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波羅是否來過中國
馬可·波羅和父親,叔叔在1275年到達中國。在元朝生活17年后回到祖國意大利。在此期間掌握了漢語,蒙古語等多種語言。但是可近日英國《每日電訊報》說該書的作馬可·波羅從未到過中國。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那么馬可·波羅是否來過中國?
我們都知道馬可波羅在中國游歷了17年,回到威尼斯之后,便寫下了著名的《馬可·波羅游記》。在該書中,他將中國描述成遍地鋪滿黃金的國度,從而激起了歐洲人對東方的熱烈向往,并對以后新航路的開辟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可近日,英國《每日電訊報》披露意大利考古學家最新研究成果:一系列新證據顯示,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其實從未到過中國。丹尼爾·彼得雷拉教授為意大利那不勒斯大學日本考古項目負責人,他與考古小組成員認為,《馬可·波羅游記》中對中國、日本、蒙古國的描述,很可能源自當時真正游歷過這些地方的商人的講述,他將這些故事綜合到了一起,結集為《馬可·波羅游記》,打造出當時世界上最為暢銷的書籍。
彼得雷拉等人發現,游記中的一些描述與史實并不一致。在描述蒙古國的海船方面,馬可·波羅稱其為五桅船,考古卻發現當時采用的是三桅船。在描述海船的一些特定造型上,馬可·波羅采用的是波斯語的詞匯,而不是中國或蒙古的詞匯。如馬可·波羅提到工匠們使用“chunam”來增強船只的防水性。“chunam”在波斯語中指的是近似于“樹脂”、“瀝青”的東西,這個詞語在中文和蒙古文中完全沒任何意義。另外,馬可·波羅自述作為使節派往元朝,但是無論蒙古還是中國現存的一些外國使節記錄中,都沒有發現馬可·波羅的名字。
事實上,有關馬可·波羅是否真的到過中國,在歐洲一直存在爭議。大英圖書館中文部主任弗朗西斯·伍德曾于1995年出版《馬可·波羅真的去過中國嗎?》一書,稱馬可·波羅很可能連黑海都沒到過。伍德表示,雖然游記中對中國的生活細節有過非常詳實的描述,可是為什么他只字未提中國女性的“三寸金蓮”,沒有提到筷子、喝茶甚至長城?伍德說:“有一種理論認為,馬可·波羅借鑒了波斯商人的記述。游記全文只有18句是以第一人稱的口氣在講述,他從未寫下‘我親眼看到’這樣的句子。”
如此質疑,中國史學家們的態度又是如何的呢?國學大師錢穆的回答妙趣橫生,或許代表了他們普遍的想法和觀點。他說他“寧愿”相信他真的到過中國,因為他對馬可·波羅懷有一種“溫情的敬意”。
相關閱讀面對質疑,值得奇怪的是中國史學家們的態度耐人尋味。國學大師錢穆的回答妙趣橫生,或許代表了他們普遍的想法和觀點。他說他“寧愿”相信他真的到過中國,因為他對馬可-波羅懷有一種“溫情的敬意”。因此真正對上述質疑“奮起”進行說明和批駁的,也僅有楊志玖教授等寥寥數人。 雙方利用報紙、電視、著作、學術研討會等各種手法進行了上百年激烈爭辯。雙方質疑與辯駁集中為四點。其他質疑和辯駁都是在四點基礎上的擴展。總結如下:
A、 自稱深受大汗信任,還擔任過官職。但沒有任何東方史籍有哪怕一條關于馬可·波羅的記載。
懷疑論者:在中國古代浩如煙海的史籍中,無數學者查閱數十年,沒有找到一件可供考證的關于記載馬可·波羅的史料。
肯定論者:為反駁史書中沒有關于馬可·波羅記載的疑問,楊教授皓首窮經,終于在永樂大典殘片《站赤》中找到一條記載“兀魯得、阿必失和火者取道馬二八往阿魯渾大王位下”與《馬可·波羅游記》中記載一致,從而可以證明他是到過中國的。但是這是所有史書皓首窮經找到的僅有的一條孤證。并且《馬可·波羅游記》說蒙古忽必烈汗因他識海路,讓他帶領這個使團,把蒙古的公主護送去波斯完婚,而這條孤證中并沒有提到馬可·波羅的名字。
懷疑論者:“然而用明朝的史書證實元朝的人物明顯讓人難以信服,更重要的是:這條記載中和其他史書一樣沒有提到馬可-波羅的名字,只能說明此事與他的敘述一致,不過是他講述盡人皆知的故事(如遠征日本和王著行刺)罷了,而不能證明馬可-波羅與此事有任何聯系,更不能作為他到過中國的直接證據。”(注:北京青年報2004-08-13)
