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記載最長壽的人
長壽幾乎是世界各民族的追求。中國歷史上,秦始皇、漢武帝等強大的帝王,也不能免俗地求仙、服用靈丹妙藥,以求長生。一起來看看歷史記載最長壽的人,歡迎閱讀!
歷史上最長壽的人,活了256歲!
李慶遠 (1677-1933),壽享256年,是清末民初的中醫藥學者,也是世界上著名的長壽老人。在他100歲時曾因在中醫中藥方面的杰出成就獲政府的特別獎勵,在他200歲時,仍常去大學講學。這期間他曾接受過許多西方學者的來訪。李慶遠一生娶過24個妻子,子孫滿堂。
1933年活了256歲的李慶遠與世長辭,他先后共有24位妻子,180位后人。當時的紐約時報與時代雜志都做了報道。按照這個年代推算,他應該生于清康熙16年(1677年),先后歷經了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同治、光緒、宣統九代至民國,在世256年,是世界上極罕見的長壽星。
長壽秘訣
“保持一種平靜的心態,坐如龜,行如雀,睡如狗”這就是李慶遠留給后人長壽的秘訣指引。他始終認為保持一個平靜安寧的心態是長壽所必須的。他的飲食主要以米飯和少量的葡萄酒為主。
他認為自己健康長壽的原因有三:一長期素食,二心靜、開朗,三常年將枸杞煮水當茶飲。
人物生平
在我國有文字記載的年壽最高者,當數李慶遠。他生于清康熙十八年,死于民國二十四年(1679-1935),享年256歲。李慶遠原籍云南省,90多歲時到四川省開縣定居,一直到去世。膝下子孫滿堂。由于他對中醫中藥,尤其對養身、健身都有不凡的造詣和成就,被人們譽為“神仙”。四川省開縣籍的劉成勛曾于1925年專程拜訪過這位老人,劉的采訪回憶文章發表在1986年第六期《氣功》雜志上,同時刊登的還有壽星李慶遠口述的“長生不老決”約1000多字。老人去世后,北京的一些報紙曾以“地球上最長壽的人”為題予以報道。
百歲壽星李慶遠生前十分欣賞清代學者陸隴其的話:“足柴足米,無憂無慮,早完官糧,不驚不辱,不欠人債而起利,不入典當之門庭,只消清茶淡飯,便可延年益壽。”李慶遠一生遵此“妙訣”,稱:“此真養生之妙訣,益壽之良箴也。得此可長生,不必采靈藥,煉金丹也。
李慶遠認為:人的壽命有長有短,這是由元氣所主宰的。元氣,又稱原氣,稟受于先天而賴后天榮養而滋生。他形象地把愛護與不愛護元氣,比作蠟燭存放的位置。若是把點燃的蠟燭置于罩籠內,則燃燒的時間長;若置風雨中,則時間必短或即熄滅。養生之道,亦是如此。
他非常欣賞老子之言:“毋勞汝形,毋搖汝精,毋使汝思慮縈縈(纏繞)。寡思路以養神,寡嗜欲以養精,寡言語以養氣。”他說,此中妙旨,往往被不善養生之庸人所忽視。
他根據圃翁(古代一位善于養生的老人)的養生理論,特別強調善養生者必以慈、儉、和、靜四字為根本。 所謂慈,即仁慈、慈愛,也就是心地善良,不害物不損人,一片慈祥之心。這種慈祥、仁愛的快樂心情,足以抵御各種災害,自然就可以使人健康長壽,養其天年。
所謂儉,即節省或節制之意。儉于飲食則養脾胃;儉于嗜欲則聚其精神;儉于言語則養其氣息,防止產生事非;儉于交游則可擇友寡過;儉于酒色則清心寡欲;儉于思慮則可免除煩惱和困擾。凡事省得一分,則受一分之益。
所謂和,即和悅之意。君臣和則國家興,父子和則家宅安樂,兄弟和則手足提攜,夫妻和則閨房靜好,朋友和則互相維護。此為至祥之道也。
所謂靜,就是清靜、冷靜、安泰之意。也就是說身不過勞,心不輕動(胡思亂想)。神傷甚于體傷,“神之不守,體之不康。”
