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蘭地車站之役的結果
白蘭地車站之役是葛底斯堡戰役期間最大的一場騎兵戰斗,此役之后,李的步兵主力由尤爾的第二兵團帶頭,由曼那薩斯峽谷穿過藍脊山脈北行。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白蘭地車站之役的結果,希望對你有用!
白蘭地車站之役戰斗背景
聯盟國軍的羅伯特·李率所部北維吉尼亞軍團于錢瑟勒斯維爾之役(Chancellorville,1863年5月1日至5月5日)擊敗聯邦軍波多馬克軍團后不久,李決定二次北侵。此一行動可打亂聯邦計劃中的夏日選舉,可能幫助被圍于密西西比維克斯堡的守軍脫困,并使聯盟國軍就食于邊界之外的北方豐饒農場,以讓飽受戰火蹂躪的維吉尼亞獲得必要的休養生息。李所部可同時威脅賓夕法尼亞的費城、馬里蘭的巴爾地摩、以及華盛頓特區,并鼓動此刻正于北方成長中的和平運動。
于是,李的部隊于1863年6月3日開始自維吉尼亞的佛瑞德利克斯堡(Fredericksburg)北移。為使其指揮更有效率,李將麾下兩大兵團重組為三個新的兵團(Corps)。詹姆斯·隆史崔特(James Longstreet)留任第一兵團司令,原屬石城杰克森(Thomas J. "Stonewall" Jackson)的兵團一分為二,原第二兵團劃歸理查·尤爾(Richard Stoddert Ewell)轄下,而新的第三兵團由安伯洛斯·希爾(Ambrose Powell Hill)指揮。蓋茨堡聯盟國軍戰斗序列中標明北維吉尼亞軍團中各大小單位與其指揮官。
聯邦方面,約瑟夫·胡克(Joseph Hooker)轄下的波多馬克軍團由七個步兵兵團,一個騎兵兵團及一個炮兵預備隊組成,總兵力超過90,000人。胡克前因錢瑟勒斯維爾之敗,又于李第二次北侵時怯戰,亞伯拉罕·林肯總統迅即以喬治·米德(George G. Meade)取代其職。蓋茨堡聯邦軍戰斗序列中標明波多馬克軍團中各大小單位與其指揮官。
戰役中,雙方騎兵的第一場主要戰事于6月9日發生在近維吉尼亞考佩普(Culpeper)的白蘭地車站(Brandy Station)。由詹姆斯·史都華(James Ewell Brown Stuart)率領的聯盟國騎兵幾乎敗北,但史都華終能克敵制勝。然而,在這場內戰中最大一場的騎兵戰斗中,聯邦軍在馬背上的戰士們首次證明他們與南方的對手一般優秀。
六月中,北維吉尼亞軍團渡過波多馬克河,進入馬里蘭。在擊敗維吉尼亞溫徹斯特(Winchester)與西維吉尼亞馬丁斯堡(Martinsburg)兩處的衛戍部隊后,尤爾的第二兵團于6月15日開始渡河,希爾與隆史崔特的兵團則于6月24日至6月25日間尾隨其后。胡克的部隊緊躡其蹤,持續橫亙于李的部隊與合眾國的首都間。聯邦軍于6月25日至6月27日間渡河。
于此同時,在一次頗受爭議的行動中,李允許史都華率領一部分的騎兵巡行聯邦軍周圍。李的命令讓史都華綽有余裕;而在史都華的騎兵長久脫離戰場,以及在其余的騎兵失于承擔更積極的角色上,兩位皆應負責。史都華連同其三旅精銳之師于向蓋茨堡推進的緊要關頭及戰斗開始后兩天內皆不在戰區中。6月29日,李的部隊深入自錢伯斯堡(Chambersburg)至卡萊斯爾(Carlisle)的弧形區域中;兩地分別位于蓋茨堡西北方28英里(45公里)處及30英里(48公里)處,接近賓夕法尼亞的哈利斯堡(Harrisburg),以及位于薩斯夸罕那河(Susquehanna River)上的萊特村(Wrightsville)。
