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皇帝劉肇簡介
漢和帝劉肇(79年―105年),東漢第四位皇帝,88年-105年在位。建初四年(79年)出生,他是漢章帝劉炟的第四子,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東漢皇帝劉肇簡介。歡迎欣賞閱讀。
東漢皇帝劉肇人物生平
公元88年,年僅31歲的漢章帝劉炟突然病逝,而太子劉肇這時只有10歲。劉肇生于建初四年(79年),漢和帝劉肇的鄧皇后生母為梁貴人。劉肇是漢章帝的第四子,在他上面有千乘王劉伉(kàng)、平春王劉全、清河王劉慶三個哥哥,下面有濟北王劉壽、河間王劉開、城陽王劉淑、廣宗王劉萬歲四個弟弟。
由于竇皇后從中作祟,漢章帝廢掉太子劉慶,逼死劉慶生母宋貴人,改立劉肇為太子。當時,劉慶5歲,劉肇才4歲。變故與危難可以讓人迅速成熟,劉肇似乎也明白政治地位變化所具有的意義,懂得要扶危濟困,于是對劉慶格外親近和愛護,入則同室,出則同車。這也許是出自劉肇善良的天性。但作為皇帝,年僅10歲的劉肇顯然無法懂得管理國家事務,于是政權只好交由養他成人、最為親近的太后來掌管。
東漢從和帝起,每個皇帝都是兒時即位。在幼兒皇帝當朝的時期,外戚與宦官的專權、斗爭便不可避免,政治的紛爭和社會的動亂將隨時發生,東漢政權也就進入了永無寧日的歷史階段。
東漢皇帝劉肇相關事件
竇太后臨朝
漢和帝劉肇于章和二年(88年)壬辰即皇帝位,尊皇后為皇太后,改明年為"永元元年"。和帝年幼,竇太后臨政,她首先做出了三項重要決定。
封官集權
竇太后封官的原則有二:一是親屬,二是聽話。她把哥哥竇憲由虎賁中郎將提升為侍中,掌管朝廷機密,負責發布誥命;讓弟弟竇篤任虎賁中郎將,統領皇帝的侍衛;弟弟竇景、竇環均任中常將,負責傳達詔令和統理文書。這樣,竇氏兄弟便都在皇帝周圍的顯要地位,從而掌握了國家政治的中樞。
宣布解除郡國鹽鐵之禁
竇太后開鹽鐵之禁,迎合了豪強的利益,卻浪費了資源,破壞了環境,減少了稅收,壯大了豪強,因而實際上損害了國家。
主張北攻匈奴
北匈奴遭災受亂,南匈奴單于請求漢廷幫助他趁機掃平北匈奴。對此,朝臣意見并不統一。都鄉侯劉暢來京都洛陽吊唁(yàn)章帝,卻被竇憲刺殺。為使竇憲免遭處罰,竇太后決定派竇憲為東騎,聯合南匈奴伐北匈奴。
永元元年(89年),雙方大戰于稽落山,漢軍大破北匈奴軍,追擊余部一直到私渠海。竇憲率軍出塞三千余里,登上燕然山(今蒙古共和國杭愛山),刻石勒功,才班師回朝。
竇憲得勝還朝后,耀武揚威,不可一世。不僅前罪無人提起,而且加官封爵,升任大,封武陽候,本來大職在三公之下,但由于這次是竇憲充任,因此提升到三公以上,僅次于太傅。竇篤升任衛尉,竇景和竇環升任侍中。竇氏兄弟驕縱益盛,于是"朝廷震懾,望風隨旨,無敢違者"。
強權政治
竇太后將政權統于自己一人之手,獨斷專橫,強予決策。對于伐北匈奴,尚書、侍御史、騎都尉、議郎等等都極力上諫,甚至指責太后"奈何以一人之計,棄萬人之命",也沒有擋住太后為袒護竇憲而出兵。重創北匈奴后,是否繼續設立北單于,朝臣堅決反對,但由于竇憲奏請設立,太后不顧大多數人反對,而"竟從憲策"。
竇太后還把大批竇氏家族子弟和親朋故友,任為朝官或地方官,從而上下勾結,專權放縱,報復打擊,為所欲為。其弟弟竇景放縱奴仆胡作非為,甚至白天公然攔路搶劫,侮辱婦女,而"有司莫敢舉奏"。
特務政治