李慶遠在講到自己的起居飲食時說:“食不過飽,過飽則腸胃必傷;眠不得過久,過久則精氣耗散。余生二百多年,從未食過量之食,亦不作過久之酣眠。”
他還講到生活細節的注意事項。提出,凡細小之事,人們往往容易急躁,如此必然傷身。他告誡人們:寒暖不慎,步行過疾,酒色淫樂,皆傷身,損傷之極,即可亡身。所以,按著先人的養生術,行不疾行,目不久視,耳不極聽,坐不至疲,臥不至極;要先寒而衣,先熱而解,要先饑而食,先渴而飲,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要無喜怒哀樂之系其心,無富貴榮辱之動其念。此乃長壽之道也。
李慶遠最后告誡說,饑寒痛癢,父母不能代,衰老病死,妻子不能替。只有自愛自全之道,才是養生的準則和關鍵。
拓展:彭祖800歲長壽的歷史記載
1.彭祖簡介
彭祖:姓籛(即“篯”,古讀jiān,今讀jiǎn),彭氏,名翦,也稱篯鏗、錢鏗、彭鏗。上古帝王顓頊的四世孫(黃帝的六世孫:“黃帝生昌意,昌意生顓頊,顓頊生稱,稱生老童[即卷章],老童生吳回,吳回生陸終,陸終生彭祖”)。父親是吳回的長子陸終,母親是鬼方首領之妹女嬇,因擅長烹飪野雞湯,受帝堯的賞識,后受封于大彭,是彭姓的祖先。
自堯帝起,歷夏朝、商朝。商朝時為守藏史,官拜賢大夫,周朝時擔任柱下史;娶妻四十九人,生子五十四人。相傳他活了八百八十歲,這是以當時六十六天為一年記年的方法所指的年紀,按現在三百六十五天作為一年記,實際壽命為140歲。
史傳彭祖壽高880歲,乃古時彭山一帶“小花甲計歲法”的結果。小花甲計歲法源于“六十甲子日”,就是古代所傳六十個星宿神挨次值日一圈的時間。民間崇拜上天星宿,凡人壽命皆與星宿對應,便以六十個星宿神輪流值日一周的時間為一歲,按此計算,彭祖實際壽數合140歲。
《神仙傳》(晉葛洪撰寫)形容他:“殷末已七百六十七歲,也不顯得衰老。少好恬靜,不恤世務,不營名譽,不飾車服,唯以養生活身為事。”他的養生之道被后人整理成為《彭祖養性經》《彭祖攝生養性論》傳世。
彭祖據《史記·楚世家》載:“彭祖氏,殷之時嘗為侯伯,殷之末世滅彭祖氏。”“氏”在上古多用作宗族的稱號。可見,彭祖實際上是以其命名的一氏族,《史記》還記載了個彭姓氏族被封國于大彭等地。清人孔廣森在注《列子·力命篇》“彭祖之智不出堯舜之上而壽八百”之句時說:“彭祖者,彭姓之祖也。彭姓諸國:大彭、豕韋、諸稽。大彭歷事虞夏,于商為伯,武丁之世滅之,故曰彭祖八百歲,謂彭國八百年而亡,非實篯不死也。”就明確說明了這種情況。所謂彭祖年長八百,實際上是大彭氏國存在的年限。但對于彭祖善于養生的種種傳說歷代并無異議,可以推想,由于彭祖這個氏族精于養生,族中長壽之人輩出,并以此而名聞于世,于是逐漸產出彭祖享壽八百這類的傳說并流布于后世。故彭祖這個氏族可以說是上古時代一個有代表性的著名長壽家族。
彭祖在歷史上影響很大。孔子對他推崇備至;莊子、荀子、呂不韋等先秦思想家都有關于彭祖的言論。《莊子·刻意》曾把他作為導引養形之人的代表人物。屈原的《楚辭·天問》中還記載“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求長?”,意思是他善于食療,所以壽元悠長。王逸的注和洪興祖的補注中都提到他能做一手好菜,烹調的雞湯味道鮮美,堯帝品嘗后甚為欣賞,便把彭城封給了他。《史記》等史書也有關于他的記載;道家更把彭祖奉為先驅和奠基人之一,許多道家典籍保存著彭祖養生遺論。晉代醫學家葛洪撰寫的《神仙傳》中還特別為彭祖立傳,當時的君王派人向他求道,他只說:“吾遺腹而生,三歲而失母,遭犬戎之亂,流離西域,百有余年。加以少枯,失四十九妻,喪五十四子,數遭憂患,和氣折傷,榮衛焦枯,恐不度世。所聞淺薄,不足宣傳。”晚年定居犍為郡武謀(今四川彭山縣東),病故后葬于此,碑撰“商大賢墓”,今四川彭山縣東不遠處有彭祖祠。一說錢镠曾修建過彭祖墓、彭祖廟等。葛洪在《抱樸子》一書認為八百歲是彭祖出走時的年齡,得道成仙。又《釋滯篇》里說彭祖為大夫八百年,然后西適流沙。
