煙花什么時候發(fā)明的
煙花又稱花炮、煙火、焰火,漢族勞動人民發(fā)明較早,主要用于軍事上,盛大的典禮或表演中,而現(xiàn)代全中國以及到全世界唯一能在同天同活動里施放煙花的活動則為跨年(除夕夜)活動。那么煙花是什么時候發(fā)明的呢?一起來看看小編給大家精心準備的資料,歡迎閱讀!
煙花是什么時候出現(xiàn)的
「爆竹一聲除舊歲」。放爆竹,迎新春,這種習俗在中國已經(jīng)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
但是,中國最早的爆竹并不是用火藥做的,而是帶節(jié)的竹竿。竹竿點燃后竹筒內(nèi)的空氣受熱膨脹,迫使竹腔爆裂,發(fā)出劈劈啪啪的聲響。因此,古人稱它「爆竹」,唐代人稱為「爆竿」。
古代人燃放爆竹,最早是為了嚇退猛獸惡鬼。南朝梁宗懔《荊楚歲時記》記載,古人為了祈望一年的吉利,元旦那天,要「雞鳴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這也就是年年春節(jié)放爆竹的由來。
用火藥爆竹代替竹竿,是火藥發(fā)明以后的事。
中國是發(fā)明火藥的國家。從宋代開始,卷制紙張包裹火藥的火藥爆竹已經(jīng)流行。當時的火藥爆竹稱「鞭炮」、「爆仗」。「鞭炮」是把一個個的小型爆竹用藥線串成長鞭的樣子一起放,「一爇(點燃)連百余不絕」。據(jù)南宋周密《武林舊事》記載,當時臨安的「爆仗」花樣已經(jīng)很多,有的做成瓜果的樣子,有的做成各種人物形狀,很受人們喜愛。
煙花的興起和「鞭炮」同時,最早稱「煙火」?!笩熁稹沟幕咀鞣ㄊ窃诩埢蚰嘧龅耐鈿だ锾钛b可以發(fā)生煙火的火藥,點燃后噴射各種顏色的火焰、火花或幻化各種景象。據(jù)《武林舊事》、《西湖老人繁盛錄》等書記載,南宋時煙火已經(jīng)有空中大煙火和平地小煙火之分。每逢元夕,宮中要放大煙火「百余架」(大煙火搭架放演),而那些民間的后生小子則到霍山之側(cè),「放五色煙火,放爆竹」。大煙火五彩繽紛,多是用藥線編排成樓閣、亭臺、人物、花鳥等形象,每一點燃,幻光化彩、燦爛輝煌;小煙火多是在紙筒中裝火藥,除了能放射火焰,還能在地上盤旋游動。傳說宋理宗和太后在宮中看煙火,一個「地老鼠」盤旋著直沖太后座下,太后嚇得趕緊跑了。于此也可看出南宋時煙花之盛。
明清兩代,爆竹煙花極為流行。「糖瓜祭灶,新年來到。閨女要花,小子要炮。」新年春節(jié),婚喪嫁娶,無論貧富,都要燃放爆竹煙花。明清爆竹煙花的花色品種遠遠超過宋元,制作技術(shù)也日益精巧。明代放煙火俗稱「放盒子」。因為當時煙火多是把藥線煙火編排好后放入盒子里,搭架燃放。反映明代生活的小說《金瓶梅》中有一幅放煙花的插圖,這是我們現(xiàn)在能見到的最早的放煙火圖。圖中放煙火的木架高聳,上面掛滿各式各樣的煙火爆竹,正在燃放、變幻著各種各樣的顏色和圖案,周圍的觀眾仰首觀看,這是明代煙花發(fā)展水平的真實寫照。該書中對西門慶攔門放煙火是這樣描寫的:
一丈五高花樁,四周下山棚熱鬧。最高處,一只仙鶴,口里銜著一封丹書,乃是一枝起火(起花)。一道寒光,直鉆透斗牛邊。然后,正當中一個西瓜炮迸開,……觱剝剝?nèi)f個轟雷皆透徹。彩蓮舫,賽月明,一個趕一個……;紫葡萄,萬架千株……。霸王鞭,到處響亮;地老鼠,串繞人衣。瓊盞玉臺,端的旋轉(zhuǎn)得好看;銀蛾金蟬,施逞巧妙難移。八仙捧壽,各顯神通;七圣降妖,通身是火。黃煙兒、綠煙兒、氤氳籠罩萬堆霞;緊吐蓮,慢吐蓮,燦爛爭開十段錦。一丈菊與煙蘭相對,火梨花共落地桃爭春。樓臺殿閣……村坊社鼓……貨郎擔兒……鮑老車兒……五鬼鬧判……十面埋伏……總?cè)毁M卻萬般心,只落得火滅煙消成煨盡。
這些描寫可能有些夸張,但大體情況決非杜撰。
