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秋瑾的故事介紹
秋瑾是中國首位女權運動者,是中國女權和女學思想的倡導者、近代民主革命志士,是近代中國女性革命的象征和辛亥三杰之一。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秋瑾的故事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秋瑾的故事介紹
墓葬后記
秋瑾遇難后,無人敢為其收尸,中國報館“皆失聲”,生前好友呂碧城、吳芝瑛設法與人將其遺體偷出掩埋。
1908年,生前好友吳芝瑛將其遺骨遷葬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因朝廷逼令遷移,其子王源德于宣統元年(1909年)秋將墓遷葬湘潭昭山。
1912年,湘人在長沙建秋瑾烈士祠,又經湘、浙兩省商定,迎送其遺骨至浙,復葬西湖原墓地。后人輯有《秋瑾集》。
秋瑾看戲
秋瑾在北京最驚世駭俗之舉是“上戲園子”。當時的宅門女性都是在家中聽“堂會”,不可能拋頭露面去戲園子,戲園子也不賣“昆客”的票。秋瑾坐著西式的四輪馬車去聽戲,開創了上層社會女性進戲院的先河。
夫妻關系
秋瑾出生在福建廈門,生長在浙江紹興,1895年,19歲的她跟隨做官的父親秋壽南來到湖南省湘潭縣。秋壽南在當地結識了湘潭首富、曾國藩的表弟王殿丞。王見秋瑾生得秀美端莊,聰慧可愛,就托媒人送禮給兒子王廷鈞提親。秋瑾對于這樁婚事十分不滿,但在封建社會里,兒女的婚事只能依從父母之命、媒妁之言。1896年4月20日,王家彩鑾花轎吹吹打打把秋瑾迎了過去。
王家雖錦衣玉食,但志趣高尚、性格剛烈的秋瑾并不喜歡過養尊處優的生活,更受不了封建家庭的種種束縛。比自己小兩歲的丈夫王廷鈞,在志趣、愛好上也與自己毫無共同之處。她嘆息道:“琴瑟異趣,伉儷不甚相得。”王廷鈞一不好讀書,二不務正業,每天游手好閑,吃喝玩樂。當時正值中日戰爭結束,清政府與日本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遭到全國人民的強烈反對。秋瑾時常勸丈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你要好好讀書,為將來國家的繁榮富強和個人的前途著想。”王廷鈞卻說:“朝廷只能割地賠款,委曲求全,我們這些匹夫有個屁責。”還有一次,他們談到了譚嗣同,秋瑾贊揚他為了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視死如歸,是一位偉大的維新志士。而王廷鈞卻大罵譚嗣同是中華亂黨、士林敗類。兩人互不相讓,差點吵了起來。秋瑾內心十分痛苦,她在一首詩中寫道:“可憐謝道韞,不嫁鮑參軍。”表達了她對王廷鈞的不滿。
秋瑾在湘鄉荷葉塘和湘潭兩地苦度了六七年時光,生下一兒一女。盡管王家生活優裕,但她與周圍的人毫無共同語言,內心異常苦悶。在感情方面,她極力排拒王廷鈞,對其言行嗤之以鼻。后者屢遭冷落,又無力抗衡,便另尋溫柔之鄉,流連秦樓楚館,攀折倡條冶葉。這世界原是非常奇怪的,評議同樣一件事,人們所持的卻往往是雙重標準。王廷鈞不是蔡松坡那樣偉大的革命家,也不是蘇曼殊那樣瀟灑的名士,他眠花宿柳,風流便成下流。
秋瑾嫉惡如仇,平日最看不慣男人蓄妾的陋俗和嫖妓的淫性。據馮自由的《革命逸史》所記,當年,湘人陳范家中饒有資財,攜二妾湘芬和信芳遠赴東瀛,紅袖添香讀洋書,好不愜意,秋瑾哪能看得慣他這副德性?她認為陳范擁妾而驕是玷污了同胞的名譽,便極力促成湘芬和信芳脫離了陳范的掌控,從此人格獨立。后來,陳范見利忘義,竟將女兒陳擷芬許配給廣東富商廖某為妾,又是秋瑾公開反對,使婚事泡了湯。另據徐自華的《秋瑾軼事》所記,有一次,她們同游上海張園,小憩品茗時,秋瑾見一名留學生挾一名雛妓乘車而來,在這花嬌柳媚之地,露出一副輕狂放浪之態,她忍無可忍,立刻上前用日語狠狠地教訓了他一頓,那人還算識相,趕緊灰溜溜地走了。徐自華靜觀這一幕,不由得打趣秋瑾橫加干預是“真殺風景”。秋瑾則爽爽脆脆地回答道:“我如鯁在喉,不吐不快!”