先秦時期,彭祖在人們心中是一位仙人。到了西漢,劉向《列仙傳》把彭祖列入仙界,并稱為列仙,彭祖逐漸成為神話中的人物。
唐朝人楊炯《庭菊賦》:“降文皇之命,修彭祖之術,保性和神,此焉終吉。”《太平廣記》寫他:“遺腹而生,三歲而失母,遇犬戎之亂,流離西域,百有余年。加以少枯,喪四十九妻,失五十四子,數遭憂患,和氣折傷。”“傳言千歲,色如童子,步行日過五百里,能終歲不食,亦能一日九食”。
2.典籍記載
關于彭祖的平生閱歷,有如下史料可以說明。王逸著《史記 · 五帝本紀》中云:老彭為堯臣,商武丁43 年已亥(公元前1282年距今3281年)大彭國亡。唐宰相系表云:顓頊帝玄孫大彭為夏伯,少康中興(夏六代王)封其孫元哲于豕韋(今滑州韋城)至周郝王 時失國。由此可知,元哲之后代世襲韋侯至周止,歷夏、商、周三朝。
又《大戴禮紀 · 虞載德篇》云:老彭與仲傀并列,為商初之功臣,以一說彭祖803歲,商初已有672歲,至商七代中宗(即大戍王)時逝世。又一說彭祖逝世于二十四世孫之時 (跨入安世系彭文彬時),若一代平均以33年計算,二十四世則為入812年,但不足二十四世,享年803歲并非沒有根據。至于彭祖一生不求功名利祿,只求 逍遙自在的事例不少。相傳公元前4600年彭祖和他的兩個兒子彭武、彭夷隱居福建名山碧水之間,住于幔亭峰下,茹芝飲瀑,遁跡養生。
據《武夷山志》記 載:彭武、彭夷一生下地就成長起來,一陳春風吹過,他們就能呼喊爹娘,二遍春風吹過送來春雨澆灑,就能站立。彭祖用三片自己種的春茶泡水給他們飲,就能下 地奔跑。從各方資料推斷,他們是一對弈生兄弟,系福建彭族始祖。
后人便把此山命名為武夷山,直延用至今。相傳彭祖隱居武夷山時,教人開墾荒地,種植糧棉、 花果、茶葉,挖井取水。據說他種的茶葉味道香淳,引來七仙 — 鐘離權、呂洞濱、曹國舅、何仙姑、李鐵拐、韓湘子、藍采娥。他們一致商定賜他壽享880歲。福建武夷山脈,毗鄰江西省,主峰黃崗山,海拔 2158 米,是福建省第一高峰。
彭祖與兒子的遺跡尚存,有墳墓和石碑,其中存放武夷山宮中的一座石碑上還可以看到彭武、彭夷的名字。現在的武夷山已成為國家級的旅 游圣地。在當年彭祖居住過的幔亭峰下建起了一座現代化的“武夷山莊“,有花園、曲徑、亭臺樓閣。據傳說彭祖隱居于閩,后為避戰亂,再度隱居四川名山(今彭 山縣)至仙逝。后人將其居住的山命名為長壽山(也叫彭山)。為紀念這位杰出的彭族始祖也不知那個朝代在此設立彭山縣。彭山遺跡有彭祖墓園、彭祖墓、彭祖 祠、彭祖仙室,室外內有石雕的壽星彭祖肖像,室外陳列八掛圖案,歷歷在目。四川省彭山縣人民上至政府官員下至一般百姓歷年都到此慶祝彭祖壽星節。從上述遺 跡證明彭祖確實仙逝于四川彭山。而彭祖故鄉徐州原先只有彭婆墓,沒有彭祖墓,這也說明彭祖歸老于四川彭山。至于后來的彭祖墓在徐州出現也許是后人為紀念他 而建的。
