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皇帝李漼簡介
唐懿宗李漼("漼",拼音:cuǐ)(833年-873年)大和七年農歷十一月十四日,生于籓邸 ,唐朝第十七位皇帝,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唐朝皇帝李漼簡介。歡迎欣賞閱讀。
唐朝皇帝李漼人物簡介
大唐昭圣恭惠孝皇帝唐懿宗李漼(“漼”,拼音:cuǐ),母元昭皇太后晁氏。始封鄆王。宣宗愛夔王滋,欲立為皇太子,而鄆王長,故久不決。大中十三年 八月,宣宗疾大漸,以夔王屬內樞密使王歸長、馬公儒、宣徽南院使王居方等。而左神策護軍 王宗實、副使丌元實矯詔立鄆王為皇太子。癸巳,宣宗病死后,被宦官迎立為帝,是為唐懿宗,改元“咸通”。在位14年,終年41歲。曾用年號:大中、咸通;死后葬簡陵,謚號昭圣恭惠孝皇帝。
唐朝皇帝李漼人物生平
早期經歷
大中十四年(860年),即懿宗即位的第二年,二月安葬了宣宗,十一月改元為咸通。使用這一年號,據說是因為宣宗所作的一首曲子中有“海岳晏咸通”的句子。懿宗改元時記得他的父皇,但君臨天下以來的言行舉止卻幾乎看不到宣宗的影子。咸通之政與大中之政相比也是相距遙遙,不可以道里計。《新唐書》的作者說懿宗是“以昏庸相繼”,正是對他的綜合評價。
懿宗在位期間,沉湎游樂,對宴會、樂舞和游玩的興致遠遠高出國家政事,對上朝的熱情明顯不如飲酒作樂。懿宗在宮中,每日一小宴,三日一大宴,每個月在宮里總要大擺宴席十幾次,
奇珍異寶,花樣繁多。除了飲酒,就是觀看樂工優伶演出,他一天也不能不聽音樂,就是外出到四周游幸,也會帶上這些人。懿宗宮中供養的樂工有500人之多,只要他高興,就會對這些人大加賞賜,動不動就是上千貫錢。他在宮中膩煩了,就隨時到長安郊外的行宮別館。由于他來去不定,行宮負責接待的官員隨時都要備好食宿,音樂自然也不能缺少。那些需要陪同出行的親王,也常常要備好坐騎,以備懿宗隨時可能招呼他們外出,搞得大家苦不堪言。《資治通鑒》中說,懿宗每次出行,宮廷內外的扈從多達十余萬人,費用開支之大難以計算,這成為國家財政的一項沉重負擔。對于懿宗的“游宴無節”,擔任諫官的左拾遺劉蛻提出勸諫,希望皇上能夠以國事為重,向天下展示出體恤邊將、關懷臣民的姿態,減少娛樂。對此,他根本聽不進去。咸通四年(863)二月,懿宗竟將高祖獻陵以下到宣宗貞陵十六座帝陵統統拜了一遍。司馬光說:“拜十六陵,非一日可了。”漢朝皇帝陵墓坐落在關中渭北高原上,1986年春天,筆者因隋唐考古學課業隨師門高誼乘坐專車考察關中唐帝十八陵(個別陵還沒有到),還足足用了近兩周,古時沒有現代化的交通工具,還要帶上眾多的隨從、祭祀物品,必定不是三兩天可以來回的。游樂和歌舞,成為懿宗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在他的表率作用下,整個官場也都彌漫著窮奢極欲、醉生夢死的風氣,晚唐著名詩人韋莊詩中有“咸通時代物情奢”的說法,他所詠“瑤池宴罷歸來醉,笑說君王在月宮”,正是對這一世態最好的描繪。
任相不明
