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瞻基皇帝簡介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漢族,明朝第五位皇帝。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朱瞻基皇帝簡介。歡迎欣賞閱讀。
朱瞻基皇帝人物簡介
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1435年1月31日)漢族,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長子,幼年就非常受祖父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1411年)被祖父明成祖朱棣立為皇太孫,數度隨成祖征討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漢王朱高煦叛亂,他和其父一樣,比較能傾聽臣下的意見,聽從閣臣楊士奇、楊榮等建議。明宣宗當政十年,重點在治理內政方面。主動從交阯撤兵,節省了財力,減輕了人民的負擔,促進了中國各族人民與交阯的交流。派遣鄭和第七次下西洋。宣宗整頓統治機構,在用人方面限制入仕人數,實行保舉和欠任。宣宗實行了一些減輕民困的措施。宣德帝又是一個喜歡射獵、美食、斗促織(蟋蟀)的皇帝。宣德十年(1435年),朱瞻基死于乾清宮,時年38歲,謚號憲天崇道英明神圣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廟號宣宗。葬北京昌平景陵。
朱瞻基皇帝早期經歷
明宣宗朱瞻基,洪熙皇帝朱高熾的長子,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 明宣宗朱瞻基[3]皇祖父當時還是燕王的朱棣曾經作了一個夢,他夢見自己的父親太祖皇帝朱元璋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著權力,朱元璋將大圭賜給他,正說明要將江山交給他。朱棣醒來以后正在回憶夢中的情景,忽然有人報告說孫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馬上意識到難道夢中的情景正映證在孫子的身上?他馬上跑去看孫子,只見小瞻基長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臉上一團英氣,朱棣看后非常高興,這件事對朱棣下決心發動靖難之役也有很大的作用。
朱棣靖難之役勝利以后,就親自挑選當時的著名文臣擔任朱瞻基的老師,并多次指示,皇孫是個可造之才,你們一定要盡心竭力,同時朱棣也不忘親自教導,永樂中期以后的遠征漠北,朱棣總是將朱瞻基帶在身邊,讓他了解如何帶兵打仗,鍛煉他的勇氣,這對后來朱瞻基的親征有非常大的幫助,每次遠征歸來經過農家,朱棣都要帶朱瞻基到農家看看,讓皇孫了解農家的艱辛,讓他以后作一位愛民的好皇帝,朱棣對朱瞻基的精心教導對朱瞻基以后成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很大程度上朱高熾被立為太子是沾了兒子的光,因此父子倆就成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釘,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這場爭斗,但是憑著祖父對他的喜愛,憑著他的勇氣與睿智,他總是能夠幫助父親化險為夷,最終使朱高熾登上了皇帝的寶座。誰知父親的皇位還沒有坐熱,十個月之后就暴病去世了。當時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準備在半路截殺太子,然后自立為帝。但是朱瞻基早就預料到父親病重,不久將要駕崩,于是提早出發趕往北京,當時朱高煦還沒有派人設伏,他沒有料到朱瞻基會來的如此之快。其實關于朱瞻基為何會未卜先知,比距離京城更近的在山東樂安的朱高煦(朱瞻基在南京)更早得到皇帝駕崩的消息這一謎團,史料上有很多不同的記載,有的說朱高煦襲擊太子朱瞻基只是傳聞,朱瞻基是在接到京城內線報喪之后從容來到京城的;還有一種陰謀論,說是朱瞻基等不及父皇朱高熾傳位,謀殺了他,朱高熾的非自然死亡、朱高煦的措手不及、朱瞻基的從容即位是歷史留下的謎團,但可以肯定的是朱瞻基安全抵達京城。[4]回到北京之后,他一方面妥善處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緊北京城的戒備,防止有人伺機作亂,然后從容登基,改明年為宣德元年,開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宣宗朝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周忱這 明宣宗朱瞻基樣的巡撫,真是人才濟濟,這使得當時政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出現了即文景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
