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馬克思人物生平簡介
卡爾·海因里希·馬克思(德語: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1883年3月14日),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之一,第一國際的組織者和領導者,被稱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無產階級的精神領袖,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先驅。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卡爾·馬克思人物生平簡介,歡迎大家閱讀:
卡爾·馬克思人物生平簡介
馬克思是德國偉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哲學家、經濟學家、革命家和社會學家。主要著作有《資本論》、《共產黨宣言》等。
馬克思創立的廣為人知的哲學思想為歷史唯物主義,其最大的愿望是對于個人的全面而自由的發展。馬克思創立了偉大的經濟理論。就他個人而言,他的極其偉大的著作是《資本論》,馬克思確立他的闡述原則是“政治經濟學批判”。馬克思認為,這是“政治經濟學原理”的東西,這是“精髓”,后來人可以在這個基礎上繼續去研究。
馬克思認為資產階級的滅亡和無產階級的勝利是同樣不可避免的。他和恩格斯共同創立的馬克思主義學說,被認為是指引全世界勞動人民為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偉大理想而進行斗爭的理論武器和行動指南。
早年求學
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于德意志聯邦普魯士王國萊茵省(屬于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特里爾城一個律師家庭。他的祖父洛賓·列維(Rabbin Marc Levy)是一名猶太人律法學家,他的父親希爾舍·卡爾·馬克思,后改名亨利希·馬克思(Heinrich·Marx),生于1782年,
同荷蘭裔猶太女子罕麗·普列斯堡(Henriette Presborck)結婚,生育多名子女,但從一確定繼承人的文件中發現,只有卡爾·馬克思和三個女兒索非亞、愛米爾、路易莎存活。
1830年10月,馬克思進入特里爾中學。中學畢業后,進入波恩大學,18歲后轉學到柏林大學學習法律,但他大部分的學習焦點卻擺在哲學和歷史上。1840年,普魯士新國王腓特烈·威廉四世即位,破孩自由主義民主人士,要求所有出版物都必須通過嚴格審查,大學失去學術自由,新國王任命的柏林大學教授F.W.von Schelling將會審查馬克思的博士論文,但馬克思博士論文里哲學高過神學的立場不可能被反黑格爾的教授所接受,所以馬克思將博士論文改寄給薩克森-魏瑪-艾森納赫大公國的耶拿大學(Jena)審查博士資格。1841年馬克思以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之區別》申請學位,并因得到委員會一致認可,未進一步答辯而順利獲得耶拿大學哲學博士。畢業后擔任《萊茵報》主編,遇到了在馬克思思想發展史上頗為有名的“林木-問題”。
革命生涯
19世紀初,工業革命席卷德國, 推動了該國容克地主經濟的發展, 同時也加劇了下層勞動人民生活的赤貧化。饑餓驅使貧民到森林里撿拾枯枝、采摘野果,一些人甚至破壞獵場和牧場。雖然有1826 年《普魯士刑法典》對擅自砍伐和-樹木行為的嚴厲處罰,但上述事件仍有增無減。而許多人這樣做竟然是為了被送進拘留所領一份監獄口糧,正是饑餓和無家可歸才迫使人們違反林木管理條例。
1836年,在普魯士因此而受到刑事處罰的有15 萬人,占全部刑事案件的77%。面對這種相當嚴峻的社會形勢,普魯士統治者不是從社會制度層面尋找問題的根源和解決問題的方案,反而出臺了一個更嚴厲的法案, 將人們在森林里撿拾枯枝、采摘野果和其他一些僅僅違反林木管理條例的行為也升格為-犯罪,給予刑事處罰。馬克思根據1841年第六屆萊茵省議會會議記錄,于次年10 月寫下《關于林木-法的辯論》一文,譴責立法機關偏袒林木所有者的利益,剝奪貧民撿拾枯枝等習慣權利,系統地提出了自己的森林立法觀。