懿宗即位之初罷免了令狐绹,改任了白敏中。白敏中是前朝老臣,但在入朝時不慎摔傷,一直臥病在床無法辦公。他三次上表請求辭職,懿宗都不批準。白敏中有病,正中下懷,懿宗可以借故不理朝政,和其他的宰相朝會討論政事也是敷衍了事,他心思根本不在這里。所以有位擔任右補闕的諫官王譜說:“白敏中自正月臥病,已有四個月了。陛下雖然也和其他的宰相坐語,但未嘗有到三刻(古代一晝夜為一百刻)的。這樣,陛下那有閑暇和宰相討論天下大事呢?”這番話使懿宗很不舒服,竟把王譜貶出朝廷去任了個縣令。負責行使封駁權力的給事中認為王譜是諫官,論事不應當貶斥,就按照唐朝的制度退回了這一命令,沒有下發。懿宗就將此事交給宰相復議,那些宰相不顧國家體制,認為王譜不僅是對皇上勸諫,也涉及到宰相白敏中,竟然同意把王譜貶職。
懿宗在位期間,一共任用了21位宰相:令狐绹、白敏中、蕭鄴、夏侯孜、蔣伸、杜審權、杜悰、畢 、楊收、曹確、高璩、蕭寘、徐商、路巖、于琮、韋保衡、王鐸、劉鄴、趙隱、蕭仿、崔彥昭。由于懿宗自己對政事興致不高,宰相的事務性權力還是很大,本可以發揮很大的作用,問題是大多數宰相不是碌碌無為者,就是愛財如命、為人不堪之輩,像咸通初任宰相的杜悰,是德宗朝宰相杜佑之孫、憲宗的駙馬,本人并不具備實際才干,尸位素餐,人送外號“禿角犀”。咸通五年任相的路巖拉幫結派,招納賄賂,奢肆不法,還把政事委托給親信屬下小吏邊咸。一個叫陳蟠叟的官員向懿宗報告說,如抄了邊咸家,可佐助國家兩年的軍費,被懿宗痛斥了一番,從此更是無人敢言。路巖和稍后任相的駙馬都尉韋保衡沆瀣一氣,二人“勢動天下”,當時人稱他們為“牛頭阿旁”,意思是像厲鬼一樣“陰惡可畏”。懿宗朝的宰相貪污腐化相當嚴重,長安城中的居民把其中的曹確、楊收、徐商、路巖等幾個宰相的姓名編了一首歌謠說:確確無論事,錢財總被收。商人都不管,貨賂(路)幾時休?
懿宗朝的這些宰相,毫無大臣風范,更加重了唐王朝的統治危機。
宣宗之治后
大中之治后,唐懿宗與唐僖宗是著名的無能昏君,使唐的局勢一直走下坡。唐朝后期,戰爭不斷,經濟政治衰退,唐宣宗大中十三年(859年)爆發唐末農民起義,經過黃巢的打擊,唐朝統治名存實亡。經過黃巢起義后,把唐朝的基礎打破。而宦官所管理的禁軍也損失過重,所以宰相與宦官爭權不斷。黃巢起義后,唐僖宗在唐末的動亂中死去,由弟唐昭宗繼位。而朱溫與李克用成為唐末的風云人物,在朝廷各樹黨派,在朱全忠的支持下,宰相派勝利,朱全忠入宮盡誅宦官。天祐元年(904年),朱全忠挾持唐昭宗遷都洛陽,之后不久將唐昭宗殺害。天祐二年(905年),朱全忠大肆貶逐朝官,并將三十余位朝臣殺死于白馬驛,投尸于河,史稱白馬驛之禍。天祐四年(907年),朱全忠逼唐哀帝李祝禪位,改國號梁,是為梁太祖,改元開平,定都于開封。唐朝滅亡,立國共290年。