肯定論者:楊志玖先生幾乎在他的所有批駁性論文中都提到這條“確鑿證據”,用它來作為批駁“懷疑論者”的致命武器。這段公文雖然一個字都沒有提到馬可·波羅,但至少能夠說明《馬可·波羅游記》所記載的關于他們隨從波斯使臣離華回國的內容有著一致的地方。學者們根據這條材料后來還推斷出馬可·波羅他們由中國泉州從海道回國的具體時間在1291年初。對于這一條材料,學術界一致認為這是迄今為止在漢文文獻中發現的唯一的有關馬可·波羅的間接記錄。這也是國內外“肯定論”學者唯一感到欣慰的地方,至少可以用這條材料來抵擋一下“懷疑論”學者的窮追猛打了。
懷疑論者:馬可·波羅自稱在中國17年深受忽必烈器重,但沒有任何一本元朝史書找不到哪怕一條可供考證的記錄。包括他自稱揚州做官三年,揚州地方志里同樣無從考稽。關于馬可-波羅自稱在揚州做總管三年的謊言,史書和揚州地方志都沒有記載。
肯定論者:馬可-波羅其時也許只是一個管理鹽務的小官,因為他在游記中寫到了產鹽區長盧、海門和真州,關于鹽務的小官是不會記入史籍的。
懷疑論者:馬可·波羅是色目人,色目人作為元朝的貴族階級“二等人”,他也自稱在揚州地方上擔任總管。即使不擔任要職,可揚州地方志中明確記載了元代大小官員,包括外國人的詳盡名單,仍然沒有找到他的記錄。
肯定論者:后人將馬可-波羅的原話“奉大汗命‘居住’揚州三年”誤抄成了“奉大汗命‘治理’揚州三年”造成了誤會。
懷疑論者:僅僅“居住”揚州為何要“奉大汗命”,他“居住”揚州三年做什么?而他三年對繁華揚州的印象僅僅是除了出產馬飾外“沒有什么值得一提的”。
肯定論者:作為一個商人,他對馬飾有特別興趣,至于其他,是屬于記載疏忽。
B、 有些具有中國特色的事物在書中只字未提,如長城、筷子、茶葉、中醫(如針灸)、漢字、印刷術、婦女纏足、用鸕鶿捕魚等等
懷疑論者:而這些事物在同一時期的波斯商人的游記以及1792年英國馬噶爾尼訪華回國后游記都有記載。
肯定論者:沒有提到長城,是因為元長城已經年久失修破敗不堪,況且元長城土木結構并非明長城磚石結構那樣引人注目,沒有引起他的足夠重視。
懷疑論者:金人修建的金長城(也叫金界壕)受戰亂損壞并不嚴重。如果馬可-波羅真的游遍中國,必然要數次經過長城,不可能視而不見。而同時代的元名臣張德輝曾記載“北上漠北途中,有長城頹址,望之綿延不絕”;王惲寫道:“恒州西南十里外有北界壕,尚宛然也”。
肯定論者:沒有提到茶葉是因為蒙古人不喜飲茶,因此馬可-波羅對此也無印象。
懷疑論者:忽必烈于1268年開始榷買蜀茶,1275年逐漸榷江南各地之茶,1276年設立常湖等處茶園都提司“采摘茶芽,以供內府”;而8~9世紀西域商人蘇來曼所寫的《中國印度見聞錄》則明確提到了茶。
肯定論者:關于漢字書法和印刷術,馬可-波羅不認識漢字,故對中國漢字書法和印刷術不會做記載。
懷疑論者:然而當他寫書的時候,尤其是歐洲處于手抄書本的年代,必然會聯想到中國神秘的漢字書法和先進的印刷術,而比他早30年到蒙古的法國傳教士魯不魯乞乞《東游記》卻記載了中國的書法和印刷術。
肯定論者:對于筷子、纏足、鸕鶿等等,17年來,馬可-波羅只用刀叉,沒見過筷子;17年來,他從沒見過任何一個纏足的婦女;他是城里人,而不是漁民等等。
懷疑論者:其他外國人如14世紀英國旅行家曼德維爾在《爵士游記》中、1862年退役的英國裕爾在《中國和通向中國之路》里,對這些事物都有提及。
肯定論者:《馬可-波羅行紀》也許有過記載,但它成書后經過無數人傳抄,也許是傳抄中的失誤,或者原稿散失。
C、襄陽獻炮是明顯有違史實的捏造。除此之外,還捏造了一系列史實。
懷疑論者:馬可-波羅自稱蒙軍久攻襄陽不下,于是他獻出了威力巨大的拋石機,迫使襄陽守將出降。事實是1273年蒙軍攻襄陽時,他還在來中國的路上,而獻拋石機的自然也不是他,而是波斯的亦思瑪因和阿老瓦丁,《元史·方伎傳》:“亦思馬因,回回氏,西域旭烈人也。善造炮。……天歷三年以疾卒。”白紙黑字,寫得十分清楚。
肯定論者:亦思馬因會不會就是馬可·波羅?