清代爆竹煙花品色多,工藝水平高,更較明代為勝。據(jù)《帝京歲時紀勝》、《清稗類鈔》等記載,當時京城的煙火,僅名目一項就有:盒子、花盆、煙火桿子、線穿牡丹、水澆蓮、鞭王鞭、竹節(jié)花、泥筒花、金盆撈月、壘落金錢、大梨花、千丈菊、地老鼠、水老鼠、珠簾、焰塔、葡萄、蜂蝶、雷電車鞭等。盒子花能一盒「裝成數(shù)出故事」,「人物象生,翎毛花草,曲盡妝顏之妙」,「一盒三層,一層為『天下太平』四大字;二層為鴿雀無數(shù)群飛,取放生之意;三層為四小兒擊秧鼓唱秧歌,唱『太平天子朝元日,五色云車駕六龍』一首」。傳乾隆時秦淮河放煙火,「士女空巷」,「如水鴨、水鼠、滿天星、遍地錦、金琖、銀臺、賽月明、風車、滴滴金者,不一其名,不一其巧」。至于爆竹,則有雙響、震天雷、升高三級浪等,小孩兒放的,叫作「小黃煙」。這么多名目的煙花爆竹,不一定都是一個地區(qū)生產(chǎn)的,但它反映了清代煙花爆竹生產(chǎn)水平之高。
唐太宗時鞭炮煙花誕生 雍正時發(fā)明花雨煙花
焰火是煙火劑燃放時所發(fā)出的各種顏色的火花,有時即指煙火劑本身。中國人有放焰火、爆竹的習慣,一遇上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喜慶節(jié)日等,總要放上一點兒,以表示對該事情的重視和慶祝。既然放焰火這么重要,那在古裝劇里肯定是不能少的。有許多古裝劇都把放焰火作為場景或情節(jié)融入劇情中,尤其是想讓男女主角高興時常用這個手段。不過,要是某個漢代皇帝笑嘻嘻地說:走,一起放焰火!那只能說這位皇帝是改寫中國科技史的超人類了。電視劇《美人心計》第四集里的漢惠帝劉盈就是這樣的一位人物,他以自己點焰火的實踐證明,他是個超人類。
眾所周知,焰火之所以能被點燃是因為其中有火藥的緣故?;鹚幨加诠糯兰业臒挼ばg(shù),古人為了求得長生,很早就開始煉制丹藥。這種煉丹術(shù)興盛于魏晉南北朝時期,因為在這些丹藥中通常會使用硫磺、硝石等可燃物,于是直接促使了火藥的出現(xiàn)?;鹚幉荒芙鉀Q長生不老的問題,又容易著火,煉丹家對它并不感興趣,火藥的配方由煉丹家轉(zhuǎn)到軍事家手里,就成為中國古代四大發(fā)明之一的火藥。
據(jù)史料記載,火藥是中國人在隋唐時期發(fā)明的。傳在隋末唐初,著名煉丹家、醫(yī)藥家孫思邈,為了專門煉丹和行醫(yī),隱棲在瀏陽縣城東門外的一個巖洞內(nèi)。他將采挖而來的硫磺、加上硝石和木炭等物料,裝入丹爐,日夜煉制。歷經(jīng)寒暑和屢次的失敗,終于煉制出了火藥。到了唐朝末年,火藥已被用于軍事。
那么,焰火是怎么產(chǎn)生的?那還得從孫思邈的火藥說起。
唐太宗貞觀年間,湘東連年旱澇大災,民不聊生。這時,一個叫李畋的瀏陽人,決心驅(qū)趕邪惡。他將竹筒填滿火藥,安上藥線,點燃后響聲宏大,清香四溢,邪瘴終于被驅(qū)趕而去,人們得以安居樂業(yè),天下太平。從此,瀏陽鞭炮煙花便誕生了。瀏陽人李畋被尊稱為鞭炮煙花的“祖師爺”。
雍正登基時,為改元正朔,要在元年元宵佳節(jié)燃放響炮、煙花,傳旨鞭炮行業(yè),要創(chuàng)新花上京。其時瀏陽官吏誠惶誠恐,四處張貼告示,廣納良才,并指令鞭炮能手李泰限期創(chuàng)出新花進貢,致使李泰寢食不安。一日,他路過鐵匠鋪,見錘下星火四射,有長有短,有紅有白,有粗有細,有料有絲,心有所動。隨后李泰掃了一些鐵屑,回到家中把其錘得粉碎,再摻以火藥和米湯一起攪和。鐵砂、火藥拌和得大小粗細不等,再以黑硝做動力,裝于底部導火線處,于是,便造出了噴射出花色形態(tài)各異,或梅或菊等多姿多彩的花朵來。待李泰的新花在紫禁城上空高升鉆天,落下繽紛的花雨,把雍正直看得眼花繚亂、目不暇接。
看見了吧,《還珠格格》里那些放焰火的戲才是符合歷史的,那個時候李泰才給雍正爺發(fā)明出來。而在遙遠的西漢,中國人還不知道火藥是什么東西,要想制造出焰火,似乎還有一段漫長的探索時期。《美人心計》中的漢惠帝劉盈,還真沒有人家小燕子的那個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