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偉人勵志的事跡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祖國如有難,汝應作前鋒,還記得煙火霄天那些的愛國將領,抗日英雄嗎?下面小編給大家帶來了開國偉人勵志的事跡(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希望能夠對大家有所幫助。
開國偉人勵志的事跡(精選篇1)
徐中遠
_一生與書為伴,走到哪里,就把書帶到哪里,幾乎每天都堅持讀書。革命戰爭年代如此,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亦如此。直到20世紀70年代,他老人家疾病纏身,甚至在彌留之際,仍然以驚人的毅力堅持讀書學習。
_晚年患有老年性白內障。1975年7月下旬,在周恩來總理的親自關照下,醫生給他做了眼科手術。手術之后,一時不能看書,他就讓工作人員為他讀書。一周后,醫生摘掉蒙在他眼睛上的紗布,一只眼睛能看清楚東西了,他便堅持自己讀書。但由于身體過于虛弱,兩手已經沒有舉書的力量了,工作人員就幫他舉著書。為了保護他剛剛治愈的眼睛,醫生囑咐他看書時間不要過長,可他不顧勸告,讀個不停。一次,他病情加重,發燒到39度,還要看書。醫務人員曾規定他每天只能看15—30分鐘的文件或書,而實際上他每天看書的時間遠遠超過了這個規定。1975年8月,也就是眼科手術不久,他就用顫抖的手在新印的大字線裝本《魯迅全集》《二十四史》中圈圈點點,有的封面上,他還用鉛筆寫“1975.8再閱”。
1976年9月初,_再度病危,醫護人員立即實施搶救并加強監護。從9月7日到8日下午,彌留之際的_仍堅持看文件、看書。7日這天,經過搶救剛蘇醒過來的_示意要看書。由于聲音微弱且吐字不清,工作人員沒能明白是要哪一本書。_顯得有些著急,用顫抖的手握筆寫下了一個“三”字,又用手敲敲床頭。工作人員猜出他是想看有關日本首相三木武夫的書。三木武夫是當時日本自由民主黨總裁、內閣總理大臣,正在參加日本大選。病危的_仍關注著他的情況。把書找來后,他略微點頭,露出滿意的神情。在工作人員幫助下,他只看了幾分鐘,就又昏迷過去。根據醫療組護理記錄,8日這一天,_看文件、看書11次,共兩小時50分鐘。他是在醫務人員全力搶救的情況下看文件看書的:上下肢插著靜脈輸液導管,胸部安有心電監護導線,鼻子里插著鼻飼管。而文件和書由別人用手托著。
1939年,他46歲,他曾說過:“年老的也要學。我如果再過10年死了,那么就要學9年零359日。”_踐行了自己的諾言,直到1976年病危的時候,也沒有中止讀書。他最后讀書的時間,根據當年有關的記錄是1976年9月8日晨,也就是在臨終前一天的5時50分,他是在全身布滿多種監護搶救設備的情況下讀的,讀了7分鐘。_辭世的那一刻,也就是他老人家讀書生活結束的時刻。_這種活到老,學到老,生命不息,讀書學習不止的精神,是多么值得我們學習啊!
