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正妻為什么叫皇后
在周朝以前,天子之妻皆稱為“妃”,周朝開始則稱為“后”。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改天子為皇帝,并訂定皇帝的正妻為皇后的后妃制度。那么皇帝正妻為什么叫皇后?
在中國古代宮廷里,皇帝擁有后宮三千佳麗,在眾多妻妾中,皇帝的正妻稱為“皇后”,也有此古籍簡稱為“后”;而尊稱皇帝的母親為皇太后;皇帝的祖母則尊為太皇太后。皇太后和太皇太后自稱“哀家”,以示對先皇去世的悲思。而皇后則和妃子一樣自稱“本宮”,不能稱“哀家“,不然就是對皇上的大不敬,詛咒皇帝死,要被殺死。妃子見了皇后要行禮,就和見皇上時行的禮一樣。可是,為什么稱皇帝之妻為“后”呢?
“后”原為君主之意。在《詩經》上載:“商之先后,受命不殆,在武丁孫子。”鄭玄各項箋曰:“后,君也。”如大禹的兒子啟稱為“夏后氏”,還有傳說中射日的后羿。
而在周朝以前,天子之妻皆稱為“妃”,周朝開始則稱為“后”。如《禮記·曲禮下》:“天子之妃曰后。”到了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后,改天子為皇帝,并訂定皇帝的正妻為皇后的后妃制度。不過較完備的后妃制度和等級劃分直到漢朝才實際執行。《漢書·高帝紀下》:“尊王后曰皇后,太子曰皇太子。”還有《三國志·魏書·后妃傳》中有:“太祖建國,始命王后,其下五等:有夫人,有昭儀,有婕妤,有容華,有美人。”
在甲骨文里,“后”人在左下方是一口字,右上方是一攏起的手,但自金文將字型成鏡像般翻轉,攏起的手移到左上方,便一直沿用至今。《說文解字》上載:“后,繼體君也,像人之形,施以告四方,發號者,君后也。”因為在上古氏族部落中,一般發號施令者為女性的權威,所以“后”的意思為有權威的女性長輩。在甲骨文的卜辭中,“后”還經常被用來代指氏族中的女性首領。所以,也因而引申為帝王的正妻等涵義。
皇后在后宮的地位就如同天子,是眾妃子之主。如《周禮·天宮內宰》曰:“王后帥六宮之人。”
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中,出現有多位皇后并立的現象。
冊立
皇后的產生需經過皇帝冊立。冊立皇后是一件非常重大的事件,要詔告天下,普天同慶,同時還有一項正式隆重的立后儀式。
若是皇帝在登基前已有正室,則通常不另擇人選,直接將正室納入后宮,并冊立為皇后,但也有皇帝是先將正室納入后宮,并先冊封為嬪妃,待日后在進行擢升為皇后,如漢宣帝的妻子許平君先被封為婕妤,后立為皇后。但也不是所有正室都能被立為皇后,如曹丕的妻子甄氏和唐憲宗的發妻郭氏。
皇后在禮儀上與皇帝平等,出同車、入同座。在元旦、皇帝以及本人生日要接受百官的朝賀。皇后擁有自己的官署(如漢朝的皇后三卿),負責管理后宮,理論上皇帝的所有嬪御、后宮的宮女、女官等,都是她的臣屬。
尊奉
皇帝去世的話,皇后一般被嗣皇帝尊為皇太后,并同時恭上皇太后徽號,這個嗣皇帝不一定是她的親生兒子。如果嗣皇帝與去世的皇帝(稱為大行皇帝)輩分相當,甚至是大行皇帝的尊長的時候,大行皇帝的皇后就只能稱xx皇后(xx為大行皇帝的最后一個年號,或是由繼任皇帝上徽號給該皇后,如明清兩朝的懿安皇后及嘉順皇后)。
當皇帝的生母不是皇后的時候,通常在她死后追尊為皇后。倘若生母出身過低,在生前就只能被尊封為太妃而非皇太后。當一名女子為皇后時,她不會擁有任何徽號(除去前文中懿安皇后或嘉順皇后的情形),只有在皇后升為皇太后、太皇太后時才會擁有徽號。
廢后
歷史上有許多皇后被廢。在一夫多妻國家中,因為某些原因,如君主對皇后感情淡薄、皇后無子、皇后族屬犯罪、皇后本人犯罪等等原因,被廢的皇后或授予較低級別的位號、或軟禁的宮中而沒有任何稱號、或出家(實際上不能在宮外居住,大多在宮中落發修行),也有被賜死的例子。
在一夫一妻制國家,也有一些皇后被君主強制離婚或于死后褫奪皇后或王后頭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