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翊鈞皇帝簡介
明神宗朱翊鈞(1563年—1620年),明朝第十三位皇帝,明穆宗朱載垕第三子。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朱翊鈞皇帝簡介。歡迎欣賞閱讀。
朱翊鈞皇帝早期經歷
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八月十七日,朱翊鈞出生在裕王府,是穆宗朱載垕的第三子。穆宗有四子,長子朱翊釴、次子朱翊鈐,俱早亡。四子朱翊镠與朱翊鈞同為李氏所生。朱翊鈞的誕生給裕王府帶來歡樂,王府張燈結彩,來道賀的人絡繹不絕,熱鬧非凡。然而,這種喜慶的氣氛很快就煙消云散了,代之的是人人自危的恐怖現象。原來朱翊鈞的祖父嘉靖皇帝,對于這個皇孫的出世并不高興,而是產生一種憤恨的心理。因此,關于朱翊鈞的誕生,沒人敢報告皇帝,更不敢為之起名字,直到5歲時,這個皇孫才有了朱翊鈞這個名字。 穆宗說:賜你名字,名為鈞,是說圣王制馭天下,猶如制器之轉鈞也,含義非常重大。你當念念不忘。
萬歷帝是穆宗的獨子,隆慶二年(1568)三月十一日,朱翊鈞被立為皇太子,正位東宮。萬歷的生母李太后身世卑微原是宮人,后來母以子貴才晉升為貴妃。 皇太子就是未來的皇帝,將來要治國治民,必須從小接受教育,了解以往帝王承業治國的經驗教訓,熟悉朝章典故,掌握駕馭臣民的本領。萬歷帝雖然年幼,卻很懂得這個道理。穆宗任命一批大臣為教官,輔導他讀書。朱翊鈞學習非常用功。其母李氏“教子頗嚴。帝或不讀書,即召使長跪。每御講筵入,嘗令效講臣進講于前。遇朝期,五更至帝寢所,呼曰‘帝起’,敕左右掖帝坐,取水為盥面,摯之登輦以出”。 由于講官的盡心輔導,李太后的嚴格管教,以及他本人的刻苦努力,萬歷帝年漸長而學愈進。他自己后來也常常十分得意地說:“朕五歲即能讀書。”
朱翊鈞皇帝沖齡即位
隆慶六年(1572年)五月二十二日,宮中傳出隆慶帝病危的消息。二十五日,內閣大學士高拱、張居正、高儀被召入宮中。 高拱等人進入寢宮東偏室,見隆慶帝坐在御榻上,榻邊簾后坐著皇后陳氏、皇貴妃李氏,10歲的太子朱翊鈞就立在御榻的右邊。隆慶帝抓住高拱的手,臨危托孤,“以全國使先生勞累”。司禮監太監馮保宣讀給太子朱翊鈞的遺詔: “遺詔與皇太子。朕不行了,皇帝你做。一應禮儀自有該部題請而行。你要依三輔臣并司禮監輔導,進學修德,用賢使能,無事荒怠,保守帝業。”三位大學士受托之后,掩淚而出。第二天,隆慶帝即崩于乾清宮。六月初十,皇太子朱翊鈞正式即位,次年改元萬歷。
即位之后,在讀書方面,明神宗也是從一開始就堅持按照祖宗舊制,舉日講,御經筵,讀經傳、史書。在明朝的眾皇帝中,除太祖之外,像神宗那樣確實是不多見的。萬歷朝舉人沈德符記敘,神宗即位后,就按照內閣首輔張居正的建議,每天于太陽初出時就駕幸文華殿,聽儒臣講讀經書。然后少息片刻,復回講席,再讀史書。至午飯完畢時始返回宮內。只有每月逢三、六、九常朝之日,才暫免講讀。除此之外,即使是隆冬盛暑亦從不間斷。故十年之中,“圣學日新,坐致太平之治。昔英宗御極亦在幼沖,初不聞三楊諸公有此朝夕納誨,遂使王振得盜國柄,幾危宗社。則今上早年勵精,真可只千古矣”。
朱翊鈞皇帝內閣爭紛
明神宗即位時,擺在他面前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柄臣相軋,門戶漸開,而帝未能振肅朝綱,矯除積習” 。這個問題,以后變得更為激烈。按照隆慶帝的布置,高拱是外廷的顧命大臣中排名最前的;在宮中,朱翊鈞自然依靠馮保。但是,馮保與高拱的關系非常惡劣。此前,司禮監掌印太監職位空缺,高拱先后推薦了陳洪、孟沖,就是不愿讓馮保做掌印太監。神宗自己在登極詔中也命令他們:朕方在沖年,尚賴文武親賢,“共圖化理”,“與民更始”。
馮保此人知書達禮,又喜愛琴棋書畫,很有涵養,所以很受隆慶帝的喜愛。馮保利用皇權更迭之間的權力真空,輕松地通過一道遺詔,就驅走了孟沖,自己做了掌印太監。但是,就高拱來說,對馮保自然是必欲除之而后快,在高拱的授意下,工科都給事中程文、吏科都給事中雒遵、禮科都給事中陸樹德都開始彈劾馮保。由此,一場政治斗爭勢必不免,斗爭中,沖突雙方是馮保和高拱,而張居正表面上是幫助高拱的。但實際上,張居正與馮保關系非常密切,早就預謀趕走高拱。