開國偉人勵志的事跡(精選篇2)
田永清
今年3月5日,是周恩來總理誕辰110周年紀念日。
一提起周恩來這個名字,人們都會肅然起敬。為什么周恩來具有那么高尚的道德情操和非凡的人格魅力?我想到了周恩來總理的四個比喻。
1946年11月,周恩來應邀出席了上海12個文藝團體舉行的紀念魯迅逝世10周年大會。他講話時,在引用魯迅的名句“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之后,意味深長地說:現在“人民的世紀到了”,所以我們“應該像牛一樣,努力奮斗,團結一致,為人民服務而死”。
在延安的時候,有一天周恩來與周圍同志聊天。一位同志說:“我仔細研究過駱駝的性格和本領。它的特點是堅韌頑強、抗寒抗病、忍饑耐渴吃苦耐勞。同時它又具有強大的負重力,能長途跋涉,過沙漠,穿戈壁,抵御狂風暴雨,互相團結御敵,直至獲得勝利。因而它被譽為‘大力士’‘沙漠之舟’。依我看,恩來同志就是我們黨內和革命隊伍中的一頭駱駝。”周恩來聽后連連擺手說:“不,不,我只不過是一頭小毛驢。”
1958年7月,周恩來在廣東視察工作時,對記者說:“你們記者,要像蜜蜂,到處采訪,交流經驗,充當媒介。就像蜜蜂采花釀蜜,傳播花粉,到處開花結果,自己還能釀出蜜糖來。”
____后期,周恩來雖疾病纏身,但苦撐危局,力挽狂瀾。在處境極其艱難的情況下,他還深情地對人說:“我們都要像春蠶一樣,把最后一根絲吐出來貢獻給人民。”
周恩來用以自喻或喻人的這4種動物——孺子牛、毛驢、蜜蜂、春蠶,雖然習性不同,但它們身上體現出來的大公無私、犧牲奉獻、埋頭苦干、不事張揚的精神卻是一致的。這不正是周恩來自己高尚人格的生動體現和光輝寫照嗎?在他的身上,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千百年來的傳統美德和共產黨人的優秀品德。他既是革命家的典范,也是普通人的典范。他一生大公無私,清正廉潔,光明磊落,謙虛謹慎,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他為人民嘔心瀝血,獻出一切,卻從不要求絲毫報答和點滴特權。他生不爭權爭利,死不爭名爭位。他最后的請求和唯一的愿望,只是讓人悄悄地、不留痕跡地把自己的骨灰,撒在長江里。
人生自古誰無死,活在人心便永生。周恩來生前從來不準別人頌揚他一字一句,死后也沒有供人瞻仰的陵墓。然而,他的豐功偉績和高風亮節,必將世世代代銘刻在中國人民的心中!
開國偉人勵志的事跡(精選篇3)
在我國老一輩科學家中,有許多人都是留學國外又回國服務的。橋梁專家茅以升在1916年20歲時,到美國留學,成為康奈爾大學橋梁專業的研究生,很快以優異的成績獲得碩士學位。為了獲得實踐的機會,他晚上上課,攻讀博士學位,白天到一家橋梁公司實習,親手繪圖、切削鋼件、打鉚釘、油漆,終于成了一個既懂理論又有技術的人才。美國人很佩服他,一份份聘書從各地寄來,請他擔任工程師。
但是,茅以升沒有接受聘請,而是決定回國了。美國有些人勸他:“科學是沒有祖國的,是超越國界的。科學家的貢獻是屬于全人類的。中國條件差,你留在美國貢獻會更大。”茅以升回答:“科學雖然沒有祖國,但是科學家是有祖國的。我是一個中國人,我的祖國更需要我。我要回去為祖國服務!”
1919年,茅以升帶著一身本領回到國內,開始了為國造橋的事業。現在浙江省錢塘江上那座雄偉壯觀的大橋,就是茅以升設計并主持建造的。
新中國成立前后的偉人事跡2
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后,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后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并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
新中國成立前后的偉人事跡3
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當時任加利福尼亞工學院超音速實驗室主任和“古根罕噴氣推進研究中心”負責人的錢學森深為祖國的新生而高興。他打算回國,用自己的專長為新中國服務。但那時候在美國的中國科學家歸國不易,而錢學森的專長又直接與國防有關,美國千方百計要將他留下不讓他回國,他歷盡艱辛才終于回到祖國懷抱。
新中國成立前后的偉人事跡4
1931年9月21日,矢志抗日的吉鴻昌將軍被蔣介石逼迫下野,到國外“考察實業”。船到美國,吉鴻昌就接二連三地遭到意想不到的刺激,如那里的頭等旅館不接待中國人,卻對日本人卻奉若神明。有一次,吉鴻昌要往國內郵寄衣物,郵局職員竟說世界上已經不存在中國了,吉鴻昌異常憤怒,剛要發作,陪同的使館參贊勸道:“你為什么不說自己是日本人呢?只要說自己是日本人就可受到禮遇。”吉鴻昌當即怒斥:“你覺得當中國人丟臉嗎,可我覺得當中國人光榮!”為_帝國主義者對中國人的歧視,維護民族尊嚴,他找來一塊木牌,用英文仔細地在上面寫上:“我是中國人!”
