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怎么死的
杜甫為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曾一心為官報效國家,但仕途坎坷屢不受用,后期因戰亂不斷,體會到人間疾苦創作了不少膾炙人口的詩歌。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杜甫怎么死的,歡迎大家閱讀。
杜甫怎么死的
杜甫是中國史上的偉大詩人,在詩壇方面的影響很是深遠,他所經歷的朝代從盛唐到中唐,不僅豐富了他的人生經歷也豐富了他所寫詩歌的類型,他這段時間所寫詩歌不僅代表著他心境的變化也代表著歷史的變化,真實的反應了歷史事件。
而這樣一位偉大的詩人,關于他的死因卻有很多種說法,畢竟年代過去這么久,而資料記載也不多,現在得出的眾多死因也均是后人根據資料或者其他進行猜測的,但這同樣為我們對杜甫更加了解提供了幫助。
其中一個說法是杜甫是因病逝世的,當時杜甫攜帶家人回衡州,路經湖南,因貧寒交迫遂落下病根,后乘船沿江而下,在船上經歷了兩季更替,因此加重疾病,遂臥病在舟。有說法是杜甫幼子在船上夭折,遂杜甫也因此病逝;也有另一種說法杜甫為風疾而逝;更有專家指出杜甫因糖尿病而死,因此詩句“我多長卿病”推斷出的。
另外的說法是杜甫在大熱天吃了腐肉而逝,曾有文記載杜甫時受洪水之困,數日未進食,后德蹭數牛肉和白酒,故因食而亡。郭沫若先生據此認為是因熱天吃了腐肉,食物中毒而亡。
還有一種是認為杜甫為溺亡,這出自唐代李觀《杜詩補遺》中的一段話斷定的,但歸于想象,卻沒有什么根據。
杜甫妻子
杜甫的妻子為楊氏,史料中并沒有關于楊氏的具體記載,遂我們并不知道楊氏的全名,只知其為弘農縣少卿楊怡的女兒,在當時杜甫與楊氏兩家門當戶對,楊氏比杜甫小了十來歲。
杜甫在三十歲的時候暫停了漫游,回家迎娶了楊氏,他雖為詩圣但并沒有用過多筆墨描繪其妻。而我們從杜甫詩歌等文章中可以看出楊氏乃為賢妻良母,是個賢惠聰明的女子,一直在杜甫身后默默的支持他,彼此不拋棄,相濡以沫。
據資料可知楊氏為杜甫生下八位子女,而他們的幼子因饑餓夭折。楊氏乃是一位堅強的女性,在那個動蕩的年代,杜甫一心報國,只能留下妻子離去,當時逢“安史之亂”爆發,杜甫便將妻子安排在羌村,自己則北上。楊氏便只能獨自在那貧困的條件下撫養他們的孩子,一邊等著杜甫安全歸來。
在杜甫詩《北征》中描繪的是杜甫回家探親的所見聞和感慨家困情形,曾如此寫道:“妻子衣百結”、“床前兩小女,補綻才過膝”由此可看出杜甫妻子楊氏在杜甫不在家的時日生活極其困苦,而杜甫在《羌村三首》中曾如此寫道:“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表明戰亂中楊氏無時不在思念杜甫,兩人得以相見,竟然以為是在做夢。
而《北征》也曾描繪楊氏得知杜甫即將回來,可以打扮一番,而他們的兩個小女兒也學者媽媽的模樣打扮,將臉蛋涂的亂七八糟,可見他們在此當時的條件之下,家庭也甚是和睦。
后杜甫病逝,楊氏因無力下葬,便將棺材置于岳州,帶著孩子們回洛陽,之后不久便去世,后得子孫將他們合葬在故土。
杜甫的兒子
杜甫為唐朝著名詩人,但在其生前和死后一些年內并沒有很大的影響,而關于杜甫的孩子們記載也不多,只能從杜甫的詩歌中得出一二,關于他孩子的名字有些都沒有流傳下來。關于杜甫的兒子我們可以從資料中有所了解。
且說杜甫有一個還未長大便夭折的幼子,這是從杜甫所寫之詩《自京赴奉先詠懷五百字》中的一句“入門聞號咷,幼子饑已卒”得知,這首詩作于其幼子病逝之后。當時杜甫從長安回鄉探親,路途中所見使其深受撼動,百姓苦于戰亂,民不聊生,死病纏身,苦不堪言;相反當他路過驪山時,感受到清宮內夜夜笙歌,深感統治者的腐朽與悲哀。
不料當他心懷悲痛回家的時候便看到幼子已餓死在床上,家中嚎啕聲不斷,使其甚是自責。杜甫一向自命清高,雖家貧卻不愿受嗟來之食,一句“所愧為人父,無食致夭折”表明了杜甫的自責之心,和對現狀的無聲控訴“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杜甫的長子為宗文,雖為長子卻鮮為杜甫提及,可能是宗文讀書不好,不得杜甫喜愛,而其次子宗武與長子相反,深得杜甫疼愛,而在歷史資料中可得知,杜甫次子宗武在湖、湘一帶流浪的時候便去世了,原文為:“宗武,流落湖、湘而卒。”。
看了“杜甫怎么死的”還想看:
1.杜甫之死
2.杜甫是怎么死的
3.杜甫之死
4.杜甫有什么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