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甲殺伊尹還是伊尹放太甲
伊尹是商朝的開國大臣,是商朝著名的賢相。太甲則是商朝的第四代君王,他和伊尹之間有著不得不說的二三事。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太甲殺伊尹還是伊尹放太甲,歡迎大家閱讀。
伊尹放太甲
《伊尹放太甲》是西漢司馬遷對伊尹放逐太甲后又重新扶立他的故事的記載,收錄于《史記》的第三卷殷本紀中。雖然《史記》對這個故事的描述只有寥寥不過百字,但是它在古代流傳極廣,在《孟子》、《左傳》等其他經典中也都有相同的記載。根據文章描述,太甲即位后三年間,不夠賢明,暴虐無道,違背德政而且不遵從商湯留下的法制,于是伊尹就把太甲放逐到了桐宮。之后三年,伊尹代君王執政,治理國家。而太甲在桐宮的三年里,不斷改過自新,開始向一位明君發展。于是,伊尹親自去迎接太甲,重新把大權交給他。太甲再次即位后,重新實施德政,各諸侯國都歸順商朝,百姓安居樂業。伊尹只是一個臣子,但卻敢于放逐作為君主的太甲,按照君君臣臣的傳統觀念,他這樣的行徑是在篡位,是在謀反。不過伊尹如此做的目的,并不是為了自己成為君王,而是為了太甲能夠改過。同樣是伊尹放逐太甲的故事,但發展的結果在另一本史書中卻截然不同。《竹書紀年》說,伊尹放逐太甲后,自立為王,七年后,太甲從桐宮逃出殺了伊尹。
太甲殺伊尹
《竹書紀年》是春秋戰國時期創作的一部史書,記載的是夏朝到戰國的歷史。傳統史書記載,伊尹放逐太甲于桐宮,期間自己代為執政,三年后,伊尹把改過自新的太甲迎接回去并重新扶立為王。兩種描述相差很多,太甲殺伊尹的版本不僅講伊尹的死提早了十幾年,還把他一直以來賢相的形象徹底顛覆。雖然這個版本看似更符合當時的歷史背景,但因為傳統版本有出土的甲骨文等文物的史料證據,相對而言更有可信度。而且假如認定傳統版本為假,則可以推測孔子、孟子、司馬遷等先賢當時不是作了假就是被蒙騙,影響極大。所以對這一歷史,史學界至今沒有確切的定論。
自古君臣之間就很難相處,君王過于強勢則大臣懦弱,容易一人專政,不利于國家的發展。但是若大臣過于強勢,皇帝就會變成傀儡,這樣很容易發生朝代的更迭,被篡政。要達到君臣之間的平衡是一件很難的事情。
看了“太甲殺伊尹還是伊尹放太甲”還想看:
1.關于伊尹放太甲的由來
2.伊尹放太甲的意義
3.伊尹的典故傳說故事
4.商朝伊尹是怎么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