胡克于歷經維吉尼亞哈普斯法瑞(Harpers Ferry)防務的爭論后自動請辭。林肯總統,以及一直想找理由擺脫胡克的亨利·郝列克(Henry Wager Halleck)總司令馬上接受辭呈,并以第五兵團(V Corps)的喬治·米德(George Gordon Meade)于6月27日至6月28日間取而代之。
6月29日,當李得知波多馬克軍團已渡過與其同名的河川后,下令將部隊集結于賓夕法尼亞的凱許城(Cashtown)附近,位于蓋茨堡以西8英哩(13公里)處的南山(South Mountain)東麓。
6月30日,當希爾的部分軍隊進駐凱許城時,轄下勁旅之一,由詹姆斯·培提古魯(James Johnston Pettigrew)所指揮之北卡羅萊那軍,冒險直趨蓋茨堡。培提古魯麾下的師長,亨利·海斯(Henry Heth)于其回憶錄中稱,培提古魯為的是到城中搜尋大量的鞋類補給,但此一解釋的真實性大受史學家的懷疑。
當培提古魯的部隊于6月30日抵達蓋茨堡時,發現約翰·巴福德(John Buford)準將所部聯邦軍騎兵駐扎于城西,培提古魯未與之交手便轉回凱許城。當培提古魯將所見告知希爾及海斯時,兩位皆不相信城中或四周駐有大批聯邦正規軍,而懷疑那只不過是賓州的民兵。盡管李曾下令于全軍集結前避免戰斗,希爾決定于次日清早發動武力偵察以查明前方敵軍的規模與戰力。7月1日星期三,早晨5點,海斯所將一師行進至蓋茨堡。
白蘭地車站之役戰斗第一天
巴福德體認到蓋茨堡正南方高地的重要性,明白該處一旦落入南軍控制,米德必定得極為費力才能驅逐他們。他決定利用城西三道山脊:紳士山脊(Herr Ridge)、麥克佛森山脊(McPherson Ridge)、與神學院山脊(Seminary Ridge,自西至東靠向城區),依托有利的地形以自己的小部隊遲滯優勢的南方大軍,爭取時間以待步兵抵達并占據城南的有利防御陣地,即墓地嶺(Cemetery Hill)、墓地山脊(Cemetery Ridge)、以及寇普嶺(Culp's Hill)。
海斯所將一師分為兩旅行進,分由詹姆斯·亞瑟(James Archer)及約瑟夫·戴維斯(Joseph R. Davis)兩位準將率領,沿錢伯斯堡峰(Chambersburg Pike)兩側分為縱隊向東推進。7月1日早晨7:30,海斯的兩旅于城外3哩(5公里)處遭遇沿線布防的騎馬哨兵(vedette)之輕微抵抗;后來遭遇威廉·甘伯(William Gamble)所率之騎兵旅??膊尿T兵們果斷地下馬戰斗抵御,持卡賓槍于柵欄后以突發而精準的槍法發揮拖延戰術。早上10:20,聯盟國軍已壓迫聯邦騎兵隊向東推進至麥克佛森山脊一線;而第一兵團(I Corps,由約翰·雷諾茲(John Fulton Reynolds)所率)之前鋒終于抵達。
在山峰以北,戴維斯暫時戰勝林山德·卡勒(Lysander Cutler)準將所領之一旅,但在對一條切進山脊的未完成鐵路路基附近采取行動后,因傷亡慘重而遭擊退。在山峰以南,亞瑟旅攻入鄂伯斯特樹林(Herbst,又名麥克佛森樹林)。所羅門·瑪瑞迪斯(Solomon Meredith)準將所率之鐵旅(Iron Brigade)不費力的打敗亞瑟,俘獲數百人,包含亞瑟本人在內。
