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茅草屋介紹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雖然在世時名聲并不顯赫,但后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共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于《杜工部集》。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杜甫的茅草屋介紹,歡迎大家閱讀。
杜甫的茅草屋
杜甫年輕時一直心系國家,曾抱負宏偉,以滿腹才學投奔國家,曾在洛陽參加進士考試,但是卻落選,而這并沒有打擊到杜甫,在他三十五歲的是因受到號召“通一藝者”到長安參加考試,但由于當時的鬧劇使得當時應試者全部落選,遂杜甫便奔走長安十年,不得重用。
后逢“安史之亂”長安被攻陷,唐玄宗逃往西蜀,唐肅宗即位,杜甫欲前去獻力,遂只身前往,不料被叛軍截獲,困至長安,后得以逃出長安,被任以左拾遺,后因觸怒唐肅宗被貶。同年年底,杜甫同唐肅宗返京,因群臣斗爭被外調,杜甫對朝政腐敗深感失望,遂辭官而去。
于是杜甫帶著家眷開始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后至成都,得好友相助,于公元761年時,杜甫一家得親友相助在成都西郊浣花溪邊上筑起一座茅草屋,居住于此,這里也就是后來著名的杜甫草堂。
好不容易杜甫一家有了可以暫避風雨的茅草屋,不料八月時大風刮大雨下,于是屋漏床濕難以入眠,因此杜甫感慨自己的遭遇,便有了這千古名詩流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杜甫在這茅草屋中居住的四年時光中便,創作了眾多膾炙人口的詩歌,而這個茅草屋便成為中國文學史上的“圣地”。
杜甫草堂的來歷
杜甫為唐代著名詩人,草堂是他在經歷“安史之亂”后顛沛流離的暫居之地,地方位于成都西郊,環境優美,位于浣花溪畔,因此深得杜甫心意。當時杜甫所建的茅草屋早已隨風雨刮打被毀壞了,如今后人為了紀念這段杜甫便在此地修建草堂。
且說杜甫草堂的來歷,它本是一間破草屋,刮風下雨之時便會屋漏濕床,難以入眠。當時逢“安史之亂”,唐肅宗得以回長安,杜甫為朝內大臣排擠誣陷,引得唐肅宗怒將其外調,于是杜甫深感抱負實現無望,百姓深受戰役苦難,也遭受這官吏的剝削,遂對從仕失望至極,憤而離職。
杜甫與家人便四處漂泊,生活極其困苦,后至成都,幸得友人幫助,生活方過得算是安穩,不再流離失所。而且成都景色迷人,長期在戰亂中度日的杜甫深感此為世外桃源,遂便決定在此定居,只是家境貧窮,幸得親友幫助能夠建起一座茅草屋。于是杜甫選擇在了浣花溪邊,依水而居,還向當地社會名流要來眾多花草樹木,悉心栽培,雖屋簡卻別有雅致。
一間茅草屋絲毫掩蓋不了杜甫的才氣,在這里的幾年時光,杜甫創作詩歌有兩三百首,廣為流傳,其中有《春夜喜雨》、《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和《聞官軍收河南河北》等著名詩歌。
而后人為了紀念杜甫便在此建立了一座美麗的園林,也成為了杜甫草堂博物館,介紹杜甫生平和成就。
杜甫故里
杜甫故里位于河南省鞏義市,在那里的站街鎮南瑤灣村,其故里占地面積達兩萬平方米,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便將其故里進行修建,現如今杜甫故里已經成為河南一處經典的旅游景點,供后人瞻仰懷念杜甫。
杜甫故里的主體建筑為唐代風格,整體樣式端莊大方,韻味十足,且其中綠化覆蓋率達百分之六十八,奇花異草點綴,綠蔭覆蓋,顯得更加莊重古典,使得杜甫故里特色十足。
杜甫故里建有杜甫紀念館,其中陳列了杜甫眾多作品,包括后人整理的眾多版本,也陳列了眾家對杜甫詩集的研究論文等等文學理論。在這里杜甫度過了他的少年時光,而杜甫也曾多次在其詩歌中表達對故鄉的思念之情,如“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等,表達對了對故里無限的眷戀之情。
其故里的院宅長二十米,寬十米,東有瓦房三間,東有兩間,北有窯洞,院內墻上還嵌有“詩圣故里”的石碑一座。杜甫故里的景區內有一條“百米長廊”,也叫作“詩圣碑林”,因此廊內有石碑百余座,其中碑上均是杜甫所寫詩文,而雕刻這些詩文的字體各異,均為千百年來前來拜謁詩圣杜甫所留下的文墨。
且故里有詩歌展區和詩人展區,李永樂現代科技全面的展示了詩人的成就和詩人的人生經歷,還有其詩歌的創作歷程,更好更真實的展現了杜甫的一生。
看了“杜甫的茅草屋介紹”還想看:
1.杜甫草堂導游詞
2.茅屋為秋風所破歌杜甫讀書筆記
3.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原文和鑒賞
4.四川成都杜甫草堂導游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