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父親是誰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漢族,河南鞏縣人。自號少陵野老,后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杜甫的父親是誰,歡迎大家閱讀。
杜甫父親
杜甫的父親為杜閑,其父曾任兗州司馬,是為著名詩人杜審言的兒子,而正如杜閑的名字,一個“閑”字好似概括了他的一生,有著如此出名的父親和兒子,杜閑越顯的默默無聞,無所作為,歷史資料關于他的記載也是少之又少。
杜閑于公元682年出生,為杜審言的幼子,在他35歲的時候為郾城尉,后得以提升在公元732年的時候任職為奉天令,在五年后便遷徙至京兆杜陵,時任兗州司馬。
杜閑在他28歲的時候與原配妻子崔氏結婚,兩年后便共有一子為杜甫,杜甫也是杜閑的長子,但可惜的是生下杜甫不久,崔氏便病逝。遂杜閑復娶二室盧氏,杜甫好似對繼母并沒有感情,他的成長過程中扮演母親角色的是他的姑姑,并非盧氏,遂在其詩歌中鮮提及繼母盧氏。
杜閑在公元741年便病逝,享年59歲,這可以說是杜甫人生中的一個重大打擊,此時的杜甫身懷抱負,為國效命的熱血期望,而在沒有經濟支助下,杜甫很難在維持家人溫飽的情況下去實現偉大抱負。
此前家中的經濟來源均是由杜甫父親杜閑來把持,杜閑為官雖小,但卻有穩定的俸祿,生活雖不富裕但也不算拮據,而杜閑一去世,作為長子的杜甫便成為家中支柱,但作為文弱書生的杜甫卻難以承擔如此重擔。
杜甫年譜
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居無定所,最后也是在奔波的途中病逝,從他留下的眾多詩歌中我們可以看到杜甫的一生經歷,和他一路上的心態變化,從一開始的偉大抱負到后來的避亂而逃。而他的詩歌造詣也隨著經歷的變化而變得更加深刻,接下來就讓我們看看杜甫的年譜吧,看看他一生經歷。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
公元718年,杜甫能作詩,方才7歲。
公元720年,杜甫開始學習書法。
公元725年,14歲的杜甫開始同文人出游,能與他們對詩。
公元730年,杜甫為19歲,身懷抱負和不羈,開始他的游歷時期,與友人游歷江南一帶。
公元731年至公元734年,杜甫花費了4年的時間在吳越一帶游歷。
公元735年,杜甫回鄉參與科舉考試,但是未入選。
公元736年,再次出游的杜甫在齊趙一帶游歷,結交友人蘇源明。此后的五年杜甫均在這一代游歷,在他三十歲的時候方回東郡。
公元744年,回鄉的杜甫在東郡呆了三年,在這里與“詩仙”李白相結識,兩人共游齊魯,訪問各方名士,甚是愉悅。
公元746年,35歲的杜甫去長安參與考試未入選,便客居長安十年,為謀取生活常作為儒生為權貴門上客,獻詩。
公元755年至公元763年,安史之亂的爆發到平定期間,杜甫曾任官職左拾遺,后因耿直諫言為人所誣被貶,期間認識到統治者腐朽而辭官,而后一直在躲避戰亂而逃,生活窘迫至極。
公元770年,59歲的杜甫病逝舟中。
杜甫寫王昭君的詩
杜甫游歷眾古跡,抒懷自己的情懷,為古代的名士、英雄等人物寫下五首詠懷詩,其中《詠懷古跡五首·其三》是杜甫贊嘆王昭君的七言律詩,順便以此抒發自己不得志的抱負。
引原詩: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月夜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這首詩從一開始便點出昭君出生的村莊,當時詩人所在之處并不能看到昭君的家鄉,他以他的想象力造就了這雄壯之景,一個“赴”字突顯山與山之間的雄壯。昭君出塞和親,因此永垂青史,詩人認為這是種悲壯之情,具陽剛之氣,便以浩勢形容其家鄉。
第二句,詩人以“去”和“獨留”直接將昭君出塞的人生講述出來,由生到死,離開皇宮,遠離家鄉,最后不過只留形單影只的青冢。傳說到了冬天,只有昭君墳旁長滿青草,其余地皆荒涼。
第三句詩人則交代昭君在漢室內為何不被寵幸,既是傾城美人,最后卻遠嫁塞外,是因為昭君得罪了當時的畫師,于是其畫像很丑不被元帝喜愛,故與元帝一直不得見。且昭君欲回中原不得,現如今能回來的也就只有她的亡魂了。詩人借此感慨自己懷才不遇的無奈之情。
第四句,表達的是昭君的哀怨,這琵琶曲承載的是其哀怨之情和思念故鄉的愁緒,當時詩人也身在異鄉,當時的境況和昭君是那樣相似,因此以昭君之怨寄托自己的惆悵之情。
看了“杜甫的父親是誰”還想看:
1.關于杜甫的有趣的勵志故事
2.90后家長給孩子起名字的方法
3.歷史上王勃是誰
4.名將李嗣業的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