開國偉人勵志的事跡(精選篇4)
朱德的故事
熟悉__的人都知道,朱德曾先后擔任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八路軍總司令、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威名赫赫。這讓不少讀者誤以為朱德在黨內擁有這么崇高的地位,主要是因為他在軍事方面的卓越貢獻。
事實上并不完全如此,朱德不僅在軍事方面有卓越貢獻,在品德上也是一個真正高尚的人,這才會讓全黨同志都發自內心尊崇朱德。此文分享幾個體現朱德品德高尚的小故事,讓我們一睹偉人風采。
1
朱德23歲時考入云南陸軍講武堂,1911年在云南參加辛亥革命武裝起義,在滇軍中從少尉排長做起,一直升到少將旅長,名震川滇。
但朱德對當時軍閥之間的窮兵黷武、爭權奪利感到無比厭倦,1921年,朱德主動離開月收入數以千計大洋的軍界,外出學習。
第二年,朱德到上海拜見大總統孫中山,當時孫中山正打算借助滇軍的力量討伐陳炯明,以奪回廣州,重建共和政府。因此,孫中山希望朱德重返滇軍,以助他一臂之力。
朱德雖然理解并且同情孫中山的處境,但他早已洞察孫中山這種利用這個軍閥打擊那個軍閥的做法沒有出路,就誠懇建議孫中山應該組建一支真正為國民而戰、屬于自己的軍隊。
不久,朱德找到陳獨秀,提出要加入中國共產黨。這讓當時的中共中央領導人陳獨秀大吃一驚,一個滇軍出身的軍閥竟然主動想要加入中國共產黨?讓陳獨秀實在難以置信,也不敢相信朱德的誠意。
朱德對陳獨秀坦誠:如果我是為了個人享受,我就不會來找共產黨了,我完全可以回到滇軍繼續做我的將軍去,還可以成就我個人的功名利祿。但我正因為要拋棄這些,下定決心要為國家和民族的利益而奮斗,所以我才選擇了共產黨!
但遺憾的是,陳獨秀拒絕了朱德的請求。朱德并不氣餒,1922年秋,朱德遠赴德國學習戰術,并努力鉆研社會主義理論。在德國他見到了另一個偉大人物,比他小了整整12歲的周恩來。第二年,經周恩來介紹,朱德光榮地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2
1935年6月,紅一、紅四方面軍會合后,分左右兩路軍北上,左路軍由朱德和張國燾率領。_、黨中央分析了當時的政治形勢后,果斷決定繼續北上。
張國燾對形勢悲觀估計,同時又滋生了篡黨奪權的狂妄野心,擅自命令部隊南下,堅持逃跑主義的錯誤路線。甚至要另立中央,公開打起_旗號。
于是,張國燾召開會議圍攻朱德,逼迫朱德譴責_,宣布與_斷絕一切關系,并要他譴責黨中央北上的戰略方針。
朱德嚴詞拒絕,并義正辭嚴地表明立場:你就是把我劈成兩半,你也割裂不了我和_的關系!中央的路線是正確的,我是舉過手同意的,我決不能反對!
為了爭取和教育更多人,朱德明確指出:不論發生多大的事情,都是紅軍內部的問題,大家一定要冷靜,要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而不是自己搞內訌,讓蔣介石看我們的熱鬧!中央北上的決定是正確的,我是共產黨員,就必須堅決擁護中央的決定!
