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開國名將常遇春簡介
導語:常遇春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于直言,效命疆場,盡瘁而終。朱元璋對常遇春也特別愛重,認為常遇春的功勛“雖古名將,未有過之”。常遇春也善于處理同主公的關系。
常遇春(1330~1369)),字伯仁,號燕衡。南直隸鳳陽府懷遠縣(今安徽省蚌埠市懷遠縣)人,明朝開國名將。元順帝至正十五年歸附朱元璋,自請為前鋒,力戰克敵,嘗自言能將十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常十萬,官至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洪武二年病卒軍中,追封開平王。
常遇春(1330~1369年8月9日) ,字伯仁,號燕衡,漢族。元末紅巾軍杰出將領,明朝開國名將,安徽省懷遠縣常家墳鎮永平崗人。宋朝南渡時常氏遷來懷遠,到常遇春已經是第七世。其父常六六,母高氏。其妻藍氏生有三子三女。常遇春字伯仁,生于公元1330年(元朝至順元年)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貌奇體偉,勇力過人,猿臂善射。23歲時,適值元末,朝政日非,天下大亂,處在水深火熱之中的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常遇春適此嘯聚綠林草澤中,跟隨在一位名叫劉聚的強盜頭目左右,后見劉等人實在沒有出息,乃在和陽投降了朱元璋。在回軍途中病死于河北柳河川,其后裔和部署遂留在北京駐守。
歷史評價
雖古名將,未有過之常遇春自從1355年追隨朱元璋,參加采石磯渡江戰役,到1369年奪取元上都開平,暴卒于柳河川為止,十四年戎馬生涯,轉戰南北,可以說無役不從,戰無不勝。常遇春“為人沉鷙果敢”,被譽為當時的天下奇男子。他曾自負地說:“我率十萬人便可橫行天下”,軍中送他一個綽號叫“常十萬”。他不僅有勇,而且也有智謀,常常以智取勝。或者設伏,使用疑兵;或者聲東擊西,出敵不備。在歷次戰役中都不乏其例。比如1359年七月,常遇春率兵攻衢州,元將宋伯顏不花悉力守備,常遇春使用各種攻城器具,仍久攻不下,乃以奇兵出其不意,挖穴道進入南門甕城,毀敵所架炮,又策動元將張斌約降,內外夾擊,乃奪得衢州。再比如,1360年五月,常遇春與徐達一起攻破了陳友諒的樅陽水寨,陳友諒率大軍前來報復,四處揚言要攻取安慶。常遇春經過分析,認為其中有詐,這是陳友諒要奪取安慶附近的池州,是聲東擊西之計。同徐達商議后,決定將計就計,設伏誘敵,陳友諒果然中計,腹背受敵之下大敗而逃。這都是常遇春以智謀取勝的典型戰例。所以史書上說,常遇春“雖不習書史,用兵輒與古合”,“克敵制勝之方皆中節度”。
常遇春“愛撫士卒”,“每與敵戰,出則當先,退則殿后,未嘗敗北,士卒樂為之用”。這是自古名將幾乎所共有的一個優點。與此相應就是兵有紀律,所到之處秋毫無犯,不擾民。他很同情百姓的疾苦,這同他出身農家有關,也是朱元璋在開拓事業中一貫嚴格要求的。常遇春與胡大海一起曾向朱元璋建議,免收百姓給軍隊交納的糧草——寨糧,朱元璋采納了這個建議,注重發展屯田事業,以解決軍隊的糧餉,從而減輕了占領地區百姓的沉重負擔。
在和同僚之間的關系上,常遇春處理得也比較好,在作戰中能夠節制諸將又能虛心與諸將研究對策,集思廣益。他身為副,與大徐達一起征戰,非常尊重小他兩歲的徐達,謙遜地“奉節制,進止赴期不敢爽毫發,大雅敬愛之”,始終無小間。當時,徐達、常遇春兩員大將并稱,“一時名將稱徐、常”。一個以謀略持重著稱;一個以勇猛果敢聞名。朱元璋很會用將,以徐達為正,常遇春為副,用其所長,互相配合,相得益彰。
常遇春對朱元璋一直忠心耿耿,敢于直言,效命疆場,盡瘁而終。朱元璋對常遇春也特別愛重,認為常遇春的功勛“雖古名將,未有過之”。常遇春也善于處理同主公的關系。1365年二月,當常遇春率軍征服江西上流未附郡縣班師之后,朱元璋對常遇春“頒賞賜勞”,特意表彰他“勤勞于外,南平諸郡,兵不失律,民無所擾”的功勞。常遇春對答頗為得體,他說,這是“皇上成算,所至輒克,非臣所能”。貌似寬厚心實險狠的朱元璋自然最愛聽這樣的話了。
其他記載
常遇春傳體貌奇偉,沉毅果敢,長臂善射,豹頭環眼,燕頷虎須。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參加農民起義軍,隨朱元璋渡長江,取太平(今安徽當涂),破集慶(今南京)等地,每戰必先,屢立戰功,升中翼大元帥。十七年,攻寧國(今屬安徽),身中流矢,裹傷再戰。此后連克寧國、池州(今安徽貴池)、婺州(今浙江金華)等城。二十三年秋,在鄱陽湖之戰中,他奮勇當先,救出被陳友諒軍圍困的朱元璋,旋即率軍封鎖湖口,會同諸將全殲號稱60萬的陳軍。二十五年十月,以副與徐達率軍進攻張士誠,先取淮東,后占浙西,于二十七年九月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25萬。因功升中書平章軍國重事,封鄂國公。十月,又以副與徐達率軍25萬北上,轉戰中原,次年八月,攻克大都(今北京),滅亡元朝。明洪武二年(1369年),率軍繼續北征,攻占元上都(今內蒙古正藍旗東北),俘元宗王及將士萬余。七月,回師途中,暴病而卒,追封開平王,賜后人冰鐵锏上打昏君下打奸臣(后有開平王常寶童痛打嚴嵩)。他英勇善戰,統軍有方,自謂能以10萬眾橫行天下,軍中稱為“常十萬”。他也是公認的一位“天下奇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