竇憲養了許多刺客,實行暗殺政策,謀害那些具有宿怨私仇、持有不同政見、可能危害竇氏的人。在漢明帝永平年間,竇憲的父親竇勛犯罪,韓紆(xū)審理此案,考實竇勛坐獄被誅。竇太后當政時,韓紆已死,竇憲即派刺客刺殺了韓紆的兒子,并帶回他的首級拿到竇勛墳上祭奠。周榮為尚書袁安府吏,袁安上書言竇憲驕縱、竇景腐敗、不宜立北匈奴單于等奏議,均出自周榮之筆。竇憲門客徐齮(yì)非常嫉恨他,于是當面威脅他。連尚書府中尚且遭到這樣的恐嚇,可見一般的官吏該承受著怎樣的政治壓力。
腐敗政治
竇太后依靠著至高無上的地位和權力,滿足私欲。永元元年(89年),她就下詔為弟弟竇篤、竇景修建豪華住宅,樓館錯落,府第相連,一眼望去,"彌街絕里"。當時正值竇憲征兵北伐匈奴,大興土木所耗費的人力、物力、財力,更增加了人民負擔。
從章帝駕崩,和帝即位,到永元四年(92年)上半年,在這近五年的時間里,竇太后一直把持朝政,和帝聽之任之,是一個傀儡。而隨著竇家權勢、欲望的膨脹,竇氏甚至覺得這個傀儡也是多余的了。因而打起了誅殺和帝的算盤。而和帝則趁機斬除外戚,奪回政權。
漢和帝親政
其實,竇太后的倒行逆施,剛愎放縱,早已引起了一些正直朝臣的不滿。他們不斷上書進諫,有時甚至以死抗爭,希望把黑暗的政治挽回到清明之中。
群臣之諫
當朝群臣的諫諍從"太后臨朝"的時候起,就已經開始了。僅據《資治通鑒》統計,短短的近五年時間,大臣就針對各種問題上書十五六次。
太后剛剛臨朝,就以私情授重權于竇氏兄弟。伐北匈奴,并設北匈奴單于。竇氏兄弟驕橫肆虐,侵暴百姓,甚至擅自征調邊防部隊。
群臣們為竇氏的貪婪與霸權而憤怒不已,為朝廷的紛亂黑暗而痛心疾首,為皇帝的幼弱無奈而呼號流涕。他們呼喚著皇帝的堅強。正如司徒丁鴻上疏所言:"夫天不可以不剛,不剛則三光不明;王不可以不強,不強則宰牧縱橫。宜因大變,改政匡失,以塞天意。"
永元四年(92年)丙辰,13個郡國地裂,大旱、蝗災發生。上天似乎也在昭示著一場大變革的發生。
奪取政權
小皇帝劉肇年齡越來越大,也越來越懂事。這對日益膨脹的竇家權勢不能不形成威脅。于是竇憲便與女婿郭舉及其父郭璜、部下鄧疊及其弟鄧磊等,共同謀劃企圖殺害劉肇,篡漢而代之。
這時14歲的和帝暗中得到消息,知道了竇憲的陰謀,他感到必須盡快制定對策,否則后果不堪設想。可是,滿朝廷都是竇家的人。雖然也有如司徒丁鴻、司空任隗、尚書韓棱等可以信賴,但竇氏兄弟已經限制了皇帝不能與內外大臣直接單獨接觸,只有宦官在身邊伺候并內外傳遞信息。和帝經過觀察,覺得只有中常侍鉤盾令(負責宮內河池苑囿的宦官)鄭眾可與商量,一則鄭眾服侍多年,對皇室一直忠心耿耿,比較可靠;二則此人謹慎機敏,很有心計,可以出謀劃策。于是,和帝趁別人不在,與鄭眾說了自己的想法。鄭眾早已看不慣外戚勢力的橫行霸道,也勸和帝早下手為強。
此時,竇憲正鎮守涼州,如果京城有變,他必然領兵叛亂。為減少損失,保證成功,和帝下詔令竇憲來京輔政,先行調回竇憲。同時,要參照前朝《外戚傳》,試圖從文帝誅薄昭、武帝誅竇嬰、昭帝誅上官桀、宣帝誅霍禹等事中學習經驗。于是密令清河王劉慶從千乘王劉伉處借取《外戚傳》,令鄭眾從中整理勾稽。一切準備停當,竇憲、鄧疊等也回到京師。
抓捕竇憲的前一天晚上,和帝親自御臨北宮,命令司徒兼衛尉官丁鴻,嚴兵守衛,緊閉城門;命令執金吾、五校尉等,分頭捉拿郭璜、郭舉父子和鄧疊、鄧磊兄弟,清除了外圍。第二天,派謁者仆射直入竇家,宣讀詔書,收回竇憲的大印綬,改封為冠軍侯,并限令與其弟竇固、竇景等各回封地。郭璜等人下獄處死,和帝感念竇太后的養育之恩,沒有公開處死竇氏兄弟,回到封地后皆迫令自殺。四兄弟中只有竇環沒有參與策劃謀反,被免了死罪。
一場轟轟烈烈的奪權斗爭就這樣以和帝的勝利而告終。和帝致勝的原因,概括起來,太致有這樣幾個方面:
有群眾基礎。竇氏所為已是天怒人怨,群臣之諫已可見朝廷上下反對竇氏的情緒,同時也為和帝奪回政權做了輿論上的準備。
組織嚴密。和帝是經過周密觀察和細致考慮才選中了鄭眾,而劉慶則是被竇太后陷害其母廢立的皇太子,自然對竇氏深惡痛絕。在"竇氏父子兄弟并為卿、校,充滿朝廷"的情況下,擇人不當,或稍漏口風,后果將不堪設想。
措施得當。把竇憲調回京師收捕,避免造成地方混亂和軍事火并。待竇憲回到京師后,一夜間,對幾大要員全面出擊又分別系捕,既避免了互相串連,又免得夜長夢多。
因此,整個過程干凈利落,并沒有引起朝野的極大恐慌與混亂。而這一切都是由一個14歲的孩子主要策劃的!我們不得不感佩于和帝劉肇的機智、敏銳、干練與穩重。
誅除異已
竇氏為維護專權,安插了大量黨羽,因此朝廷上下多有附臣與親信。當初,和帝在長安召見竇憲,朝臣甚至議論稱之"萬歲",尚書韓棱憤怒指責"禮無人臣稱萬歲之制",才算止住了這場鬧劇。這一方面說明竇氏權勢的貴盛,另一方面也說明時臣趨炎附勢的風氣。因而,和帝執掌政權后,立即清理竇氏殘黨余孽,太尉宋由因為竇氏黨而被罷免,后自殺。其他親朋故舊,凡是依仗竇家的關系而做官的,統統被罷免回家。
當然,這里也免不了有一些攜私怨報私仇,從而蒙冤至死的。班固是其中的顯例。
班固,字孟堅,扶風安陵(令陜西涇陽縣南)人,其父班彪為東漢著名歷史學家。漢章帝即位后,因"雅好文章"而更加器重班固。
漢和帝永元元年(89年),竇憲以車騎領兵伐北匈奴,班固隨軍出發,任中護軍,參與軍中謀議。漢軍出塞三千余里,大敗北匈奴,一直追到燕然山,班固作《封燕山銘》,刻石記功,史稱"燕然勒銘"。
竇憲謀殺和帝的案件本與班固毫無關系,但班固既為竇氏幕府人物,自然遭到株連,因而被免官。但洛陽令種兢因私恨卻將班固下獄并致死。
值得注意的是,漢和帝了解了這些情況,下詔譴責了種兢公報私仇的惡劣做法,并將害死班固的獄吏處死抵罪,表現出處理事務公平公正、見錯必究的精神。
信用宦官
東漢時期,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在宮廷內設置了中常侍、黃門侍郎、大黃門、小黃門等宦官職務。他們負責掌管傳達皇帝的號令和詔書,閱覽尚書進呈的文書。
在和帝奪回政權的過程中,中常侍鉤盾令鄭眾直接參與了策劃和實施,在論功行賞時,鄭眾自然是首功。于是,鄭眾被升遷為大長秋。"長秋"是漢代皇后的宮名,用以名官,稱其官署為"長秋寺"。這是皇后近侍官首領,一般由皇帝親信充任,負責宣達旨意,管理宮中事務。而在進行策勛班賞的過程中,和帝注意到,鄭眾總是推辭的多,接受的少,這種謙遜仁愛之心,很得和帝的贊賞。因此,和帝以后便經常同他討論國家大事,國家一些大政方針的決策便較多地摻雜著宦官的力量。所以史書上說"宦官用權自此始矣"!
當然,和帝重用宦官,還有一些客觀因素。這就是,這時期他所信任、倚重的一些朝臣和宗王或年老體弱,或壽短命微,陸續退出了歷史舞臺。從永元四年(92年)到永元八年(96年),相繼故去的就有10位:
司徒袁安,永元四年三月死。
司空任隗,永元四年八月死。
千乘王劉伉,永元五年正月死。
太傅鄧彪,永元五年正月死。
廣宗王劉萬歲,永元五年正月死。
太尉尹睦,永元五年十月死。
司徒丁鴻,永元六年正月死。
城陽王劉淑,永元六年五月死。
樂成王劉黨,永元八年四月死。
陳敬王劉羨,永元八年十二月死。
這一串黑色的數據,是不是意味著劉氏政權的日薄西山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