戰斗初期,雷諾茲指揮部隊與炮兵布防于樹林以東一側,他墜馬后隨即因一顆子彈自左耳后方貫入而陣亡;由亞伯納·搭博戴(Abner Doubleday)準將代行其職,于錢伯斯堡峰一帶持續戰斗至下午12:30。戰斗于下午2:30再起,是時海斯全師會同各由培提古魯及約翰·布洛肯布羅(John Mercer Brockenbrough)所率之二旅,全力進攻。
培提古魯的北卡羅萊那旅上陣攻擊印地安那第十九旅的側翼,并迫使鐵旅回防。北卡羅萊那第26旅(為軍團中人數最多之一旅,將近900人)傷亡慘重,在戰斗首日后僅約212人生還。三日的戰斗結束后,僅余60人尚可作戰,為此戰中南北雙方陣亡比例最高之一旅。鐵旅緩慢地自林中向墓地山脊推進。希爾會同威廉·潘德(William Dorsey Pender)一師發動攻擊,第一兵團被迫行經馬丁路德神學院校地及蓋茨堡的街道回防。
在西進的戰斗進行同時,尤爾的第二兵團,原向西行軍至凱許城,以應李在該城附近集結的軍令,此時在卡萊斯爾(Carlisle)與哈利斯堡(Harrisburg)的道路上轉向,朝蓋茨堡方向南行,而當時聯邦軍第十一兵團(XI Corps,由奧利佛·豪爾(Oliver Otis Howard)率領)自南而北搶進巴爾地摩峰(Baltimore Pike)與坦尼城公路(Taneytown Road)。當日,剛過中午,聯邦軍于蓋茨堡的西方、北方、與西北方構成半圓形的陣線。
不幸的是,聯邦軍兵力不足。布防于蓋茨堡以北的卡勒,其右翼空虛;而第六兵團于戰線最左端的一師未能及時補強前線,迫使搭博戴投入其預備隊以保持戰線完整。
下午2:00左右,第二兵團的羅伯特·羅德斯(Robert Emmett Rodes)以及具伯·爾利(Jubal Anderson Early)所率兩師粉碎分別據守于城外以北及西北的第一及第六兵團外圍。愛德華·歐尼爾(Edward Asbury O'Neal)與奧佛瑞德·艾佛森(Alfred Iverson)所部兩旅攻擊約翰·羅賓森(John Cleveland Robinson)準將所部,據守樺樹嶺(Oak Hill)以南的第一兵團轄下一師,傷亡慘重。爾利師因佛朗西斯·巴羅(Francis Channing Barlow)準將之失誤而得益:巴羅準將率所部,第六兵團轄下一師,向突出于軍團戰線之外,易招來多方攻擊的布羅瑟高地(Blocher's Knoll,位于蓋茨堡正南方,今稱巴羅高地(Barlow's Knoll))推進。爾利所部切進聯邦軍右翼所在的巴羅師,巴羅準將負傷被俘。
聯邦軍于城外北邊及西邊之據點皆告陷落,豪爾下令撤至城南的墓園嶺(Cemetery Hill) 高地,駐防于當地的阿道夫·馮·史丹維爾(Adolph von Steinwehr)所部為兵團預備部隊。
李明白聯邦軍據有該高地所可能發揮的防御力量,他命令尤爾"如果行得通"就拿下墓園嶺。尤爾決定不發動勢,史家認為此舉錯失良機。
7月1日的戰斗中,雙方的總兵力為25,000名聯盟國軍面對18,000名聯邦軍,其規模于戰史上排名第廿三。
白蘭地車站之役戰斗第二天
戰斗計劃與作為