哪怕有人囂張地沖朱德叫嚷,要逼他走:你擁護北上,那你現在就走,快走吧!朱德還是決定留在左路軍同張國燾作斗爭。朱德態度堅決:我是中央派到這里工作的,既然你們堅持南下,我只好跟你們去,但南下是沒有出路的!
在朱德的不懈努力下,有效說服、教育和團結了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及時制止了分裂,實現了紅軍三大主力在西北的大會師。
3
1938年,第344旅轉戰太行山區,連戰連捷,部隊決定在沁水縣端氏鎮休整、學習,這一時期,八路軍總司令朱德來部隊檢查工作。
當時,該旅旅長身體不好,請求去延安治病和學習,得到八路軍總部的批準。這時,朱德認為該旅23歲的團長田守堯的資格和能力,可以擔任代理旅長,旅政委黃克誠表示完全贊同。于是,朱德找田守堯談話,明確告訴他代理旅長職務,等候八路軍總部的任命。
但中央軍委主席_和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不同意朱德的提議,他們認為由田守堯指揮一個近萬人的主力旅,他的資歷和領導能力還不夠,不久,八路軍總部派___代理第344旅旅長。
田守堯心里不高興了,就連為老旅長送行的聚餐會也不參加。朱德見此情景,讓黃克誠召開黨委會,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以幫助田守堯認識自己的錯誤。
在旅黨委的_上,剛開始沒人發言,黃克誠就先開口,但他對田守堯的批評比較婉轉,不夠尖銳。朱德見狀火了,站起來指著參會的一個個領導干部說,你們這算什么_?不敢進行批評和自我批評,還算什么共產黨員?
接著,朱德毫不客氣對田守堯進行了嚴厲的批評,最后,朱德嚴肅總結:點到誰,就該誰唱戲,沒點到你,就不能出臺。我們是共產黨員,都要聽黨中央的,不能鬧情緒!
在朱德指導下,第344旅經過學習整訓,成功總結了抗戰以來的作戰經驗和教訓,實現了以打游擊戰為主的戰術轉變。第二年春天,____調走,田守堯經受住了考驗,先后被任命為該旅副旅長、新二旅旅長等職務。
從這三件事可以看得到,朱德的確是一個品德高尚的人:年輕時候寧愿放棄高官厚祿而選擇跟隨中國共產黨,把為國家和民族利益奮斗作為自己的人生目標;在重大關頭能頂住壓力,堅持原則,以卓越的斗爭藝術成功捍衛黨內團結;作為共產黨員,無論什么時候都堅決服從黨中央的決定。
開國偉人勵志的事跡(精選篇5)
“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
1991年10月16日,“國家杰出貢獻科學家”的頒獎儀式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這是建國以來國務院、中央軍委第一次向科學家授予國家級最高榮譽稱號。這個榮譽稱號的唯一獲得者就是“兩彈一星”元勛錢學森。
錢學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祖籍為浙江紹興。在開明家庭中成長的錢學森,各方面能力都很突出。1929年,他考入鐵道部交通大學上海學校機械工程學院鐵道工程系。在此期間,他對航天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常常花費大量時間查閱相關書籍資料。1932年一?二八事變爆發,日軍派遣飛機進行狂轟濫炸,上海遭到嚴重破壞。目睹日軍戰機肆意橫行的錢學森意識到中國只有擁有屬于自己的強大的航天工業,才能不再受欺辱。于是,從事航空事業捍衛祖國的想法開始在錢學森的心里扎根。1934年,錢學森放棄自己修習多年的鐵路專業,成功考取清華大學第七批庚款留美學生,登上了開往美國的郵輪。
