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和唐玄宗是什么關系
李隆基和武則天的關系如何?唐玄宗李隆基是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那么唐明皇李隆基是誰的兒子?李隆基和武則天的關系怎么樣?武則天和唐玄宗是什么關系?下面小編給大家科普一下知識。
唐玄宗李隆基(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公元685年出生在神都洛陽,712年至756年在位。唐朝在位最久的皇帝,唐睿宗第三子,母竇德妃。廟號“玄宗”,又因其謚號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清朝為避諱康熙皇帝之名“玄燁”,多稱其為唐明皇,另有尊號“開元圣文神武皇帝”。
唐隆元年(710年)六月庚子日申時,李隆基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712年李旦禪位于李隆基,后賜死太平公主,取得了國家的最高統治權。前期注意撥亂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賢相,勵精圖治,他的開元盛世是唐朝的極盛之世,在位后期寵愛楊貴妃,怠慢朝政,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等,加上政策失誤和重用安祿山等塞外民族試圖來穩定唐王朝的邊疆,結果導致了后來長達八年的安史之亂,為唐朝中衰埋下伏筆。756年李亨即位,尊其為太上皇。762年病逝,葬于泰陵。
唐玄宗統治前期,重視地方官的選拔,曾親自考核縣令,把不稱職的人斥退。任用有才干,能負責,敢進諫的姚崇、宋璟做宰相,因此社會安定,生產發展,經濟繁榮,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唐玄宗統治后期,寵愛楊貴妃,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政事,還重用奸詐的李林甫、楊國忠,政治十分腐敗,以致釀成安史之亂。持續8年的安祿山、史思明的叛亂,使農業生產受到極大破壞,人民流離失所,使唐朝由盛轉衰,從此唐朝開始走向了下坡路。唐玄宗為唐的高度繁榮起過重大作用,但他晚年也給唐朝人民帶來巨大災難,他是一位功過都很突出的重要歷史人物。
唐玄宗李隆基,別名李三郎、阿瞞,是唐睿宗李旦的第三個兒子,母竇德妃。李隆基謚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稱為“唐明皇”,廟號為“玄宗”。公元712年至756年在位,在位44年。那么李隆基是誰的兒子呢?
李旦(公元662~716年),睿宗,又名旭輪。則天順圣皇后幼子。初封殷王,尋改封豫王、冀王,又改封相王,高宗末年,仍封豫王。嗣圣元年(公元684年)二月,則天皇后廢中宗為廬陵王,于同月已未日立睿宗為帝,改年號為“文明”。睿宗立,則天皇后仍命帝居住于深宮,不得參與朝政,所有軍國大事由則天皇后處理。
公元690年9月,則天皇后稱帝,改國號為周。廢睿宗,封他為皇嗣,改姓武。公元705年,中宗復位,封為相王。公元710年5月,中宗被毒殺,同年6月,臨淄王隆基發動羽林軍攻入宮,討殺韋皇后及安樂公主、上官婉兒、武延秀等。與太平公主一起擁立睿宗復位,廢黜殤帝李重茂,改年號為“景云”。
睿宗復位后,按例當立長子李成器,但三子李隆基有討韋氏之功,因而猶豫不決。李成器辭道:“國家安則先嫡,危則先有功,臣死不敢居隆基之上。”睿宗也是一個無能的帝王,立李隆基為太子后,又使太平公主參與朝政。宰相奏事,他先要問有沒有同太平公主商量過,這就助長了太平公主的專橫,也引起了太子與太平公主之間的斗爭。太平公主極力想除掉太子,獨攬朝政。時文武大臣中有一大半依附于太平公主,7個宰相中有5個是她的親信,造成政局不穩,政事昏暗。公元712年7月,睿宗禪位于太子李隆基,自稱太上皇。公元716年6月病死于長安宮中的百福殿。
唐太宗之后是李治,即唐高宗。 其后是中宗(李顯又名哲),睿宗(李旦),武后(武瞾,即武則天)改國號為周,后來中宗(李顯又名哲)又復唐國號,睿宗(李旦)又做了幾年皇帝才是唐玄宗(李隆基),所以唐玄宗李隆基和武則天的關系:武則天是唐玄宗的奶奶 ,李隆基是睿宗李旦第三子,而李旦是武則天第四子。
武則天的皇位雖是李旦所讓,但武則天一直防著李旦,李旦雖然自請改姓武,但那只是自保之術,非心甘情愿也。李隆基七歲時入宮,侍衛(大概是武則天的娘家侄)阻攔,李隆基鞭笞之,曰:“此乃吾家朝堂,汝何敢攔?”武則天聞聽此言,雖贊李隆基,但李隆基說“吾家”,武則天頗為不喜,應是殺了李隆基的生母。
睿宗李旦雖傳位于李隆基,但一直不曾放權,又受太平公主蠱惑,曾放風讓李隆基天子巡邊,趁機廢了李隆基。結果李隆基首先發難,李旦倉皇逃跑,后來李隆基承諾不殺他,他才放了心??梢娙说年P系很是不好。其實不止他們三人,帝王之家父子、母子、兄弟、叔侄都是血淋淋的權利斗爭,沒有幾個好的。
相關人物:
唐睿宗李旦(662年6月22日 —716年7月13日),初名李旭輪,唐高宗李治第八子,武則天幼子,唐中宗李顯同母弟。初封殷墟王,領冀州大都督。他一生兩度登基,三讓天下,在位時間文明元年至載初二年(684年―690年)和景云元年至延和元年(710年―712年),共在位8年。
公元690年讓位于母后武則天,被封為皇嗣。公元710年再度即位。公元712年禪位于子李隆基(唐玄宗),稱太上皇,居五年去世,享年五十五歲,廟號唐睿宗,謚號玄真大圣大興孝皇帝,葬于橋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