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洵蘇軾蘇轍
你知道三蘇是誰嗎?讓小編來告訴你。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蘇洵、蘇軾、蘇轍: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
一門父子三詞客是:蘇洵、蘇軾、蘇轍
千古文章四大家是:韓愈 柳宗元 歐陽修 蘇軾
此對聯是四川眉山三蘇祠的楹聯,上下聯都是頌揚三蘇的。
上聯言蘇門父子三人均為填詞名家,下聯四大家是韓、柳、歐、蘇四家,其中蘇家包括蘇洵、蘇軾、蘇轍,仍然是對蘇門的盛贊;千古文章四大家,四家文章蘇門占其一,四家非四人。另外在北宋文壇上,歐陽修堪稱領袖,蘇門為主力,是以四家里是沒有王安石的,到唐宋八大家里才加上了曾鞏和王安石。
蘇軾與其父蘇洵、弟蘇轍,世人合稱“三蘇”。宋王辟之《澠水燕談錄》云:“蘇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蘇。”洵為老蘇,軾為大蘇,轍為小蘇。清人張鵬翮撰其三蘇祠聯曰:“一門父子三詞客,千古文章四大家。”把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稱為“四大家”。
一門父子三詞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放眼中國歷史,沒有那一家能像蘇家一樣,父子三人獨霸文壇。無疑三蘇是我國文學史上少有的例子。他們完成了宋代文學改革,使宋代文學成為繼唐代文學之后的又一個高峰。
三蘇父子在唐宋散文八大家中占據三個席位,父子三人都是文學大家,這在中國文學史上也是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三蘇父子當年名震京師,宋仁宗曾感嘆:天下好學之士多在眉山!并稱蘇軾兄弟是宰相之才。南宋期間,士人學子中有蘇文生,吃菜羹;蘇文熟,吃羊肉說。朱德對三蘇的評價更為精當: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詩賦傳千古,峨嵋共比高。
三蘇父子輝煌的文學成就,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千古文章傳唱古今。三蘇在文學上的造詣,既同出一源又各有千秋,人們常說凝煉老泉,豪放東坡,沖雅穎濱。三蘇父子光明磊落,關心國家命運,為官清廉,同情民間疾苦,為貧苦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今天的眉山人以三蘇為榮,人人交口稱贊。并在眉山建有三蘇祠。三蘇祠位于眉山城西南隅紗毅行,始建于元代延祜三年(1316年)以前。明代洪武年間增修擴建,嘉靖九年(1530年),眉州太守莫鈍對其大維修,并臵祀田,明末毀于兵火。由于受他們人格魅力的影響,在今天的眉山形成了獨特的社會風氣,民風淳樸。
今天,我們憑吊古跡,再現歷史,一一領略三位文學巨匠的風采。首先,讓我們看看蘇洵。
蘇洵(1009年-1066年),字明允,號老泉。擅長散文,尤擅政論,議論明暢,筆勢雄健,有《嘉佑集》傳世。代表作:全書橫論。
想必大家在高中時都學過他的《六國論》。
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賂秦而力虧,破滅之道也。或曰:六國互喪,率賂秦耶?曰:不賂者以賂者喪,蓋失強援,不能獨完。故曰:弊在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則獲邑,大則得城。較秦之所得,與戰勝而得者,其實百倍;諸侯之所亡,與戰敗而亡者,其實亦百倍。則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斬荊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孫視之不甚惜,舉以予人,如棄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寢。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則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無厭,奉之彌繁,侵之愈急。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至于顛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猶抱薪救火,薪不盡,火不滅。此言得之。
齊人未嘗賂秦,終繼五國遷滅,何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五國既喪,齊亦不免矣。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是故燕雖小國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趙嘗五戰于秦,二敗而三勝。后秦擊趙者再,李牧連卻之。洎牧以讒誅,邯鄲為郡,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戰敗而亡,誠不得已。向使三國各愛其地,齊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將猶在,則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當與秦相較,或未易量。
嗚呼!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勢,而為秦人積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趨于亡。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
夫六國與秦皆諸侯,其勢弱于秦,而猶有可以不賂而勝之之勢。茍以天下之大,下而從六國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國下矣!