明穆宗末年,高拱為內閣首輔。高拱,“性直而傲”,“持論多偏”,說話隨便,常常為此得罪人。他與徐階有矛盾,在徐階謝政歸里以后,高拱即“扼階不遺余力”,為此又與張居正關系破裂,成為冤家對頭。高拱主閣,堅持反對宦官越權,為此觸犯了當時內廷的大紅人太監馮保。馮保遂與張居正內外串通起來,欲置高拱于死地。穆宗去世時,高拱以主幼國危,痛哭時說了一句:“十歲太子如何治天下。”神宗即位后,馮保將這句話加以歪曲,改成“高公講,十歲小孩哪能決事當皇帝”。神宗聽到這話,“專權之疑,深中帝心”。他不問高拱說此話的背景,是否屬實,即于隆慶六年(1572年)六月十六日將他免職,以張居正取代他的位置。此后神宗在位四十八年,始終堅持自操威柄。他說過“若用舍予奪,不由朝廷,朕將何以治天下! ”高拱一走,高儀也驚得嘔血三日而亡,三位內閣顧命大臣中只剩下張居正一人。同時,在經濟和政治方面的問題也堆積如山。面對著這些重重的困難,這個萬歷帝沒有畏縮不前,為了“皇圖永固”,他以“少年天子”的氣派,牢牢抓住“用人唯我”、生殺予奪在朝廷這根權柄,勵精圖治,推行新政,神宗在位前十年中很有所作為。
朱翊鈞皇帝太岳輔政
張居正為內閣首輔以后,神宗將內廷的事務托給馮保,“而大柄悉以委居正”。 對張居正不僅委以重任,而且尊禮有加,言必稱“元輔張先生”,或“張先生”,從不直呼其名。隆慶六年(1572年)六月十九日,張居正剛剛走馬上任幾天,神宗就在平臺(即后左門)單獨召見他,共商大計。由于明穆宗在位從沒有召見過大臣,所以這事在當時曾引起轟動,使廷臣看到神宗承業治國的精神和決心,又大大提高了張居正的威信。
明神宗從思想上到行動上,全力支持張居正,合力進行改革,推行新政。政治改革的主要措施,是萬歷元年(1573年)推行的章奏“考成法”。它是針對官僚作風和文牘主義而提出的,意在“尊主權,課吏職,信賞罰,一號令”,提高朝廷機構辦事效率。按照考成法的要求,事必專任,立限完成;層層監督,各負其責。明神宗說:“事不考成,何由底績。 ”其時,因為神宗年幼,對祖制還不十分明白,不曉得個中的利害關系。后來,他意識到張居正的權力過大,“幾乎震主”,這無疑是一個重要原因。
經濟領域的改革,一是清丈全國田畝;二是推廣“一條鞭法”。這是萬歷初年整個社會改革的中心環節,也最有意義與成績。清丈田畝,又稱“清丈田糧”,目的是為了糾正田制混亂。這是繼洪武朝之后進行的又一次全國性的土地大清丈。萬歷六年(1578年)十一月,明神宗下令在福建進行試點。 中心問題是為了改變有田者不交納稅糧、無田者苦于賠納的怪現象,使田畝與稅糧掛鉤。由于明神宗態度明確,張居正指導得力,堅決排除阻力,試點工作進行得頗為順利。至萬歷八年(1580年)九月,福建“清丈田糧事竣”。 神宗與張居正因勢利導,趁熱打鐵,立即通行全國清丈。戶部奉旨就清丈范圍、職責、政策、方法、費用、期限等制定了八項規定,于同年十一月下發各地。至萬歷十年(1582年)十二月,各省均按三年期限基本完成,總計支出新增一百四十余萬頃。 推廣“一條鞭法”,是當時經濟改革的又一出重頭戲。萬歷九年(1581年),一條鞭法已在全國各地“盡行之”。這標志著整個張居正改革已經取得了重大勝利。
萬歷朝的前10年,在小皇帝的支持下,張居正在政治上、經濟上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政府面貌煥然一新,經濟狀況也大為改善。萬歷十年(1582年)六月,一代名臣張居正病逝,神宗從此開始親政。這次改革,始于萬歷元年(1573年),至萬歷十年基本結束。它是明中葉以來地主階級革新自救運動的繼續和發展,也是明后期政治、經濟關系新變動的深刻反映。其范圍,覆蓋政治、經濟諸方面。具體步驟是,前五年以政治改革為重點,后五年以經濟改革為主要任務。十年改革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扭轉了正德、嘉靖兩朝以來形成的頹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