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遂自薦的悲慘結局
毛遂自薦這個成語故事家喻戶曉,但很多人不知道毛遂這個人最后卻落得一個自刎的悲慘下場。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毛遂自薦的悲慘結局相關信息,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毛遂的簡介:
毛遂 ( 公元前285年- 公元前228年),戰國時期趙國人,今河北省邯鄲市雞澤縣毛官營村人,身為趙公子平原君趙勝的門客,居平原君處三年未得展露鋒芒。公元前257年,他自薦出使楚國,促成楚、趙合縱,聲威大振,并獲得了"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的美譽。 毛遂墓墓冢高大,被永年列為"平干八景"之一,稱之為"毛遂高峰"。 由政府撥款重新修砌了墓冢,豎起"毛遂之墓"的新墓碑。
2008年11月,經中國毛氏研究會最終認定,毛遂是一代偉人毛澤東第22世祖。中國毛氏研究會會長毛炳漢詩曰:"雞澤毛遂一薦名,毛亨毛萇傳詩經;后人數遷到韶山,孕育偉人毛澤東"。
毛遂自薦的悲慘結局:
毛遂本是戰國時期趙國平原君趙勝那里的食客,一直默默無聞。后來秦國派兵包圍邯鄲,趙國希望楚國可以出兵援助,平原君受命前去楚國溝通,《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秦之圍邯鄲,趙使平原君求救,合從於楚”。平原君想從門下食客中挑選出二十個能者一同前往,但挑來挑去,只挑到了十九個。毛遂見狀,自告奮勇,愿和平原君一起去楚國,說服楚國君臣。《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曰:“得十九人,馀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
平原君起初因毛遂沒有名氣,以為他無能,不愿帶他前往。《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記載:“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但毛遂非常自信,認為只要給自己機會,自己必能施展出才能,不負君之望。《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毛遂曰:‘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平原君心有所感,加之確實沒有更好的人選,于是決定帶著毛遂一起去。
與楚國的談判一開始并不順利,平原君與楚王從早晨談到中午都沒有結果。“平原君與楚合從,言其利害,日出而言之,日中不決。”毛遂深知目前趙國都城邯鄲處境不容樂觀,沒了耐心,其余的伙伴也希望毛遂出面。《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十九人謂毛遂曰:‘先生上。’毛遂按劍歷階而上。”毛遂帶寶劍上殿,直逼楚王,慷慨陳詞,分析當下局勢,細數如果楚王不出兵救趙會有哪些弊端。毛遂最后說到:“合從(縱)者為楚,非為趙也。”毛遂的一番話說得楚王心悅誠服,楚王曰:“唯唯,誠若先生之言,謹奉社稷而以從。”答應馬上出兵,幾天后,楚國出兵邯鄲,和趙國聯手逼退秦軍。
自此,毛遂名聲大震。《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傳》中記載,平原君贊頌毛遂說到“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趙重於九鼎大呂。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強於百萬之師。勝不敢復相士。”從此將毛遂視為上客。
后人將這段歷史稱為“毛遂自薦”,比喻自己推薦自己去做某項工作。
如果故事能在這里停住,這無疑是個美好的故事,只可惜這個故事還有凄涼的另外一半。
毛遂自薦后不久,燕國趁著楚國大戰剛停,無力應戰之際,派兵攻打楚國,楚國求救于趙。派誰掛帥應敵呢?趙孝成王立即想到立了大功的毛遂。
趙孝成王在歷史上很有意思,他這個人不出名,辦的事卻極有名氣。趙國趙括飽讀兵書,但沒有實際作戰的經驗。他的父親,名將趙奢認為他只會說說而已,沒有真本事。他的母親更是力勸趙孝成王,千萬別讓趙括帶兵打戰。但趙孝成王認為趙括父母不識真才,堅持讓趙括出征。結果趙括打了一個大敗仗,還留下了“紙上談兵”這個成語。
趙孝成王不知用人之道,同樣的錯誤一而再再而三地犯。但他自我感覺很良好,為人剛愎自用,不聽他人勸導。毛遂與他不同,毛遂不僅口舌厲害,還貴有自知之明。毛遂的外交能力確實強,但這不意味著他其他方面能力也很強。當知道趙孝成王要讓他掛帥時,趕緊去找趙孝成王,推說道:“寸有所長,尺有所短,騏驥一日千里,捕捉老鼠不如蛇貓。逞三寸舌我當仁不讓,仗三尺劍實非我能,豈敢以家國安危來試驗我之不才之處。”
按說這番話在情在理,趙孝成王應當聽見去才是。可趙孝成王為標榜自己求才若渴,任人唯賢,硬是逼著毛遂領兵應敵。毛遂拗不過君主,只好領命出征。結果如他所說,盡管毛遂身先士卒,殫精竭慮,他所領導的軍隊還是被燕軍打得落花流水。戰事慘敗,毛遂自慚,跑到山林里拔劍自刎。
毛遂的一生頗具悲劇色彩,他本人沒有政治野心,不貪圖功名利祿,他有自知之明,也懂“自慚”,但他沒能碰上一個賢德的君主,最后在最意氣風發的時候,孤零零地自刎而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