對于《萊茵報》所發表的觀點,普魯士政府非常氣憤,他們立刻派人查封了《萊茵報》,迫使它停止印刷。馬克思一氣之下,辭去了報紙的主編職務。馬克思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毫不后悔,相反,他更認清了政府的丑惡。他在尋找著時機,去繼續對政府作堅決抗爭。
1843年《萊茵報》發行許可被普魯士國王撤銷,因為馬克思在報上發表了一篇批評俄國沙皇的文章,引發俄國沙皇尼古拉一世的不滿,普魯士國王接到沙皇的抗議后下令查禁萊因報,馬克思因此失業。在此期間內,馬克思認識了弗里德里希·恩格斯。恩格斯是工廠主子弟卻十分欣賞馬克思的主張,經常出錢贊助馬克思的活動與生活,馬克思做學問思考認真嚴謹但生活隨性,經常拖延要交給報社的文稿,恩格斯常協助馬克思的工作并代筆部分文章。
卡爾·馬克思婚姻家庭
1814年2月14日,燕妮·馬克思誕生于特利爾一個名門望族。燕妮·馬克思(1814年2月12日——1881年12月2日 原名約翰娜·“珍妮”·貝爾塔·朱麗葉·馮·威斯特華倫(Johanna "Jenny" Bertha Julie von Westphalen)是一位德國社會學家。燕妮·馮·威斯特倫的家離馬克思的家只有幾分鐘的路程。
1836年晚夏,在波恩大學攻讀法的一年級學生馬克思,回特利爾向自己熱戀的姑娘求婚。燕妮就和18歲的馬克思約定了終身。按照當時的習俗來說,這是前所未有的。貴族出生、年華似錦的燕妮,被公認為是特利爾最美麗的姑娘和“舞會皇后”,許多英俊貴族青年為之傾倒,求婚者不乏其人,毫無疑問,可以締結一門榮華富貴的婚姻。但是她卻蔑視社會的一切傳統觀念,瞞著父母把自己許配給一個市民階層的子弟,她完全不能預計和馬克思共同生活的前途如何。馬克思認為暫時還不能在身為樞密顧問官的燕妮的父親面前正式向燕妮求婚。因此,起初他只能向自己的父親吐露秘密。他相信,他父親會在燕妮的雙親面前為一次成功的求親作好各種準備。
1836年10月,馬克思從離家不遠的波恩大學轉赴離家遙遠的柏林大學讀書,這意味著他們之間要互相忠誠等待一段相當漫長的時間。在柏林,由于心靈激蕩的感情和 “傾心思慕”的愛情以及帶來的懸念和焦慮,曾一度影響了馬克思全心全力地投入學習。他曾向他父親坦率吐露說,由于遠離摩塞爾河谷,遠離他的“無限美好的燕妮”,他已“陷入了真正不平靜之中”。困擾他的絕不是什么猜忌心,因為他對燕妮的愛情從未有過絲毫懷疑,只是由于想到不得不和她在漫長的歲月里長期分離,使他感到心情異常沉重。
于是,18歲的馬克思就執筆寫詩,用詩抒發自己的感情和心聲。馬克思的詩大多是歌頌燕妮和傾吐自己對她的思慕;但其中也有不少是表白自己的思想志愿和渴望有所作為的心情。
1841年4月15日,馬克思提前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年輕的哲學博士剛剛到特利爾,就趕忙去他最心愛人的家,把博士論文親手送到燕妮的父親的手里。燕妮和馬克思在多年分離之后,本來打算立即結婚的。但光有一篇博士論文并不能作為維持生計的基礎,因而他和燕妮不得不打消結婚的念頭,繼續等待。從 1842年4月開始,馬克思開始為《萊茵報》撰稿,1842年10月,《萊茵報》的股東們委任馬克思為,1843年3月,馬克思-退出《萊茵報》部。接著又與阿爾諾德·盧格磋商了關于共同從事著作出版的計劃。此后即1843年6月19日他才到克羅茨納赫(燕妮在她父親于1842年3月去世后就和母親遷居這個地方),與苦等了他7年之久的、生于1814年的出身德國貴族(男爵)家庭的燕妮·馮·威斯特-結婚。 從他們私自約定終身到結合,燕妮等待了漫長的七個年頭。在這七年中,她除了曾與未婚夫馬克思有過少數的幾次相聚之外,就只能從遠處用自己的思念和書信陪伴他了。她在給馬克思的一封信中寫道:“你的形象在我面前是多么光輝燦爛,多么威武堂皇啊!我從內心里多么渴望著你能常在我的身旁。我的心啊,是如何滿懷喜悅的歡欣為你跳動,我的心啊,是何等焦慮地在你走過的道路上跟隨著你。……處處有我在陪伴著你,走在你的前頭,也跟在你的后面。但愿我能把你要走的道路填平,掃清阻擋你前進的一切障礙。”同時,她還不得不同她的幾個貴族親戚進行十分折磨人的斗爭。