據《彭城志》記載:大彭由在徐州市城西三十公里,是古大彭人居住地。山北以稱大彭村,大彭國都城在大彭由下。大彭由今稱為義安山,海拔 262 米,今山北三里處大彭村以稱大彭集,屬銅山縣夾河鄉管轄。以據出土文物考證,大彭國應該是在龍山文化時期部落聯盟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大彭國最初的政治中 心可能在大彭村一帶。隨著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發展,便遷移到環境更為優越的徐州市中心,建起原始村寨和城堡,作為政治活動中心,并且迅速發展,國力強盛。先后助夏平定西河武觀判亂,助商剿平邳人反判。根據目前發現的文物資料證實,徐州是大彭國的發祥地,而大彭村則是大彭國的誕生地。彭祖祠原來位于徐州城東北 隅,又叫彭祖樓或彭祖廟。北魏時徐州刺史元延明將它遷建于城垣東北角上。此樓恰好在汴( 開封市) 泗之交匯處。
《神仙傳》上的說法,這位卅鏗“少好恬靜,不恤世務,不營名譽,不飾車服,惟從養生沾身為事。”
酈道元的《水經注·泗水》曾有這樣記載:“聳望川原,極目清野,斯為佳處也”。彭祖樓下有彭祖墓。至于彭祖祠內的彭祖井是帶有傳奇色彩的古 跡,相傳此井泉如玉液,常飲此泉可以長壽。明朝一詩人馬惠曾為“彭祖井”賦詩一首。
古井城邊不記年,名留彭祖世相傳。
玉沉汲虎人何在,金鼎蟠龍客已仙。
秋石苔浸秋雨積,梧桐葉落晚風旋。
誰能更把寒泉浚,一飲須教壽八千。
彭祖井旁豎立著十丈高的石碑,上書“彭祖井”三字,落款署名已看不清。現此碑已移到徐州博物館的碑園內。有關彭祖井傳聞很廣,在北京的國子監內,有一塊明朝萬歷丁丑年(1577年)鐫刻的“彭祖觀井圖”上面刻有彭祖觀井的畫像。彭祖腰系纜繩連著柳樹,由書童扶持躬身觀井,其戰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水,圖左上方有宋陳端題銘,贊揚彭祖處事小心謹慎,希望后世效法彭祖。現在,彭祖的遺跡已不是往日的模樣。重修的彭園、彭祖祠、彭祖井在徐州市人民政府的 保護下,煥然一新。給旅游觀光的海內外彭姓族人及其他旅游者留下的印象頗深。
《列仙傳》載:"彭祖者,殷大夫也,姓篯名鏗,帝顓頊之孫、陸終氏之中子,歷夏至殷末壽八百余歲。常食桂芝,善導引行氣。歷陽有彭祖仙室,前世禱請風雨,莫不輒應。常有兩虎在祠左右,祠訖,地即有虎跡云。后升仙而去。"
3.發展歷程
相傳在三皇五帝中的堯帝時期,中原地區洪水泛濫成災。《孟子·滕文公上》記:“當堯之時,天下猶未平,洪水橫流,泛濫于天下。”《史記·夏本紀》又說:“當帝堯之時,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擾。”作為當時部落首領的堯帝指揮治水,由于長期心懷部落和部眾安危,堯帝積勞成疾,臥病在床。數天滴水未進,生命垂危。就在這危急關頭,彭祖根據自己的養生之道,立刻下廚做了一道野雞湯。湯還沒端到跟前,堯帝遠遠聞見香味,竟然翻身躍起,食指大動,隨后一飲而盡,次日容光煥發。此后堯帝每日必食此雞湯,雖日理萬機,卻百病不生。
一時傳為美談并流傳下來。雉雞當時并不罕見,配料也無玄機,“疑點”便集中在彭祖的另一秘方上。《彭祖養道》上曾記載:“帝食,天養員木果籽”。一碗普通的雞湯能夠有點水成藥的養生功效也就來自這小小的員木果籽(茶籽)。彭祖正是知道員木果籽(茶籽)的養生功效,才會一招中的。堯帝在位七十年,終于118歲仙壽(公元前2377年——公元前2259年)的秘密也盡在這茶籽之中。