懿宗是一個極端愛慕虛榮、好大喜功的皇帝,這從他尊號的數字之多就可以看出。尊號,就是為了表功名德,每逢皇帝加尊號,一定要舉行隆重的儀式,要向全國頒布詔書,同時舉行大赦。咸通三年正月群臣給懿宗上了“睿文明圣孝德皇帝”的尊號,但是他感覺還不滿足,到咸通十二年正月,再上了12字的尊號:睿文英武明德至仁大圣廣孝皇帝。唐朝的皇帝中,高祖、太宗都沒有在活著的時候加尊號,此后皇帝上尊號基本上都是4字或者6字,有的達到8字或者10字。玄宗曾給自己加了“開元天地大寶圣文神武孝德證道皇帝”14字的尊號,并給列祖列宗一律追加了尊號。后來武宗也有14字尊號:仁圣文武章天成功神德明道大孝皇帝。肅宗時群臣加尊號“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皇帝”,但他在上元二年(761)九月二十一日下詔去掉了“乾元大圣光天文武孝感”10字的尊號,只稱“皇帝”。后來憲宗的尊號也是10字:元和圣文神武法天應道皇帝。可以看出,懿宗的尊號字數幾乎可以趕上玄宗和武宗,但是就政績或者治國才干而言,不要說無法與玄宗同日而語,就是武宗他也比不上。
唐武宗滅佛以后,佛教勢力受到沉重打擊。宣宗即位后,又陸續恢復了寺院。到懿宗時期,佛教勢力又迅速發展起來。他本人沉溺其中,廣建佛寺,大造佛像,布施錢財無數。在懿宗的倡導下,大規模的法會道場空前興盛,長安佛寺中的經聲佛號又開始響徹捧真身菩薩起來。佛經的大量需求刺激了印刷術的發達,現存世界上最早的印刷品之一就是咸通九年(868)刻印的《金剛經》卷子,今藏于倫敦大英博物館。現存國內最早的印刷品,也是佛家的“陀羅尼經咒”。從法門寺地宮發現的“捧真身菩薩”和“銀金花雙輪十二環錫仗”等,也是敕造于咸通年間的精美文物。懿宗崇佞佛教的高潮是繼憲宗之后又一次舉行了大規模的崇佛活動——法門寺迎奉佛骨。
咸通十四年
咸通十四年(873)三月,懿宗安排迎奉佛骨的詔書一下,立即招致群臣的勸諫。大臣們一致的理由是此舉勞民傷財,而且有憲宗迎奉佛骨之后暴死的前車之鑒,均認為此舉不祥。懿宗對此充耳不聞,他對大臣們講:“朕能活著見到佛骨,就是死了也沒有什么可以遺憾了!”這次迎奉佛骨的規模,比起憲宗時期是有過之而無不及。從京師到法門寺沿途之上,禁軍和兵仗綿延數十里,場面之壯觀,遠遠超出皇帝主持的祭天大典。四月八日,佛骨舍利迎入京城,在宮中供奉三天后,懿宗允許送到京城的寺院讓百姓瞻仰。虔誠的信眾不惜點燃自己的手臂或者在頭頂上燃香奉禮,富豪之家則舉行法會,不惜花費巨資,他們甚至以水銀為池,以金玉為樹,招集高僧大德,又請來戲班子載歌載舞。宰相以下朝廷百官也競相施舍金帛,數量相當可觀。這次迎奉佛骨持續了相當長的時間,直到僖宗即位后才把佛骨送歸法門寺。
懿宗如此堅決地迎奉佛骨真身舍利,用他自己的話說是“為百姓祈福”,實際上他是為給自己帶來福氣,是為了“圣壽萬春”,也就是為自己祈求平安。具有諷刺意味的是,佛骨真身舍利并沒有給這個倒行逆施的皇帝帶來福蔭。佛骨迎入京師后的當年六月,懿宗又一次病重。七月十六日,懿宗就已經“疾大漸”,到了無力回天的地步。難怪舊時史家有人評價說:“佛骨才入于應門,龍已泣于蒼野。”意思是說懿宗迎奉的佛骨剛剛進門,載著他靈柩的喪車就已伴著眾人的哭泣到了墓地。
咸通十四年(873)七月十九日,41歲的懿宗在咸寧殿結束了他驕奢淫逸的一生。第二年二月,被安葬在簡陵(位于今陜西富平)。
看了唐朝皇帝李漼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