1903年,王家花大錢在北京為王廷鈞捐了個戶部主事的官職,秋瑾也隨丈夫遷到了北京,住在繩匠胡同。秋瑾初到北京,人生地不熟,生活也不習慣,常常感嘆:“室因地僻知音少,人到無聊感慨多。”后來她又搬到南半截胡同居住,在這里認識了王廷鈞的同事廉泉的夫人吳芝瑛。吳氏夫婦思想較開明,崇拜孫中山先生,且在文學、書法等方面都很有造詣。秋、吳二人很快成為知己。
秋瑾的革命志向與理想,不僅得不到丈夫的理解與支持,反而遭到他的訓斥:“這是男人的事情,你休胡思亂想。”秋瑾也不示弱:“我要去尋求真理,女人也有救國救民的責任。”兩人吵得互不相讓。王廷鈞知道秋瑾是個說得到做得到的倔強女子,要說服她是不可能的,只好采取卑劣手段,趁秋瑾不備,偷偷將她的珠寶和首飾及積蓄全部竊走,妄圖以此來阻撓她赴日。秋瑾氣憤地說:“你可以竊去我的錢財,但你捆不住我出國留學的決心。”秋瑾變賣了僅剩的財產和衣物,加上吳芝瑛等人的資助,于1904年4月只身東渡日本,從此邁出了她人生道路上的關鍵一步。
在日本,秋瑾結識了不少進步、探索革命真理的青年,組織起“共愛會”,參加反清秘密團體“三青會”,會晤了孫中山,和黃興、喻培倫等人一起加入了同盟會,為救國救民而積極奔走。對于這些,王廷鈞均有所聞,極力反對,兩人思想的距離越來越遠。秋瑾在日本三年,兩人從無書信來往,夫妻關系名存實亡。1906年冬秋瑾聽說王廷鈞納妾的消息,反而高興,覺得有了與王廷鈞脫離關系的理由。于是,她給大哥秋譽章寫了一封信,請大哥代她辦理離婚。秋譽章幾經奔波,由于王廷鈞的阻礙,離婚之事未成。
1907年春,秋瑾由日本回國,為聯絡光復會、洪江會以及策劃平禮起義事宜,女扮男裝,潛往長沙,住在朋友家里,人們都稱其“秋伯伯”。其時,她曾去王廷鈞家看望子女。王家人以為她窮途歸來,回心轉意,盛情接待,希望夫妻破鏡重圓。但又暗中監視,不讓她再次出走。秋瑾借口出去看戲,從后門溜出,沿湘江乘船而去。秋瑾此次的湘潭之行,便是她與王家的訣別。
《秋瑾全集》如《將赴滬別寄塵》詩(四章):“臨行贈我有新詩,更為君家進一辭:不唱《陽關》非忍者,實因無益漫含悲。……”“題解”說明:1906年5月,秋瑾離開潯溪女學,前赴上海,臨行時,徐寄塵和學生們送到江邊。臨別,秋瑾寫了這四首詩,徐寄塵姊妹也寫了送別詩。又如七絕《古意》詩:“金屋無人見淚痕,墜歡如夢黯銷魂。秋風一夕捐紈扇,雪落人間棄婦恩。”題解說明:1903年夏天以后,秋瑾與其丈夫王廷鈞經常沖突,秋瑾曾負氣出走。后王廷鈞竟想納妾,秋瑾當然進行了反抗。她內心深處有苦痛,深感遭到了遺棄。此詩借古意表達了她的悲傷感情。
秋瑾故居
紹興故居
浙江秋瑾故居是著名旅游景點,位于紹興市區塔山西麓和暢堂,清代建筑。1988年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少年時代的秋瑾在此讀書習文,練拳舞劍。1906年,她自日本歸國,從主持大通堂直到被捕前夕,在這里生活和從事革命活動,從而留下了許多珍貴的文物和史跡。
堂前正中有一匾,上書“和暢堂”三字。“和暢”是取王羲之《蘭亭序》中的“惠風和暢”之意。門廳楣上“秋瑾故居”匾額系何香凝手書。筆力遒勁的題書,或許就是一位女革命家對另一個女革命家的欣賞、懷念和惺惺相惜之情的含蓄表達。 至今屋內仍掛有一張男裝小照,照片中的秋瑾英姿颯爽,確有巾幗不讓須眉的俠客仗義之氣。臥室里的書桌以及文房四寶等,則顯示了秋瑾的另一個身份:文人,或者說,是詩人、詞人和散文家。臥室后壁有一夾墻密室,為秋瑾藏放革命文件及武器之處,至今保存完好,彌足珍貴。 第三、四兩進原為秋母及兄嫂住房,現辟為秋瑾史跡陳列室,展出秋瑾詩詞手稿、家書、照片、印章、頭巾、文獻等文物,更有孫中山、宋慶齡、周恩來等名人評價秋瑾的題詞等,反映了秋瑾從事革命的光輝業績。