之后堯便把彭城封給他,所以后世稱他為彭祖,舜的時候,他從師尹壽子,學得真道,遂隱居武夷山。到商代末年,已有767歲(一說有800余歲),盡管這么大年紀,可他仍不顯衰老。他自幼喜好恬靜,不追求名譽,不汲汲于世事,不刻意打扮自己,終日以養生修身為事。商王請他作大夫,他推托不了,只好應諾,卻常常以有病為由,不上朝聽政。他精通補導之術;常常服用水桂、云母粉、麋角散。平日沉默寡言,從不夸耀自己有道,也從不作一些詭惑變化鬼怪之事,以博取名譽。
4.關于彭祖
廚行的祖師爺
彭祖因為善于調制味道鮮美的雉羹(野雞湯),獻給帝堯食用,被帝 堯封于大彭(今江蘇省徐州市)。我國愛國主義詩人屈原在(楚辭·天問)中寫道:“彭鏗斟雉,帝何饗?受壽永多,夫何久長?” 這藝術地反映了彭祖在推動我國飲食文化進步方面所作出的卓越貢獻。漢代楚辭專 家王逸注曰: “彭鏗,彭祖也。好和滋味,善斟雉羹,能事帝堯,帝堯美而饗食之也”。宋代洪興祖補注曰:“彭祖姓錢名鏗,帝顓頊玄孫,善養氣, 能調鼎,進雉羹于堯,封于彭城”。 彭鏗是彭部族的始祖,以后子孫繁衍,主要是他的“雉羹之道”可祖,便尊稱他為彭祖,他的后裔就叫彭祖氏。彭祖的“雉羹之道”逐步發展成為“烹飪之道”,雉羹是我國典籍中 記載最早的名饌,被譽為“天下第一羹”。中國烹飪史略9中稱彭祖“是我國第一位著名的職業廚師”,而且是“壽命最長的廚師”,至今被尊為廚行的祖師爺。
徐州和彭祖
彭祖系黃帝之第八代孫,陸終之第三子。傳說陸終娶鬼方國女蚩為妻,女蚩只有一乳,懷孕三年,孩子總生不下來。陸終只好剖開其左脅下,取出三個兒子,又剖開右脅取出三個兒子。其中第三個子籛鏗封于大彭國——彭城(今徐州市)。
徐州系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彭祖的事跡、遺跡甚多,城中4.6米高的彭祖塑像,白發銀須、神采奕奕。還有彭園、彭祖祠、彭祖廟、彭祖、彭婆墓和彭祖井等遺跡。徐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歷代都是中原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與彭祖的經營,功不可沒。歷史上對于彭祖事跡的傳說甚多,其中眾所周知的是長壽,贏得八百長壽之聲譽。后世之人都把彭祖作為幸福長壽的象征。
彭祖養生
彭祖的延年益壽養生法大致有如下三個方面:
其一,注意鍛煉身體。每日凌晨即起、端坐、揉目、按摩、砥唇咽液、意守丹田、吸氣數十遍;然后起身、熊徑鳥伸、運氣發功等,他是氣功的最早創始人,這套健身法,被后人寫成《彭祖引導法》。
其二,是思想修養,他從不計較名利得失,不追求物質享受,情緒恬靜而達觀。殷王贈其萬金,他用來接濟貧困,自己無所留。不受“慎喜毀譽”所累,經常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
其三,是生活習慣,他堅持順乎自然,不傷害身體,冬天注意保暖,夏季時常納涼,順應四時節氣,使身體舒適安康,重視勞逸結合,用腦切忌過度,衣著求適不求華髦,男女生活飲食合理調節,并說:“凡此之類,譬猶之水,用之過當反為害也。”
其四,是注重飲食健康養生之道。
彭祖作為第一個養生家同時也是一位廚藝高超的廚師,很好的將養生和飲食結合起來。這點從彭祖使用員木果籽(茶籽)烹調的野雞湯為堯帝調養虛弱的身體可以反應出來,《彭祖養道》上曾記載:“帝食,天養員木果籽”。員木果籽(茶籽)為我國特有的物種,本身就富含多種營養物質,延緩衰老。通過彭祖為堯帝飲食的精心打理,堯帝在位七十年,終于118歲仙壽。所以飲食健康也成為一方面,使其延年益壽的一大因素。
