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李旦簡介
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初名李旭輪,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則天幼子,唐中宗李顯同母弟。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唐朝皇帝李旦簡介。歡迎欣賞閱讀。
唐朝皇帝李旦人物簡介
李旦(662年6月22日-716年7月13日),唐朝第五位皇帝,曾用名李旭輪、李輪,他一生兩度登基,兩讓天下,兩次在位,第一次在位時間是文明元年至載初二年(684年2月27日-690年10月16日),后自行上表請辭,由武太后 ( 武則天 ) 臨朝;第二次在位時間是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7月25日-712年9月8日),后退位禪讓于子李隆基 ( 唐玄宗 ) 。李旦為唐高宗李治諸子之中排行第八,母為武則天,李弘、李賢、唐中宗李顯等都是其兄長[1]。
唐朝皇帝李旦生平經歷
龍朔二年(662年)六月二十二日生于長安蓬萊宮含涼殿,史載“謙恭孝友,好學,工草隸,尤愛文字訓詁之書”。初封殷王,尋改封豫王、冀王,又改封相王,高宗末年,仍封豫王。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則天皇后廢中宗為廬陵王,于同月已未日立睿宗為帝,改年號為“文明”。
睿宗立,則天皇后仍命帝居住于深宮,不得參與朝政,所有軍國大事由則天皇后處理,睿宗毫無實權,甚至連干預國家大政的權力都沒有,淪為傀儡。公元690年9月,則天皇后稱帝,改國號為周。廢睿宗,封他為皇嗣,改名武輪,遷居東宮。武則天圣歷元年(698年),武則天又改立中宗為儲君。睿宗則貶為親王,封號相王,他的五個兒子(李成器、李成義、李隆基、李隆范、李隆業)被封為郡王。神龍元年(705年),宰相張柬之等五人發動神龍革命,殺張易之、張昌宗兄弟,逼武則天退位,迎中宗復辟,不久武則天去世。中宗封睿宗為安國相王,隨即辭去。景云元年(710年),中宗駕崩,傳說是被韋皇后毒殺,少帝李重茂登位,改元唐隆。
同年6月,睿宗的三子臨淄李隆基發動羽林軍攻入宮,討殺韋皇后及安樂公主、上官婉兒、武延秀等。與太平公主一起擁立睿宗復位,廢黜殤帝李重茂,改年號為“景云”,史曰唐隆之變。 六月二十四日睿宗復辟于承天門樓,大赦天下,與其子李隆基一起鏟除了韋皇后一黨的勢力。在位初期太子李隆基與太平公主之間的斗爭愈發激烈,太平公主極力想除掉太子,獨攬朝政,時文武大臣中有一大半依附于太平公主,7個宰相中有5人由她推舉,而李隆基則欲鞏固自身勢力,為繼位鋪平道路。 公元712年7月,唐睿宗無法面對與平衡李隆基與太平公主的爭端,禪位于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每五天在太極殿接受群臣的朝賀。
開元四年六月二十日(716年7月13日)病逝于長安宮中的百福殿,享年55歲。公元716年6月病死。
唐朝皇帝李旦主要事跡
三讓天下
睿宗一生兩度登基即位。第一次是在嗣圣元年(684)春二月七日,即高宗皇帝死后的第二年,他以豫王李旦的身份取代了皇兄中宗,時年22歲,與高宗登基時的年齡一模一樣。不過,他第二次登基已經是景云元年(710)六月二十四日,也就是在中宗死后的當年,這次即位是以相王的身份取代了中宗的兒子少帝,即溫王李重茂。兩次即位相距長達27年。在這27年中,唐王朝的中央政局波詭云譎,令后人眼接不暇。睿宗一生,稱得上富有傳奇色彩,這不僅是由于他的兩次登基,更主要的是由于他的“三讓天下”。