婚禮舉行后,馬克思和燕妮隨即動身作了一次短途的新婚旅行。1843年秋,年輕的馬克思夫婦一同踏上流放的征途,來到巴黎。在此期間他著手研究政治經濟學、法國社會運動及法國歷史,并最終導致其成為一名共產主義者。
1843年10月底,馬克思和燕妮一起來到巴黎,同比他們早兩個月來到這里的盧格籌辦并出版《德法年鑒》雜志。至此,他倆拉開了充滿困苦和自我犧牲的生活序幕。
由于馬克思對共產主義事業的卓越貢獻和對地主、資產階級無情揭露和批判,使得一切保守勢力排擠他,驅逐他。他不得不攜持家小四處轉移,其生活困難有時達到難以想象的地步。1850年3月底,隨馬克思一起-倫敦的燕妮寫信給好朋友約瑟夫·魏德邁時,描繪了她當時的生活情況:“因為這里奶媽工錢太高,我盡管前胸后背都經常疼得厲害,但還是自己給自己孩子喂奶。這個可憐的孩子從我身上吸去了那么多的悲傷和憂慮,所以他一直體弱多病,日日夜夜忍受著劇烈的痛苦。他從出生以來,還沒有一夜,能睡著二三個小時以上的。最近又加上劇烈的抽風,所以孩子終日在死亡線上掙扎。由于這些病痛,他拼命地吸奶,以致我的乳房被吸傷裂口了;鮮血常常流進他那抖動的小嘴里。有一天,我正抱著他坐著,突然女房東來了,要我付給她五英鎊的欠款,可是我們手頭沒有錢。于是來了兩個法警,將我的菲薄的家當——床鋪衣物等——甚至連我那可憐孩子的搖籃以及比較好的玩具都查封了。他們威脅我說兩個鐘頭以后要把全部東西拿走。我只好同凍得發抖的孩子們睡光板了。”馬克思和燕妮共生了四女二子,由于上述原因,只有三個女兒(即長女珍妮·馬克思,次女勞拉·馬克思,三女兒艾琳娜·馬克思)長大成人〔 當時多虧了海倫·德穆特·琳蘅,燕妮如果沒有這樣一個忠實的助手,那就很難設想她和她的孩子們后來怎樣過下去〕。
在這種境況下,燕妮還是深深地愛著馬克思。她除了母親和主婦的責任,除了為每天的生活操心之外,還擔負起了許多其他工作。燕妮是馬克思不可缺少的秘書,馬克思的幾乎所有手稿——其中大部分是很難辨認的——在送到印刷廠或出版社去以前,總得由她謄寫清楚。
與出版社和辦交涉,一些繁瑣的手續,很難處理的事務,必須寫的情況,不少由她代辦。馬克思不是那種輕易在口頭上流露心情的人,但當燕妮因母親垂危離開了他幾個月時,他便在給她的信中寫道:“深摯的熱情由于它的對象的親近會表現為日常的習慣,而在別離的魔術般的影響下會壯大起來并重新具有它固有的力量。我的愛情就是如此。只要我們一為空間所迫,我就立即明白,時間之于我的愛情正如陽光雨露之于植物——使其滋長。
我對你的愛情,只要你遠離我身邊,就會顯出它的本來面目,象巨人一樣的面目。在這愛情上集中了我的所有精力和全部感情。……我如能把你那溫柔而純潔的心緊貼在自己的心上,我就會默默無言,不作一聲。我不能以唇吻你,只得求助于文字,以文字來傳達轟吻。”
馬克思與燕妮的黃昏之戀更加強烈。1880年,燕妮可能患了肝癌,她以驚人的克制能力,忍受著極大的疼痛。在這膽戰心驚的歲月,馬克思照料妻子,不離左右為了要讓她快活些,馬克思于1881年7、8月間,陪著她到法國去看了大女兒和幾個外孫。1881年秋天,由于焦急和失眠,體力消耗過度,馬克思也病了。他患的是肺炎,有生命危險,但他仍然忘不了燕妮。他們的小女兒在談到雙親暮年生活的時候說“我永遠也忘不了那天早晨的情景。他覺得自己好多了,已經走得動,能到母親房間里去了。他們在一起又都成了年輕人,好似一對正在開始共同生活的熱戀著的青年男女,而不像一個病魔纏身的老翁和一個彌留的老婦,不像是即將永別的人。”
1881年12月2日,燕妮長眠不醒了。這是馬克思從未經受過的最大打擊。燕妮逝世那天,恩格斯說:“摩爾(源自印度,形容皮膚黝黑的人)也死了。”在以后的幾個月里,他接受醫生的勸告,到氣候溫和的地方去休養。可是不論到哪兒都忘不了燕妮,止不住悲痛。他寫信給最知己朋友說:“順便提一句,你知道,很少有人比我更反對傷感的了。但是如果不承認我時刻在懷念我的妻子——她同我的一生中最美好的一切是分不開的——那就是我在騙人。”他的這些話是多么令人感動啊!
1883年1月11日,傳來了大女兒突然去世的噩耗,馬克思的病情加重了。1883年3月14日中午,馬克思安詳地與世長辭了。1883年3月17日,馬克思被安葬在海格特公墓燕妮的墳墓的旁邊。
看了“卡爾·馬克思人物生平簡介”還想看:
1.馬克思語錄經典
2.馬克思讀書筆記
3.馬克思傳讀后感范文3篇
4.巴黎公社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