這篇議論文借古諷今,針砭時弊;論點鮮明,論證嚴密;語言生動,氣勢充沛。文章一開頭就旗臶鮮明地提出中心論點,繼之闡明它的兩重涵義,然后圍繞中心論點逐層深人地展開反復論證,最后又在此基礎上,針對歷史和現實,評古刺時,抒發感慨,引申論點,透出作論本意,并以一個賂字貫穿全文始終。這樣,先綱后目,綱目對應,脈絡清晰,邏輯性強,頗有說服力和戰斗力。
蘇洵不但在文學上造詣非凡,而且再對子女的教育上也別具一格。蘇軾和蘇轍自小十分頑皮,在多次說服教育不見成效的情況下,蘇洵決定改變教育方法。從此,每當孩子玩耍時,他就有意躲在角落里讀書,孩子一來,便故意將書藏起來。蘇軾和蘇轍好生奇怪,以為父親一定瞞著他們看什么好書。兩人出于強烈的好奇心,趁父親不在家時,把書偷出并認真地讀起來,從此逐漸養成讀書的習慣,切切實實感受到了讀書的無窮樂趣,終成一代名家。
蘇洵教子的成功之處在于:他在說服無效的情況下,并沒有用棍棒恐嚇之類簡單強制的教育方法,而是巧妙利用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引導,終于獲得成功。
看完蘇洵,接著讓我們回顧一下蘇轍的風采。
蘇轍(1039-1112),字子由,嘉佑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臵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佑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再謫雷州安臵,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
著有《欒城集》,包括《后集》、《三集》,共84卷,有《四部叢刊》影明活字本。又,《欒城應詔集》12卷,有《四部叢刊》影宋鈔本。代表作:《黃州快哉亭記》《上樞密韓太尉書》《巢谷傳》《老子解》等。
他的《上樞密韓太尉書>中第二段相當精彩:過秦、漢之故都,恣觀終南、嵩、華之高,北顧黃河之奔流,慨然想見古之豪杰。至京師,仰觀天子宮闕之壯,與倉廩、府庫、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麗。見翰林歐陽公,聽其議論之宏辨,觀其容貌之秀偉,與其門人賢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無憂,四夷之所憚以不敢發,入則周公、召公,出則方叔、召虎。而轍也未之見焉。
其實,蘇轍在他很小的時候就顯示出他的文學才華。一天,蘇軾帶著年少的弟弟蘇轍游巫山。山上一位老道聽說神童蘇軾光臨,便想當面考考他。老道出了個異字同音對:無山得似巫山好。蘇軾不假思索,立即對出下聯:何葉能如荷葉圓?老道連連稱好。
誰知,蘇轍在一旁卻說:兄長的下聯對得還不甚工穩,不如改一改。蘇軾問:怎么改?蘇轍便念道:何水能如河水清?蘇軾和老道一聽,以水對山更工穩,齊聲叫好。從此,蘇轍也遠近聞名了。
最后,讓我們看看大文豪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又稱大蘇,號東坡居士。他在文學藝術方面堪稱全才。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在藝術表現方面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代很有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論畫主張神似。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的代表作,倍受后人的贊譽和喜歡。是獨具特色,膾炙人口的傳世詞篇。一七零六年蘇軾貶官密州,時年四十一歲的他政治上很不得志,時值中秋佳節,非常想念自己的弟弟子由內心頗感憂郁,情緒低沉,有感而發寫了這首詞。其立意,構思,奇逸飄妙,以超現實的遙想,以虛無飄渺的幻想世界,表現非常現實而具體的人之常情。在這里,詞人通過對月宮仙境的想象,在一種極富神秘色彩的探索和思考中,表現自己的思想矛盾與波折,人生體驗與認識。這種表現不僅超凡脫俗,也構成了本篇的浪漫主義色調和超曠飄逸的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