1935年,錢學森進入麻省理工學院航空系學習,僅用一年的時間就斬獲碩士學位。翌年,他轉入加州理工學院航空系進修,師從著名科學家馮?卡門,并很快成為馮?卡門最重視的學生。1939年,錢學森獲得航空和數學雙博士學位。在博士論文中,錢學森提出了著名的“卡門-錢學森”公式,解決了飛機高速飛行時殼體會發生變形的數學計算難題。后來這項公式被普遍運用于飛機翼型設計。也正因為這項公式,年僅28歲的錢學森在美國科學界聲名鵲起。隨后的幾年里,錢學森先后成為麻省理工學院的終身教授和加州理工學院噴氣推進中心主任,在美國深受重視。
1949年10月新中國成立的消息傳到美國,懷揣“學成必歸,報效祖國”心愿的錢學森萬分激動,作出了回國的決定。但就在他積極籌劃回國之際,厄運不期而至。1950年,錢學森受到美國司法部移民局的不實指控,繼而受到拘禁等種種不公待遇,由此開始了長達五年的軟禁生涯。錢學森在美國受迫害的消息輾轉傳回國內。黨中央對錢學森在美國的處境極為關心,不僅公開譴責美國政府的不當行為,還積極尋找途徑與美國政府溝通,要求美國政府停止扣留錢學森等中國留美人員。經過中方的不懈努力,歷經磨難的錢學森最終于1955年10月1日回到自己魂牽夢繞的祖國。
回國后,錢學森在中央的支持下迅速投身到“偉大的建設高潮”中去,帶領科學家們創造出無數奇跡。彼時的中國百廢待興,加上國際上嚴峻的核訛詐形勢和軍備競賽的發展趨勢,發展國防尖端技術成為燃眉之急。錢學森堅信“外國人能造出來的,我們中國人同樣能造出來”,從此全面開展相關研究。1956年初,他起草了《建立我國國防航空工業的意見書》,為我國火箭和導彈技術的創建與發展提供了極為重要的實施方案。同年10月,錢學森組建中國第一個火箭、導彈研究所——國防部第五研究院并擔任首任院長。此后數年間,他在一窮二白的情況下主持完成了“噴氣和火箭技術的建立”規劃,參與了近程導彈、中近程導彈和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的研制,直接領導了用中近程導彈運載原子彈“兩彈結合”試驗,參與制定了中國第一個星際航空的發展規劃,發展建立了工程控制論和系統學等。在錢學森等人的努力下,1964年10月16日至1970年4月24日,中國相繼成功完成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第一顆氫彈空爆試驗和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
錢學森的偉大不僅在于為中國的各項事業作出巨大貢獻,還在于他的優秀品格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科研人員。航天事業初創之時,沒有任何外國資料可供參考。錢學森便自編教材,為年輕的科研人員講授相關知識,還堅持每周與他們討論技術問題。有一次,新研制的一種導彈型號在發射試驗時失敗了。錢學森在找出故障原因后召集大家開會。這些年輕人意識到,是因為他們考慮不周導致導彈發射失敗。因此,在面對錢學森時,他們愧疚地埋下了頭。錢學森微笑著讓大家抬起頭并說:“如果說考慮不周,首先是我考慮不周,責任在我,不在你們。”這種擔當精神給年輕的科研人員以莫大的鼓勵,使他們能勇于在錯誤中總結教訓,爭取更大的突破。此外,錢學森還多次捐贈稿費、講課費和獎金,自己卻數十年如一日,保持著簡樸的作風。正是錢學森的悉心授教、勇于擔當和簡樸等優秀品質,讓中國航天等事業完成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輝煌歷程,并在一代代科研人員的手中接續發展。
五年歸國路,十年兩彈成,數年堅守與奉獻。多年以來,錢學森以其舉世矚目的卓越貢獻和堅韌不拔的高尚品格獲得了世人的廣泛認可。人們稱他為“中國導彈之父”“中國航天之父”和“中國自動化控制之父”。中科院紫金山天文臺還將小行星3763命名為“錢學森星”,以此紀念他的卓越貢獻。2009年10月31日,錢學森在北京逝世,享年98歲。斯人已逝,但人們不會忘記錢學森的偉大功績和高尚品質,他不僅是知識的寶藏、科學的旗幟,更是民族的脊梁、中華的燈塔,他向整個世界充分展示了中國人的實力與風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