5.彭祖之死
第一種傳說
古時人們祈望長壽,但又無法抗拒生老病死的自然規律,于是就虛擬出一個彭祖的神話。山西治市黎城的西井鎮有個村子傳為彭祖所居,且有彭祖廟,故得名彭莊。彭祖是中國的傳說人物,據說活了八百多歲,妻子就娶了一百多個,仍然紅光滿面,精神煥發。他的最后一任妻子很想知道其中原因,就對彭祖撒嬌說:“我雖然年輕,但身體卻不如你好,請你把長壽的秘密告訴我吧,我們也好長世相守。”彭祖看著如花似玉的愛妻,一時高興,就說:“告訴你也沒用,是閻王爺不小心把我的名字從生死薄上撕下,做了紙捻子,所以我才活到現在。”其實,閻王早就在注意彭祖了,只是怎么也找不到他的名字,于是,就派了兩個小鬼到彭祖所住村子的河里去洗炭。正好彭祖的妻子下河洗衣服,見有倆人在洗炭,嘴里還念念有詞:“洗黑炭,洗黑炭,洗白黑炭去賣錢。”彭祖的妻子說:“我家相公活了八百八,也沒聽說黑炭能洗白。”倆個小鬼就說不信,于是,彭祖的妻子就把彭祖長壽的秘密告訴了這倆個小鬼,小鬼立刻報告了閻王,閻王找見了那根紙捻子,就派勾魂鬼把彭祖勾走了。老百姓大概對此也十分惋惜,就傳開了一句順口溜:“彭祖活了八百八,有話不該對妻子說”。
第二種傳說
傳說中的上古仙人:黃帝,西王母(也稱為金母)、西王母的丈夫東王公、彭祖、赤松子、王喬(也稱王子喬)等。原來彭祖和陳摶老祖兩人,都在天宮玉皇大帝身邊主事。一個管著諸神的生死簿,一個管著功德簿。有一天,陳摶對彭祖說:“我勞累過度,想好好睡一覺。如有要緊事,你把我叫醒。”彭祖答:“好,你盡管放心睡覺去吧!”彭祖一見陳摶去睡覺,想乘此機會到凡間游玩一番。有一天,他代陳摶更換生死簿名單,發現他的名字也在上面。彭祖一想:不好,如果我到凡間被玉帝發現了,就會很快派人把我召回。他靈機一動,把生死簿上寫有“彭祖”名字的那一頁紙撕了下來,捻成紙繩訂在本子上,從此,這個生死簿上,再也找不到彭祖的名字,他才放心地下凡去了。
彭祖流落人間,作了商朝士大夫。他先后娶了49個妻子,生了54個兒子,都一一衰老死亡,而彭祖依然年輕力壯,行動灑脫。當他娶了第50個妻子后,就辭官不作,到處游山玩景,直到這第50位妻子由當年的黃花閨女變成老太婆時,才定居到宜君縣一個小山村。這時彭祖已800歲了。有天晚上,夫妻倆睡在床上拉話,妻子問他:“我是快死的人了,我死后你再娶妻不娶?”彭祖毫不介意地說:“當然還要娶,不然誰陪伴我!”妻子又問:“你為哈一直不會衰老呢?難道生死簿上沒有你的名字嗎?”彭祖哈哈大笑:“我永遠不會死的!生死簿上有我的名字,他們就是找不著。”妻子接著問:“那你的名字在什么地方?”彭祖一時得意說出了實情。妻子這才明白彭祖一直不死的奧秘。
這位妻子死后,脫下凡胎肉體回到天宮,向玉皇大帝訴說了此事。玉帝聽后恍然大悟,命差神趕快去叫陳摶老祖。誰知陳摶這時還沒有睡醒,玉帝只好另派二位差神下凡去找彭祖。
由于年代久遠,派下來的差神根本不認得彭祖,找尋許久毫無音訊。這兩位差神不敢輕易地回到天宮交差,只好遍跑人間,四處打問。一天,二位差神來到宜君縣彭村,乘木匠吃飯之機,偷走解板大鋸,到打麥場上使勁地鋸一個碌碡,一下招來很多鄉親圍著看稀奇。這時,彭祖也前來觀看。人們七嘴八舌,議論紛紛,彭祖也因自己年事高,經歷廣,趁機譏笑說:“我彭祖活了八百歲,沒見過有人鋸碌碡。”話音剛落,二位差使把鋸一扔,當場就鎖住了彭祖。這天夜里,彭祖就去世了,享年八百余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