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為什么不阻止劉邦殺韓信
張良是個足智多謀的人物,也是西漢三杰之首。他和蕭何韓信為了劉邦打天下立下蓋世功勞。天下平定之后,張良積極隱退,稱病不出,跟著赤仙子學(xué)道,被封為留侯。他為何面對劉邦與呂后的屠刀,不去救韓信。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張良為什么不阻止劉邦殺韓信,歡迎大家閱讀:
張良為什么不阻止劉邦殺韓信
其一,張良基本上屬于劉邦一黨,他對劉邦太崇拜了,而且跟隨劉邦較早。韓信跟隨劉邦較晚,事實上韓信和張良基本上沒有交集,因此劉邦夫婦要殺韓信,張良沒有助紂為虐,就已經(jīng)對得起自己的天地良心了。要知道蕭何才是幫助呂后殺韓信的人物。其實天下初定,韓信的地位很重要,可以憑借韓信打很多仗,比如匈奴,可韓信功高震主,讓大家不放心。
其二,張良阻止不了。劉邦夫婦其實對誰都不放心,一個登上皇帝寶座的人,看到哪個臣子都有篡位的嫌疑,劉邦甚至不放心自己的連襟樊噲,何況他人?張良是個聰明的人,自己本身是韓國貴族的后裔,幫助劉邦的目的是為了推翻暴秦,目的實現(xiàn)了,自然再也不去招惹是是非非。“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張良本身就是劉邦的重要謀士,自然深知其中的利害關(guān)系,如何要招惹劉邦夫婦,來引火燒身呢?
其三,韓信聽人唆使,有可殺的理由。當(dāng)年劉邦手下謀士酈食其,憑借三寸不爛之舌,說降齊王,韓信卻唯恐酈食其僅僅靠一張嘴,功勞就比自己大,于是繼續(xù)攻城,造成的結(jié)果就是酈食其被烹殺,這讓劉邦格外惱火,韓信是一個為了目的不顧及別人死活的人;劉邦在難處,請求韓信盡快支援,韓信卻借機加碼,要求劉邦封自己為假齊王。劉邦聽后破口大罵,想拒絕要求,還是張良積極提醒,告誡劉邦現(xiàn)在是必須重用韓信的時候,果然封韓信為齊王,不過心里對韓信有怨恨。有了這樣的隔閡,張良也無法勸阻。畢竟事情韓信做的也不光彩。其四,天下平定之后,韓信不懂得自身的危險。張良積極隱退,劉邦夫婦還要盡力挽留,這是多好的畫面。不貪戀朝中的權(quán)力,自然讓人敬佩你的高風(fēng)亮節(jié)。韓信由齊王到楚王,由楚王再貶淮陰侯,居然看不出劉邦對自己的不放心。在京城里偶爾一次遇到樊噲,樊噲行跪拜禮恭迎恭送,并說:“大王竟肯光臨臣下家門,真是臣下的光耀。”韓信出門后,笑道:“我這輩子居然同樊噲等同列!”可見韓信骨子里的優(yōu)越性,要知道樊噲可是劉邦手下一流戰(zhàn)將。歧視樊噲,你韓信的道路還能走多遠。
張良為何不阻止劉邦殺韓信?劉邦為何要殺韓信"/>其五,韓信的軍事才能大家都知道,如果劉邦死了之后,誰能駕馭得了,包括張良這樣為劉邦辛辛苦苦打天下的人,誰也不希望劉邦死后,韓信做大。韓信是軍事天才,能把作戰(zhàn)搞得和繡花一樣,這種本領(lǐng)不能不讓人佩服。不過也是有帝王之心劉邦多不能容忍的,劉邦知道自己孩子的實力,也知道手下大臣誰也奈何不了韓信,因此呂后殺韓信,劉邦不例外,張良也不便于求情。
當(dāng)年劉邦在街上胡吃海喝的時候,在泗水做亭長的時候,誰也沒想到以后能夠面南背北,稱孤道寡。做了皇帝之后,就和平常人不一樣,心靈有些扭曲,極端不相信別人。張良不制止劉邦夫婦殺韓信,也是為了自保,也是卻是阻止不了。
張良人物簡介
張良是秦末漢初謀士、大臣,祖先五代相韓。秦滅韓后,他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未中。逃亡至下邳時遇黃石公,得《太公兵法》,深明韜略,足智多謀。秦末農(nóng)民戰(zhàn)爭中,聚眾歸劉邦,為其主要“智囊”。楚漢戰(zhàn)爭中,提出不立六國后代,聯(lián)結(jié)英布、彭越,重用韓信等策略,又主張追擊項羽,殲滅楚軍,為劉邦完成統(tǒng)一大業(yè)奠定堅實基礎(chǔ),劉邦稱他“運籌策于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的這一名句,也隨著張良的機智謀劃、文韜武略而流傳百世。漢朝建立時封留侯,后功成身退,千古流芳。張良在惠帝六年病卒,謚號文成侯。
張良向劉邦提出的“聚集三王,方可與霸王一戰(zhàn)”的計策,成功幫助劉邦擊敗了楚漢戰(zhàn)爭中最強勁的對手西楚霸王項羽。足智多謀的張良為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
看了“張良為什么不阻止劉邦殺韓信”還想看:
1.張良為何不阻止劉邦殺韓信
2.劉邦為什么殺蕭何
3.張良和韓信誰更厲害
4.劉邦為什么殺功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