7月1日夜至7月2日白天之間,兩軍其余的步兵皆抵達戰場。聯邦軍方面,有第二兵團、第三兵團、第五兵團、第六兵團、以及第十二兵團;聯盟國的喬治·皮克特(George Pickett)所部,隆史崔特兵團第三師一早自錢伯斯堡(Chambersburg)啟程,當日稍后抵達。
聯邦軍防線自城外東南方的寇普嶺(Culp's Hill)起,向西北延伸至城外正南的墓園嶺,再沿著墓園山脊(Cemetery Ridge)南伸兩哩(3公里),止于小圓頂(Little Round Top)以北。第十二兵團之大部駐防于寇普嶺,第一兵團與第六兵團兩軍殘部扼守墓園嶺,第二兵團防護北墓園山脊一半地區,由第三兵團掩護其側翼。這條聯邦軍防線俗稱'魚鉤'。聯盟國的戰線平行于聯邦軍防線,相距約一哩(1600米),自神學院嶺(Seminary Ridge)開始,西向橫過城中,再彎向東南方,至與寇普嶺相對之高地。于是聯邦軍處于內線作戰的態勢,而聯盟國則為長達5哩(8公里)的外線作戰。
李于7月2日的作戰計劃為以隆史崔特的第一兵團進占有利位置后潛攻聯邦軍左翼,向北跨過耶米特斯堡公路(Emmitsburg Road),以動搖聯邦軍防線。攻擊實際上由約翰·胡德(John Bell Hood)與拉法葉·麥克羅斯(Lafayette McLaws)兩師發起,希爾所部第三兵團轄下的理查·安德森(Richard Heron Anderson)所部一師緊隨其后,以雁形展開攻勢。防止米德司令調動中央的兵力以鞏固左翼。在此同時,第二兵團下屬愛德華·強森(Edward "Allegheny" Johnson)與具伯·爾利(Jubal Early)兩師佯攻寇普嶺與墓園嶺以牽制聯邦軍兵力調度,若時機恰當,則此一佯攻將轉為全面進攻。
然而李的作戰計劃所根據的情報有缺陷,史都華于戰場缺席使情況更形惡化。原定推進至聯邦軍左翼以外進行側翼攻擊的隆史崔特兵團左翼一師,由麥克羅斯(McLaws)指揮,在行進的途徑中有丹尼爾·席寇斯(Daniel Sickles)所部第三兵團橫亙其間。席寇斯不滿意劃給他的墓園山脊南端防區,見及西邊半哩(800米)處的高地更有利于炮兵發揮火力,于是違令而命其所部兵團移動至耶米特斯堡公路(Emmitsburg Road)沿線高地。這條新防線自魔鬼穴(Devil's Den)起,西北延伸至雪菲(Sherfy)農場的桃子園,再東北向順著耶米特斯堡公路至卡多利(Codori)農場止,在桃子園構成一個難以防守的突出據點;而安德魯·韓佛瑞(Andrew Atkinson Humphreys)準將及大衛·勃尼(David Bell Birney)所部兩師分據耶米特斯堡公路沿線及南端,易受雙面夾攻,且兵力分散于超出其兵團可有效抵御的長長防線中。
隆史崔特之攻勢原應輕而易舉,然而他獲得李之同意坐待轄一旅之眾抵達,而該旅在行進途中于小圓頂發現聯邦軍通信站,因后退迂回以避免暴露行蹤又浪費不少時間。胡德與麥克羅斯所部兩師直到下午4點及5點方各自發動攻勢。
對聯邦軍左翼的攻擊
隆史崔特所部各師一頭撞進第三兵團防區,米德司令派出第五兵團全軍、第二兵團轄下的考德威爾(Caldwell)師、第十二兵團大部、外加剛到達的第六兵團之一部趕赴增援。連番激戰發生于魔鬼穴(Devil's Den)、麥田與桃園。第三兵團實質上全軍覆沒,席寇斯本人因遭炮彈削過腿部而必須截肢。考德威爾所部一師于麥田逐一被殲。安德森所部一師于下午6點開始進攻,抵達墓園山脊峰頂,但在第二兵團的反擊之下無法堅守。
