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羽是怎么死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劉備稱漢中王,認命關羽為前,七月,關羽不顧來自東吳的威脅,率軍攻打樊城的曹仁。并派人深入曹魏的占領地區策反,擾亂敵人后方。曹操派大將于禁助戰,關羽借漢水淹曹魏七軍,生擒于禁,威震華夏,曹操打算遷都以避關羽之銳。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關羽是怎么死的,歡迎大家閱讀。
關羽是怎么死的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冬,關羽水淹七軍生擒龐德之后,遭遇東吳的偷襲,后方的公安、江陵等重鎮瞬間落人敵手。腹背受敵之下,關羽軍團迅速土崩瓦解。12月,關羽及其子關平等在臨沮被俘,隨后被處決,傳首于曹操。
從大勝到大敗,從軍鋒直逼許都迫使梟雄曹操有遷都之意,到全線崩潰軍敗身亡丟失荊州,前后不過半年。如此短的時間之內產生如此巨大的反差,在戰爭史上實屬罕見。探究關羽覆敗之謎遂成后世史家莫大的興趣所在,各種解釋應運而生。總結起來,大致上有3種說法:
(1)關羽負責說
這種說法認為:荊州覆敗乃關羽本人自作孽,不可活。此人“性護前”,驕傲自大;又不善于處理內部關系,“善待士卒而驕于士大夫”,遂致荊州軍團的領導班子內部矛盾叢生。同時還拒不執行諸葛亮《隆中對》中早已拍板了的聯吳為盟的基本外交政策,對孫權主動聯姻的提議做了粗暴的拒絕。性格決定命運,關羽實際上是死在了自己這種剛愎自用、目中無人的性格上面。
(2) 諸葛亮負責說
持此觀點者認為:從水淹七軍到軍敗身死,長達半年的時間里,成都方面未出一兵一卒支援荊州,這種現象太反常。作為劉備的謀主,親自提出了“跨有荊益”發展藍圖的諸葛亮,面對發生在荊州上空的風云變幻,竟然沒有向劉備提供一言半句的建議,這更加反常。
據此,持此觀點者進一步認為:諸葛亮緘口不言的沉默態度實際上是不負責任,是在玩忽職守,而且是有意為之。原因很簡單•.諸葛亮胸懷大志,他希望人主不僅僅能夠“賢”自己,還希望人主能夠進一步地“盡”自己,讓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盡”的出仕標準決定了諸葛亮所謀求的既不是什么貼身秘書,也不是什么辦公室主任,更不止于某一部門主管,而是擁有全部經營大權的總經理。這位以職業經理人為人生目標的臥龍先生進入劉備集團之后,很長時間里都只能屈居第三把交椅。二把手關羽成了他必須逾越卻又難以逾越的一道障礙。劉備在世之時這道障礙已經如此頑固,劉備去世之后關羽的勢力勢必更加銳利與突兀。所以,當荊州上空危機四伏的時候,諸葛亮一反常態地沉默了。他的玩忽職守導致了劉備對荊州局勢的惡性發展掉以輕心,缺乏清醒的認識,最終鑄成恨事。
(3) 劉備負責說
這種觀點將成都方面不發一兵一卒救援荊州的主要責任歸到劉備身上,而不是諸葛亮。救不救關羽只能是劉備自己的意思,諸葛亮還不足以左右這個大局。劉備的用意是想假手東吳除掉關羽鞏固自己的集權統治,更重要的是為兒子劉禪掃清障礙,掃除潛在的權臣。
一個貌似合理的解釋
在肯定“劉備負責說”之前,有兩個難題急需作出合理的解釋:
(i)該如何看待劉備和關羽之間“恩若兄弟”、“名為君臣,實猶父子”的親密關系?(2)以放棄荊州這種方式除掉關羽,這種巨大的代價,劉備是否愿意?
