誠,這是對千秋后世都有益處的事。于是,宣宗欽定陵園規(guī)制,并委派成山侯王通、工部尚書黃福修陵事宜。從洪熙元年七月興工,到八月玄營落成,埋葬仁宗,僅用了三個月的時間。地面建筑也陸續(xù)營建。八月,行在工部奉命營建門樓、享殿、左右廡配殿和神廚。正統(tǒng)七年(1442年)十二月建造明樓,次年三月,陵寢建筑全部完工。參加陵園營建的有南京守備襄城伯李隆統(tǒng)領(lǐng)的萬名軍士,南京海船廠附近江北府衛(wèi)旗軍工匠118000人,以及河南、山東、山西、直隸、鳳陽、大名等府州征調(diào)的民夫5萬人。
建成后的獻陵,陵寢制度確實比較儉樸。其神道從長陵神道北五空橋北分出,長約1公里。途中建有單空石橋一座。路面為中鋪城磚,兩側(cè)墁碎石為散水,十分儉樸,并且沒有單獨設(shè)置石像生、碑亭(現(xiàn)存碑亭為嘉靖年間增建)等建筑。陵宮建筑與長陵比較,同樣非常儉樸。其朝向為南偏西20o,占地僅4.2萬平方米左右。其陵殿、兩廡配殿、神廚均各為5間,而且都是單檐建筑;門樓(祾恩門)則僅為3間;方城、明樓不僅不像長陵那樣高大,而且城下券門改為更簡單的直通前后的形式。照壁則因之不設(shè)于券洞內(nèi)而設(shè)于方城之后,墓冢之前。上登明樓的礓石察 量路則改為設(shè)于寶城之內(nèi)的方城左右兩側(cè)。由于獻陵陵制不追求奢華,所以,前人在述及明陵時有“獻陵最樸,景陵最小”之說,它為此后的明陵建筑樹立了楷模。
明獻陵還有一個特點,這就是祾恩殿和方城明樓在院落上彼此不相連屬。前面以祾恩殿為主,建有一進院落,殿前左右建兩廡配殿和神帛爐。院的正門,是祾恩門,也即陵園的大門,門前出大月臺,院后設(shè)單座門一道。后面以寶城、明樓為主,前出一進院落。院內(nèi)建兩柱欞星門、石供案。院門為三座單檐歇山頂?shù)牧鹆ЩㄩT。二院之間,隔一座小土山(影壁山)。選擇中隔小山這種布局的原因是什么呢?這與陵園的風水有關(guān)。
獻陵寶城前的這座小山,名為玉案山,它從陵園左側(cè)延伸而來,是獻陵的龍砂。因其屈曲環(huán)抱陵前,所以,又是獻陵的近案。風水中,“龍喜出身長遠,砂喜左右回旋”,“龍虎環(huán)抱,近案當前”,當論內(nèi)明堂格局。獻陵玉案山以及龍砂、虎砂和來山范圍內(nèi)的小格局,正是風水術(shù)士們所鼓吹的完美的內(nèi)明堂格局。所以,修建獻陵時只在明堂范圍之內(nèi)修建了寶城、明樓和一進院落。而將舉行祭祀儀式的梭恩殿修在了玉案山前。經(jīng)過這樣的經(jīng)營設(shè)計,不僅解決了獻陵明堂地域面積小,建不下寶城和前面兩進院落的問題,維護了“龍砂不可損傷”的風水信條,而且使陵園山重水復、殿臺參差,形成了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和諧統(tǒng)一的美。使幾何形體陵園建筑在山、水、林木的映襯下,更加錯落有致。這是迷信的封建帝王和風水術(shù)士們所不能預想的。
獻陵的陵寢建筑在清乾隆五十至五十二年(1785年—1787年)間曾得到修繕。在該次修繕中。明樓,外形未改,但內(nèi)部木構(gòu)梁架改成為條石券頂結(jié)構(gòu)。方城下的甬道被封死,右側(cè)增筑了一道可由方院上登寶城的礓石察 路。 兩龐配殿及神廚等附屬建筑大多被拆。祾恩門則縮小了間量,且頂部由歇山式改成了硬山式。神功圣德碑亭被拆除了四壁,僅于臺基之上,石碑的四周砌以齊胸高的宇墻。以后祾恩殿、祾恩門又相繼在清末民初時毀壞。日軍侵華期間,為修炮樓取磚,第一進院落的圍墻及祾恩門、祾恩殿的山墻又被拆毀。現(xiàn)在,除寶城、明樓及第二進院落陵墻經(jīng)修繕保存較好外,其第一進院落的建筑已全成遺址。
看了朱高熾皇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