同時,第五兵團的史壯·文森(Strong Vincent)以一旅的兵力死守聯邦軍的重要高地:小圓頂。他以劣勢的五團兵力挺住了聯盟國軍胡德師所屬各旅的反覆攻擊。米德司令轄下的工兵司令,高佛勒·華倫(Gouverneur Kemble Warren)準將,早知此高地的重要性,就在胡德的部隊開到之前不久,即派遣文森所部之旅、哈佐特(Hazlett`) 的炮兵連、以及紐約第140團扼守此地。死守小圓頂以及緬因第廿步兵志愿團的肉搏沖鋒為內戰中最動人的一章。
對聯邦軍右翼的攻擊
下午7:00左右,強森師對寇普嶺進行遲到的攻擊,帶頭展開第二兵團的攻勢。嶺上的守軍為聯邦軍第十二兵團,但大部分已被調集至左方以抵御隆史崔特的進攻。嶺上當時所余兵力為喬治·葛林(George Sears Greene)準將率領的紐約客旅。由于葛林前此堅持構筑堅強的防御工事,又獲得第一與第六兵團的增援,葛林所部抵擋住了聯盟國軍的攻擊;而南軍占領聯邦軍于嶺上低處放棄的部分工事。
入夜后,具伯·爾利所部兩旅于東墓園嶺攻擊聯邦軍第十一兵團,安德魯·哈利斯(Andrew Lintner Harris)守軍率第一師第二旅竭力抵抗,傷亡過半,但爾利失于增援所部攻擊聯邦守軍,而羅伯斯·羅德斯(Robert Emmett Rodes)率尤爾師剩余的兵力沿墓園嶺西進助攻不果。聯邦軍內線作戰的態勢使各級指揮官迅速調動部隊至關鍵地區,而聯邦守軍于獲得第二兵團的增援后得以守住東墓園嶺,爾利所部被迫撤退。
史都華率其四騎兵旅于當日午后近黃昏時抵達蓋茨堡,但在第二天的戰事中無所作為。韋德·漢普頓(Wade Hampton)之旅于蓋茨堡東北方的獵師城(Hunterstown)與喬治·卡斯特(George Armstrong Custer)的密西根騎兵發生遭遇戰。
白蘭地車站之役戰斗第三天
李希望于7月3日星期五以前日的計劃重新展開攻擊:隆史崔特攻聯邦軍左翼,而尤爾攻寇普嶺。然而,在隆史崔特尚未預備好之前,聯邦第十二軍團于拂曉對寇普嶺上的聯盟國軍施以重炮轟擊,以奪回工事。當地聯盟國軍接連發起兩波攻擊,在苦斗七個多小時后,于上午11:00左右停止攻擊。
李于是被迫改變計劃。由隆史崔特指揮轄下由皮克特率領的維吉尼亞師,加上由希爾兵團分出的第六旅,攻擊聯邦軍防線正中央所在,由第二兵團把守的墓園山脊。聯盟國軍于攻擊時將集中所有堪用的大小火炮轟擊敵軍各據點以削弱其防線。
下午1:00左右,聯盟國軍170門加農炮同時開火,其或為此戰最大規模炮擊。波多馬克軍團為節省彈藥以應付接下來必有的步兵進攻,并未馬上開火還擊,而是等了15分鐘后才以80門左右的加農炮參戰。北維吉尼亞軍團嚴重缺乏炮彈,且這番連續轟擊并未對聯邦守軍的據點產生太大的影響。炮擊于下午3:00左右平息,12,500南軍士官兵跨出工事,沖向四分之三哩(1200米)以外的墓園山脊,史稱"皮克特沖鋒"(Pickett's Charge)。由于聯邦守軍來自墓園嶺與小圓頂以北的側翼炮火猛烈,第二兵團又于聯盟國軍進逼時以毛瑟槍射擊并投擲手榴彈,攻方有近三分之一的兵員未能生還。聯邦守軍的防線于一稱為"天使"的低矮石柵處,一片灌木叢的北方,曾暫時動搖斷裂,但增援部隊迅速補上缺口,擊退聯盟國軍的進攻。 詳情參見皮克特沖鋒