當然,在預設立場之后,作出“合理”的解釋其實并不難。
其一,劉備能夠聽從諸葛亮的建議,將“恐易世之后難以制御”的養子劉封處死,可見緊要關頭兒女情長堅決地服從于政治利益是劉備的基本行事準則。劉封和劉備是養父子關系,關羽和劉備是義兄弟關系(“恩若兄弟”),二者具備了相當強的可比性。劉備既然能夠忍痛殺掉養子劉封,自然也可能借刀殺人除去關羽。
其二,對于劉屬荊州的實際價值,需要重新作出評估。
自劉表死后,一直到關羽覆敗,這段時間荊州始終處于三足鼎立的局面。早期是劉備、劉琦、劉琮三足鼎立,赤壁之戰以后變成曹操、劉備、孫權三足鼎立——曹操據有荊州北部的南陽郡全部、南郡和江夏郡的一部分。孫劉雙方戰后就“分贓”問題先后有過兩次大規模的協商與調整。建安二十年,孫劉雙方達成了一個書面的協議,“遂分荊州長沙、江夏、桂陽以東屬權,南郡、零陵、武陵以西屬備”。“南郡、零陵、武陵以西”這部分地區實際上就是建安二十四年關羽所丟失掉的那部分荊州,面積僅占整個荊州面積的三分之一左右(荊襄七郡:南陽郡、江夏郡、南郡、長沙郡、桂陽郡、零陵郡、武陵郡。劉屬荊州僅僅擁有半個南郡、一個武陵郡和一個零陵郡)。
除了面積的大小之外,還應該從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全面考察劉屬荊州的價值的大小。
荊州的政治中心歷來都偏重于北方的襄陽、宛城,這些重鎮都控制在曹操的手里。《后漢書•郡國志》記載:南陽郡人口為243萬余,長沙郡人口為105萬余,這些人口大郡都不歸劉備所有。
荊州的文化重心也偏北,故而荊北乃荊州人才的淵藪,劉屬荊州部分除了零陵郡的開化程度稍髙一些外,武陵郡根本就是蠻荒之地。
故而,和曹、孫兩家相比,劉屬荊州在政治、文化、人才方面完全處于劣勢。更要命的是,劉屬荊州在經濟上也極其落后,吃飯都成了大問題。《讀史方輿紀要》記載:“(長沙)后漢時亦為荊州大郡,吳蜀分荊州,長沙屬吳,以是蜀之資糧恒虞不給。”位于洞庭湖平原的長沙郡物產富饒、人丁繁庶,乃千年魚米之鄉。建安二十年,孫劉兩家重新“分贓”,將原屬劉備集團的長沙郡劃歸江東,自此之后關羽軍團的后勤補給便不能自給自足,需要仰仗成都方面的支援。
經濟上的不獨立使關羽軍團實際上成了劉備的一大負擔、一個包袱。從這個角度來看,荊州已經成了劉備的不能承受之重,成為一塊“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如果扔掉這塊“雞肋”的同時能夠一勞永逸地解決掉關羽這個巨大的潛在危險因素,劉備值得考慮考慮了。
所以,第三種解釋,貌似很合理。
提前預設立場的好處,在于可以很輕松地找到證據。但壞處也顯而易見:容易蒙蔽真相。所以,探究歷史真相的最佳方式,是拋棄一切先入為主的立場,重新回到最原始的史實本身。
劉備和關羽的四種關系
眾所周知,劉備和關羽關系非同尋常。大致上,他們之間存在著以下幾種形式的關系:
(1) 君臣關系。千百年來,關羽都被視為忠臣義士的楷模,受到廣泛宣傳,封帝封圣。
(2) 兄弟關系。這種關系最早由陳壽確立,他在〈(H國志•蜀書•關羽傳》中如此描述:劉、關、張三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
(3) 父子關系。曹操集團晚期的主要謀士劉曄如此表述:“且關羽與備,義為君臣,恩猶父子。”