雙峰故居
雙峰秋瑾故居為清代建筑,青磚白墻烏瓦,位于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神沖街口。 中國民主革命的先驅何香凝先生題寫的“秋瑾故居”匾額懸掛于此。秋瑾故居遺址已被雙峰縣政府于2003年公布為不可移動文物。在秋瑾短短三十一年的人生里,這座故居卻陪伴了她整整七年,生育了一男一女。
2007年10月,秋瑾生活過的雙峰縣被全國婦聯正式命名為全國第一個“中華女杰之鄉”。 雙峰是名人故里、湘軍搖籃,尤其是在中國的婦女運動史和解放史上,雙峰婦女寫下了濃墨重彩、光輝燦爛的一頁。2008年4月,雙峰縣八女杰雕塑揭幕儀式在縣城女杰廣場舉行。包括葛健豪、秋瑾、唐群英、向警予、蔡暢、王燦芝、曾憲植、曾寶蓀八女杰雕像。
湘潭故居
湘潭也有秋瑾故居,位于湘潭市雨湖區十八總由義巷4號。湘潭秋瑾故居原是丈夫王廷鈞家開設的“義源當鋪”,秋瑾嫁給王廷鈞后經常往返于雙峰、湘潭。
當時的“義源當鋪”曾被列為辛亥革命紀念地,后孫中山手書“秋瑾故居”匾額置于大門之上。湘潭秋瑾故居是湘潭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于1982年9月2日正式對外公布。
株洲故居
株洲秋瑾故居位于株洲市石峰區清水塘大沖村,正在進行修復完善。
1896年,秋瑾與王廷鈞結婚。秋瑾曾居住在位于今石峰區清水塘街道大沖村的深宅大院。株洲秋瑾故居是王廷鈞父親給秋瑾和王廷鈞置辦的婚房,是秋瑾所有故居中最大最豪華的,也是他們生前唯一房產。
云霄故居
漳州秋瑾故居位于漳州市云霄縣云陵鎮享堂村“紫陽書院”左鄰的原“七先生祠”。清光緒四年(1878年)八月,秋瑾祖父秋嘉禾攜眷出任云霄撫民廳同知。翌年(1879年)十月十一日,孫女秋瑾誕生于此。此官邸后作為奉祀薛凝度、章輔廷、倪惟欽等七先賢之祠,故稱七先生祠。更有意思的是秋瑾名字中的“瑾”字跟云霄人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這是按閩南人對“孩子”的讀音來取的。1992年5月云霄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秋瑾出生地”,列為第三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2006年,“七先生祠”連同紫陽書院被列為漳州市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紫陽書院作為秋瑾故居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加以保護。
看了“秋瑾的故事介紹”還想看:
1.秋瑾的生平簡介
2.歷史人物張瀾簡介
3.好看的勵志的名人經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