7月3日發生兩場大型騎兵遭遇戰。史都華受命衛戍聯盟國軍左翼并做好擴充戰果的準備:在步兵登上墓園嶺后,側攻聯邦軍的右翼,同時打擊其輜重與通訊線路。在蓋茨堡以東3里(5公里)處,今稱"東騎兵場"者(介于約克城與漢諾威公路間),史都華的騎兵部隊遭遇大衛·葛瑞格(David McMurtrie Gregg)準將所部一師以及喬治·卡斯特(George Armstrong Custer)之旅,在馬背上打出一場傳奇性的戰爭,包含馬背上的徒手肉搏??ㄋ固芈暑I密西根第一騎兵隊沖鋒陷陣,牽制住韋德·漢普頓(Wade Hampton)所部一旅,阻擋史都華達成迂回敵后建功的目標。在皮克特沖鋒之后,米德司令命賈森·基爾派崔克(Judson Kilpatrick)準將對隆史崔特兵團位于大圓頂西南方的各步兵據點發動騎兵攻擊。艾倫·房斯渥斯(Elon John Farnsworth)準將抗議此舉無謂,但仍遵命行事。房斯渥斯于攻擊中陣亡,所部傷亡慘重。
白蘭地車站之役戰斗結果
雙方大軍于7月4日在這片血腥的戰場上相互對峙一天。同日,維克斯堡之役結束,聯盟國守軍向尤里西斯·格蘭特(Ulysses S. Grant)請降。李改組其戰線,轉為防御態勢,希望米德進攻。這位謹慎的聯邦軍司令決定不冒此險,此一決定使他日后飽受責難。
7月4日,北維吉尼亞軍團于滂沱大雨中沿哈吉斯城公路(Hagerstown Road)撤離蓋茨堡。戰斗結束,聯盟國軍轉進維吉尼亞。米德司令的波多馬克軍團尾隨追擊,以為最多在半途便可截獲敵方主力。大雨吞沒了波多馬克河,將李的大軍困在河流北岸。但當聯邦軍主力趕到時,聯盟國軍已作好渡河準備。7月14日于瀑布區(Falling Waters)的斷后作戰為蓋茨堡戰役最后一役,為長長的死傷名單再添一筆,包含傷重不治的培提古魯(Pettigrew)。
綜觀此役全局,李似乎懷抱本軍人馬所向無敵的信念,先前的作戰經驗,包括五月初于錢瑟勒斯維爾的大捷,以及聯邦軍在7月1日于蓋茨堡狼奔豕突,令他對這種想法深信不疑。這種盲目的信念帶來不利的影響,加上北維吉尼亞軍團新增許多不具經驗的指揮官(例如,希爾與尤爾兩位皆為有能力的師長,前此卻未曾指揮過一整個兵團。)李習慣僅作一般性指示,而由其副手執行細節,為敗因之一。此法對石城杰克森有用,對于不習慣其粗枝大葉式領導風格的各兵團司令而言,卻并不合適。7月1日之后,聯盟國軍怎么樣就是無法分進合擊。李面對的是新而危險的對手,米德;而身負重任的波多馬克軍團在本鄉本土打了漂亮的一仗。
大軍遠飏,但戰場必須清理。雙方總共損失51,000名兵員─包含陣亡、受傷、失蹤、被俘者。超過7,000名陣亡戰士的遺體躺在夏日的艷陽下,亟需盡快掩埋。5,000匹戰馬尸骸于城南堆棧火化,鎮民因惡臭而猛烈作嘔。蓋茨堡戰場遺跡于四個多月后聲名依舊,時當國家戰士公墓(Soldiers' National Cemetery)揭幕。在揭幕式上,亞伯拉罕·林肯總統于其蓋茨堡演說中為國家重新題獻這場艱苦的內戰,表述南北雙方所有在蓋茨堡陣亡的將士皆非無謂犠牲的理想。
今天,蓋茨堡國家公墓(Gettysburg National Cemetery)蓋茨堡國家軍事公園(Gettysburg National Military Park)皆由美國國家公園管理處(U.S. National Park Service)維護,成為全國最受敬重的歷史性地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