陳壽以蜀漢遺民的身份總結劉、關、張三人之間“恩若兄弟”,自然有很高的可信度。劉曄的判斷也不容忽視。他既是關羽的同時代人,又是曹操的心腹謀士,職業決定了劉曄是一個消息靈通的“知道分子”,對劉備、關羽這樣的風云人物,他的關注度相當髙,所以他作出的判斷的可信度也是相當高的。
所有人都無法否認關、劉之間的親密關系,但又很難對這種親密關系作一個準確的定位。
其實,如果回到具體的史實中去,就不難發現關、劉二人之間還存在著第四種關系:合伙人關系。這一關系對解讀日后關劉關系的演變是一條極為重要的線索,但一直被忽略掉了。
早在劉備“于鄉里合徒眾”拉隊伍的時候,關羽就作為一個合伙人的身份出場了: “羽、飛為之御侮。”劉備無官無爵無名無財,單憑一
己之力創業,是極其艱難的。一個籬笆兩個樁,劉備這塊一窮二白的籬笆對粧的迫切需要,決定了籬笆和樁之間沒有老板與員工之間的高下之分。他們哥任是在合伙創業,都是股東,不存在誰給誰打工的問題。
史書記載關張二人如此侍奉劉備:“而稠人廣座,侍立終日。”這種情形發生在劉備做了平原相之后。這是否意味著關劉二人已經由合伙人轉變成了上下級了呢?并沒有。“侍立終日”的情形只發生在“稠人廣座”之中,私下里仍然是哥仨同床共枕,“恩若兄弟”。對于這種“內外有別”可以如此理解:合伙創業也得在外部交涉、內部管理的時候有個領導,不能誰都去拋頭露面,誰都是決策者。誰說了都算實際上誰說了都不算。哥仨中間數劉備學歷最高,年紀最長,理所當然他是老大。平原相這份利潤是哥任一起努力奮斗賺回來的,卻只能一個人去配印帶綬,理所當然,官也是劉備去做。
這種平等的合伙關系一直貫穿于他們創業的始終。
建安四年(199年)年底,劉備背叛曹操,襲殺徐州刺史車胄后,“使羽守下邳城,行太守事”,“以羽領徐州”。劉備自己則返回小沛。關羽領有徐州,劉備則身為豫州刺史,二人之間的平等關系顯而易見。
建安十三年,劉備自樊城南撤,以避曹操鋒芒,自己率步騎兵團由陸路南赴江陵,另派關羽率領水軍順漢水南下夏口。從這種分工當中,也能隱約窺見一種平等關系的存在。
定川之后,劉備拜關羽“董督荊州事”。“董督”者,全權管理之意。當時劉備集團僅有益州、荊州二州之地。劉備自己直接據有益州,
而將老根據地荊州交與關羽打理,這種利益分配也不免帶著一種平等、平衡的味道。
還有一些細節也很能說明問題。建安十三年(208年),劉備被曹操追得狼狽不堪,落荒而逃,“飄搖江渚”之際,關羽對劉備“怒曰”:“當日在許都的時候,你如果聽了我的建議,在打獵的時候趁機殺掉曹操,我們哪里會淪落到今天這種地步!”面對關羽憤怒的牢騷與抱怨,劉備倒是充分展現出了他的好脾氣,他辯解說:“我當時也是為國家可惜他這個人才。如果他走正道,未必就不是漢室的福分。”一個“怒”
字,盡傳其神。關羽的憤怒和牢騷滿腹不是臣屬對于人主的態度,劉備的和顏悅色、沒有脾氣也沒有上級對下級的感覺。
從關劉二人這種集君臣關系、兄弟關系、父子關系和合伙人關系于一體的關系出發,反觀那些與關羽有關的逸事,也許會得到一種新的解讀。
看了“關羽是怎么死的”還想看:
1.關羽怎么死的
2.歷史上關羽是怎么死的
3.歷史上關羽怎么死的是被誰殺的
4.關羽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