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經歷過選舉的美國總統
美國大選的全國選民投票在選舉年的11月第一個星期一之后的星期二舉行,這一天被稱為總統大選日。所有美國選民都到指定地點進行投票,在兩個總統候選人之間作出選擇(在同一張選票上選出各州的總統“選舉人”)。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沒有經歷過選舉的美國總統。
1、JOHN TYLER 泰勒 (1790-1862)
泰勒于1790年生于一個大莊園主家庭,1813年與利蒂西亞·克里斯蒂安結婚,生有三個兒子,五個女兒。1842年,利蒂西亞病故。1844年,泰勒與朱莉亞·加德納結婚。當時,朱莉亞24歲,泰勒已經54歲。他們又生了五個兒子,兩個女兒。泰勒原是副總統,因哈里森總統就職后不久病逝,遂由他繼任。任職期間,美國同中國簽訂了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美望廈條約》,美國通過這一條約獲得了協定關稅、五口通商、領事裁判、最惠國待遇等特權。
2、米勒德·菲爾莫爾Millard Fillmore (1850—1853)
菲爾莫爾是美國歷史上第二位以副總統身份繼承總統職位的人,在任僅兩年又八個月。菲爾莫爾在奴隸制問題上始終持妥協態度。他于1 8 5 0 年簽署了對南方奴隸主妥協的法案。這一法案既為北方所不滿,又未贏得南方的信任。由于兩面不討好,他在1 8 5 2 年的總統選舉中落選。他在對外政策方面也無顯著成就,任期內最大的外交行動是派遣海軍佩里率領艦隊前往日本,迫使日本政府開放海口與美國通商,從而“打開日本的大門”。
3、安德魯·約翰遜Andrew Johnson (1865—1869)
安德魯·約翰遜年幼時家境貧寒,當過徒工,后來做過裁縫。1 8 5 7 年當選為國會參議員,是南北戰爭時期參議院里受到北方歡迎和林肯總統信任的唯一的南方人。1 8 6 4 年大選時當選為副總統。林肯總統被刺身亡后由約翰遜繼任總統。但他上臺后站在南方種植園奴隸主的立場,實施了一系列重建南方的反動措施,遭到控制國會的共和黨激進派的強烈反對。他們發起了彈劾約翰遜的運動,雖然未能成功,但使約翰遜因此而名聲掃地。
4、切斯特·A·阿瑟Chester A. Arthur (1881—1885)
阿瑟是美國歷屆總統中資歷最淺的一個。出任副總統是因共和黨內派系斗爭他出乎意外地獲得提名。當副總統不到四個月,又因總統加菲爾德遇刺身亡,阿瑟便很快地登上了總統寶座。他執政三年多,推行了一些“開明”政策,如廢除了“ 分贓制度”,實施量才錄用的文官制度,簽署反對一夫多妻法案等。但他在黨內威望不高,未能再次提名為總統候選人。任滿后重操律師業務,未及兩年即病逝。
5、西奧多·羅斯福Theodore Roosevelt(1901—1909)
人稱老羅斯福,昵稱泰迪(Teddy) 1858年10月27日—1919年1月6日),美國軍事家、政治家,第26任總統(1901-1909)。曾任海軍副部長,1900年當選副總統。1901年9月6日,麥金萊總統被無政府主義者刺殺,9月14日不治身亡。羅斯福補位登上總統寶座,成為美國歷史上最年輕的總統。他是唯一沒有指著《圣經》宣誓就職的美國總統。他在第一任期保留了前總統的內閣和基本施政方針,1904年連任后,他的政治傾向開始偏左。羅斯福在1904年推出更加咄咄逼人的“羅斯福政策”:為了避免第三方在拉丁美洲采取行動,美國必須自行維持西半球的秩序,如果出現行為不軌的國家,美國有權進行軍事干預。這就是美國外交政策中臭名昭著的“大棒主義。”
6、卡爾文·柯立芝Calvin Coolidge(1923—1929)
卡爾文·柯立芝在1920年競選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提名,輸給沃倫·G·哈定,但是提名為他的副總統。哈定入選總統。柯立芝在1921年3月4日到1923年8月3日就任副總統。1923年8月2日,他在其父的農莊度假時,突然接到哈定總統逝世的電報,翌日即宣誓就職總統。柯立芝是最后一個沒有試圖干預自由市場的美國總統,讓經濟周期聽其自然。在他的總統的職務期間,美國體驗了經濟狂長的一個期間,所謂的咆哮的二十年代(Roaring Twenties)。 柯立芝不僅能降低稅率,而且減少了國債。
他在總統任期內對政府進行了一些整頓,革除一些引起民憤的貪污瀆職的官員,同時削減所得稅稅率,鼓勵投資。但他信奉“無為而治”的政治哲學,認為“少管閑事的政府是最好的政府”,所以在他五年半的總統任期內,沒有突出的政績。