懷疑論者:《元史》上說得很清楚,亦思馬因在元世祖至元十一年,亦即公元1274年就去世了(“以疾卒”)。亦思馬因的兒子布伯這個名字聽起來倒是與“馬可”相近,但此人也不能與馬可·波羅畫等號,因為他卒于天歷三年。“天歷”是元文宗圖貼睦耳的年號,天歷三年是公元1330年,馬可·波羅則卒于公元1324年。更能說明他們之間沒有任何關系的一點證據是:馬可·波羅死在了歐洲,而布伯卻卒于中國。
肯定論者:這是后人傳抄《游記》時隨意添加的。因為馬可-波羅的手稿已經流失了。
懷疑論者:書中道聽途說的痕跡比比皆是,李松壽之亂的時間整整推后十年;把成吉思汗的病死說成是膝上中箭而死;將傳說中的非洲的祭司王約翰嫁接成為忽必烈外孫闊里吉思的祖父,而記載的脫脫被那海打敗的事居然發生在他回國之后,
肯定論者:書中所有的猜測、臆斷和錯誤都是在傳抄中后人的過失。
懷疑論者:《游記》中記載了鎮江的____堂和一些“可疑的”、“戰戰兢兢、躲躲閃閃”的_。而元朝迫害基督_到任何一本史料證明。
肯定論者:他們其實是摩尼教徒,因為該教被認為是邪教,不敢公開活動,這一記載翔實生動,沒到過中國是不可能掌握這樣的第一手資料的。這正說明了馬可-波羅到過中國。
懷疑論者:但是中國人把摩尼教看作邪教還是元朝末年的事,蒙元初期政府對各種宗教采取優容的態度,對各教一視同仁。對各教的分歧提倡以辯論的方式分優劣,更不采取滅教這樣極端的迫害措施。忽必烈曾說:“世上常奉預言人,我都致敬禮。”因此即使是摩尼教徒在一個寬松的宗教氛圍中,根本用不著“戰戰兢兢、躲躲閃閃”。
D、《馬可·波羅游記》中的許多中國地名用的都是波斯叫法,有可能馬可只到過中亞的伊斯蘭國家。
懷疑論者:馬可-波羅自稱懂蒙古語和漢語,在意大利用法文寫成此書,書中很多名稱卻偏偏采用波斯語,我們注意到,當時來往的商人們以波斯人居多,可以證明游記內容是聽來的。
肯定論者:馬可-波羅是色目人。他在元朝打交道也是色目貴族。他本人也是屬于色目貴族。所以他不知道中國的很多名稱的漢文叫法,只知道波斯語叫法。
E、其他的一些疑點
1、書中幾乎很少提到馬可-波羅的父親和叔父,也從未提到過他們的生意,沒有提到過在中國符合他們身份的任何經商活動,恰恰說明他們沒有到過中國,所以經商也無從談起。
2、馬可-波羅回國時沒有攜帶任何中國特有的東西,威尼斯珍寶館收藏的馬可-波羅罐,其實是十四世紀的德化白瓷,與他毫無關系,而他帶回的一些寶石倒是波斯的特產。
3、書中的敘述描寫充滿了夸張失實的情節、信口妄說的逸事,其中許多地方即使今天看來也是非常夸張而令人吃驚的。動輒使用“百萬”這個詞,以至于人們送他“百萬先生”的外號加以揶揄和諷刺。
4、1999年美國組成一個科學考察隊,重走當年馬可-波羅走過的道路,不過是用現代交通工具代步,然而旅程同樣十分艱辛。考察結束后,10位考察隊員和22位提供后援的專家們一致認為,馬可-波羅通過這條路來中國“簡直是難以想象的”。全程網上直播,一萬名對馬可-波羅深信不疑的網民看過直播后舉行投票,65%認為他根本沒有到過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