作為太平天子的朱瞻基從小就喜歡斗蟋蟀,即位之后他曾經讓各地采辦上等蟋蟀來京,地方官員為了取悅宣宗,都變本加厲地下達任務,一度給百姓造成了很大的負擔,朱瞻基也被百姓們稱為“蟋蟀天子”,前些年還專門有這么一個動畫片是專門敘述這段歷史的。
宣宗朝的廢后風波也是他的一個污點,這將在英宗的文章中詳細介紹,總之,瑕不掩玉,宣德皇帝可算是一位稱職的皇帝,他對明王朝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他被史家稱為太平天子、歷史上著名的守成之君,這些稱號對于宣宗來講都并不夸張,只是宣德皇帝享壽不長,在位十年就染上不明之癥,撒手人寰,終年38歲。
朱瞻基皇帝登基
宣德帝朱瞻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日(1398年3月16日),是朱高熾(當 清焦秉貞繪《親掖鑾輿圖》時是燕王封地的繼承人)與其嫡妻張氏所生的長子。朱瞻基習武,又在翰林學士的指導下學習儒家學術。雖然他也有他父親的那種學習經籍和文學的天資,但作為一個青年,他尤其是一個杰出的武士。他的早慧引起了永樂帝的注意。永樂帝尚武,常帶朱瞻基離開京城和他的家庭去狩獵和進行軍事視察。
他的父親在永樂九年(1411年)被指定為皇太子,朱瞻基立刻被永樂帝正式立為皇太孫。他進一步攻讀儒家的經籍和為政之道,此時主要由胡廣進行指導。這些課程深受重視,以致在他與其祖父公出時也不中斷。他父親為健康不佳所苦,而朱瞻基則長得健壯,生氣勃勃。15歲時,他被永樂帝帶去參加第二次遠征蒙古的戰役。他除了與其祖父關系密切外,還深深地敬慕他父親,常常保護他父親使其免遭兩個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打擊。這一切引起了其他幾個叔父的警覺,他們對他的堅強的性格和他受永樂帝的寵愛有很深的印象。
仁宗登基不久,在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十一月一日立朱瞻基為皇太子。在以后幾個月,朱瞻基的大部分時間在北京度過,但在次年四月,他父親派他到南京去幫助完成遷都的準備工作。仁宗在五月二十八日患病時,皇太子被召回北京,但當他抵達時,皇帝已死去。于是他在26歲時成了新皇帝。他在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正式登基,開始了宣德朝。他放棄了他父親把朝廷遷回南京的計劃,仍留北京為帝都,這多半是因為他成長在此地,因而與永樂帝一樣深切地關心北方的邊境。
朱瞻基皇帝去世
宣德帝在短期患病后于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1435年1月31日)意外地死去,終年38歲。他在位只有10年。他被尊為章皇帝,廟號宣宗。他留下二子二女及原配廢后胡氏(死于1443年)、繼后孫氏(死于1462年)和他母親張太后(死于1442年)。在臨終時,宣德帝指定已在1428年2月20日被定為皇太子的8歲的朱祁鎮為他的繼 明宣宗《武侯高臥圖》[1]承人:這名兒童作為英宗進行統治。張太皇太后領導一個攝政團,它一直統治到1442年她死去時為止。
由三楊監修的這個時期的官方記載相當理想主義地把宣德帝描繪成一個擅長文藝和獻身于仁政的儒家君主。這似乎言之有理。他不但試圖實踐儒家的原則,而且通過編寫為帝的指南《帝訓》(1428年)和類似的教誨官員的手冊《官箴》(1432年)而把儒家的原則留給后世。
在施政時,宣德帝既懂得怎樣授權,也知道如何行使領導權。他在作出一項決定前常常采納三楊的意見,而且傾向于接受或支持大學士和大臣們的建議。可是,他在強化行政制度和皇帝權威方面,表現了強有力的領導才能。當出現危機時,宣德帝的行動是果斷和負責的,如在朱高煦的起事和需要作出從安南撤軍的最后決定時就是如此。此外,他深切地關心公正的施政。雖然他在對待失職的官員時是嚴厲的,但除了懲罰宦官外,他很少判處死刑。他常常主持重要的審判。他一貫命令復審嚴重的刑事案件,而這樣的再審理在他統治時期使數千名無辜者獲釋。
總之,宣德的統治是明史中一個了不起的時期,那時沒有壓倒一切的外來的或內部的危機,沒有黨派之爭,也沒有國家政策方面的重大爭論。政府有效地進行工作,盡管宦官日益參與了決策過程。及時的制度改革提高了國家行使職能的能力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這兩者是賢明政治的基本要求。后世把宣德之治作為明代的黃金時代來懷念,這是不足為奇的。
看了朱瞻基皇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