7、.哈里·S·杜魯門Harry S. Truman(1945—1953)
杜魯門是在羅斯福的身體健康每下愈況時被任命為副總統的,而任職副總統的時間只有82日,因此他們兩人沒有開展重要的合作。一些主要計劃如曼哈頓計劃,杜魯門亦沒有參與。1945年4月羅斯福總統病逝后,在美國歷史的重大時刻,杜魯門接任總統。作為總統,面對一系列棘手問題,杜魯門作出了許多與美國、世界有關的重大決定,對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美國的外交政策和國際關系的發展產生深刻的影響。在國內事務上,杜魯門總統剛好遇上了新一輪混亂的經濟衰退周期,物資短缺、無數的罷工和有關否決《塔夫脫-哈特利法》的爭議,成為了當時的寫照。
杜魯門雖于1948年成功連任總統,但卻未能成功控制國會,以致他的“良政”計劃統統流產。他又曾率先以行政命令在美國軍隊廢除種族隔離,并推動第二次“紅色恐慌”,從政府各部門辭退了數以千計的共產黨同情者。此外,受一連串的財政丑聞打擊,有達數百位由他任命的官員下野。魯門是位常擺出友善姿態和謙遜的總統,他的不少警句,如“推卸責任止于此”(The buck stops here!)和“怕熱就別進廚房”(If you can't stand the heat, get out of the kitchen.)等等,更成為家喻戶曉的名言。相比前任總統,杜魯門的支持度不算高,但他在任內仍能克服了不少困難。雖然他最后在1952年被迫放棄競逐連任,但今天普遍的學者仍視他為最出色的美國總統之一。
8、林登·B·約翰遜Lyndon B. Johnson (1963—1969)
林登·貝恩斯·約翰遜(1908.8.27—1973.1.22)是美國第36任總統,生于得克薩斯州,是父親塞繆爾和母親莉伯卡的五個孩子中的長子。父親是州議員。約翰遜在西南師范畢業后從事過多種職業。1948年當選參議員,1951年成為民主黨議員領袖。1960年被提名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競選獲勝。1963年11月12曰,肯尼迪遇刺身亡,約翰遜繼任總統。繼任后,他提出有關人權、減稅、反窮困和資源保護的立法,得以批準。1964年競選連任成功。他提出了建立“偉大社會”的口號,并出臺了一些實際措施,也取得了某些成效。但他因襲前屆政府的政策,并且擴大了印支戰爭。1965年,還派兵對多米尼加共和國進行了干預。特別是擴大印支戰爭,受到美國人民的強烈反對。約翰遜為了擺脫困境,不得不與印支方面進行談判,以便結束戰爭。
9、杰拉爾德·R·福特
最后還有一位幸運兒,那就是杰拉爾德·R·福特Gerald R. Ford (1974—1977),為人誠實體貼,被稱為“好好先生”,又因他當副總統和總統都不是競選的,又稱“意外副總統和意外總統”。小杰拉爾德·魯道夫·福特(1913.7.14—)是美國第38任總統,生于內布拉斯加州。父親萊斯利·林奇·金是個羊皮商。
福特畢業于耶魯大學先在海軍和海軍后備隊服役,曾在“蒙特雷”號航空母艦上工作。被授予銜。1946--1949年重操律師業。1948年福特與伊麗莎白·安妮·布魯默結婚,有三子一女。1949--1974年任國會眾議員,在眾院公共工程委員會、撥款委員會、航空與宇宙空間特別委員會任委員。1959年作為美國代表團成員出席在波蘭舉行的“各國議會聯盟”會議。1965年當選為眾院共和黨領袖。
1968年和1972年兩次擔任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常任主席。1973年10月被尼克松總統任命為副總統。1974年尼克松因“水門事件”被迫辭職,福特于同年8月9日繼任總統。他是美國唯一一位未經總統選舉的總統。同年9月8日下令赦免尼克松。就職后,福特面對幾乎不能克服的任務。面對通貨膨脹,恢復經濟,解決能量短缺等問題,并且努力保證世界和平。政府干預和花費作為解決美國社會和經濟的問題的方法控制趨勢。歸根結底,他相信,這變化將為全部美國人帶來好生活。福特宣布“充分、自由和絕對”赦免了尼克松,并留任基辛格為國務卿。
在國內,他想緩和因“水門事件”而引起的矛盾,但自己曾兩次遭暗殺。1972、1975、1981年福特曾3次訪問中國。1975年12月1日-5日,福特訪問中國,毛澤東主席和鄧小平副會見了他。雙方重申遵守《上海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