一讓母親
睿宗第一次即位,是武則天在洛陽宮中廢中宗皇帝為廬陵王的第二天。由于這時武則天的政治經營還沒有達到足以改朝換代的火候,身為她幼子的豫王李旦就被立為新君。睿宗于是就成為繼中宗之后的唐朝第五任皇帝。
睿宗被立以后,他不僅不能在正宮上朝聽政,且只能居住在別殿,武則天則以太后身份臨朝稱制。她能夠為睿宗做的,就是在二月七日立他為新君的同一天,把他的王妃劉氏立為皇后,幾天以后,又把睿宗的長子永平郡王成器立為皇太子,同時改元文明,大赦天下。這些都是睿宗作為皇帝的名分應該得到的,然而此時所有國家政治事務全由武則天一人專決,睿宗實際上是個傀儡皇帝。同年,武則天又改元為光宅,一年用了三個年號。這似乎透露出,睿宗的母后武則天除了沒有改朝換代以外,在政治上已經可以隨心所欲了。 武則天在此后的一個時期,發生了徐敬業揚州兵變和宗室越王貞等人的起兵。武則天一方面大開殺戒,威服政敵;同時又假意要還政。垂拱二年(686)正月,她下詔復政于睿宗皇帝。睿宗深知母后不是出于本意,也就假戲真做,堅決表示不同意,武則天也就順水推舟,依舊臨朝稱制,把持朝政。轉過年來的春正月,武則天把睿宗的幾個兒子都封為親王:如成義為恒王,隆基為楚王,隆范為衛王,隆業為趙王,儼然把睿宗的帝王之尊抬得高高。然而事實上,在武則天一步步走上政治峰巔的過程中,睿宗這個皇帝只能是一個徒喚奈何的旁觀者而已。
永昌元年(689),武則天開始使用周歷。同時,改元為載初元年(689)。這一年,武則天開始使用了自己的新名字——曌。從此,為了避諱,發布的詔書就改稱“制書”。為了配合武則天的政治改作,不久有數萬人上表請愿,請求武則天實施改朝換代。當時,宗室大臣和朝廷反對派紛紛遭遇殺戮和滅門之禍,武則天的政治經營已勢不可擋。
處于政治波瀾中心的睿宗,更不能不有所表示。于是,在劉祎之死后不再發言的睿宗也上表請求母后榮登大寶,并懇請賜自己姓武。睿宗此舉未必是出于本意,卻使武則天的改朝換代有了一個臺階,也使睿宗自己得保平安。
天授元年(690)九月,武則天表示同意兒子睿宗和群臣的請求,并于九月九日改唐建周。睿宗被降為皇嗣,賜姓武,徙居東宮,其具儀一比皇太子,但是不再給他皇太子的名分,皇嗣也就是候補性質的皇位繼承人。李旦的名字也改為“輪”。皇太子也就成為皇孫,皇后劉氏也從降為妃。
睿宗第一次讓天下,就這樣完成了。
作為皇嗣的睿宗,日子也并不平靜。不知什么原因,武則天寵信的戶婢韋團兒看中了這位不得志的皇嗣,曾想和他發生私情。睿宗深知自身境遇,又怎么會引火燒身,就理所當然地拒絕了她。這樣就得罪了團兒,她就暗中在睿宗的妃子劉氏和德妃竇氏的住所埋了一個木頭人,然后告發她們行厭蠱妖法,詛咒武則天。結果,在長壽二年(693)正月二日,劉氏、竇氏進宮朝見武則天于嘉豫殿之后就被處死,秘密地埋在宮中,無人知道她們的下落。梓宮秘密,莫知所在,睿宗再次即位以后,對二人都是招魂而葬。對于兩個妃子的突然失蹤,睿宗也不敢發問,在母后面前,泰然自若,好像從來沒有什么事發生。即使這樣,又有人告發睿宗竇德妃(玄宗的生母)的母親龐氏有所不軌,龐氏被判處斬,差點喪命。出面替龐氏洗刷冤情的御史徐有功,被加上“阿黨惡逆”的罪名判了絞刑,雖然最后沒有被殺,也被革職除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