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心學哲學家王守仁簡介
王守仁從自己的經歷中,總結了經驗,提出“致良知”的學術宗旨,認為這是從百死千難中得來,若信得這三字,譬之操舟得舵。
王守仁(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漢族,幼名云,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余姚縣(今屬寧波余姚)人,因曾筑室于會稽山陽明洞,自號陽明子,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亦稱王陽明。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和軍事家,陸王心學之集大成者,精通儒家、道家、佛家。晚年官至南京兵部尚書、都察院左都御史。因平定宸濠之亂軍功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和孔子(儒學創(chuàng)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并稱為孔、孟、朱、王。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產生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集立功、立德、立言于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謚文成,故后人又稱王文成公。
人物生平
王守仁生于明憲宗成化八年。11歲前在祖父王倫培養(yǎng)下成長。后隨父親王華到北京任所,一度熱心騎射,繼又研習兵法。18歲時在回余姚的途中拜訪程朱派學者婁諒(1422~1491),婁諒向他介紹了朱熹的格物說和圣人可學而至的思想,使他很受啟發(fā)。21歲中鄉(xiāng)試,遍讀朱熹著作。28歲中進士,任職于工部,后又擔任刑部云南清吏司主事。
正德元年(1506)武宗朱厚照繼位,太監(jiān)劉瑾弄權,王守仁因抗疏救援戴銑等人,稱劉等為權奸,被劉瑾廷杖,后系獄,不久貶謫為貴州龍場驛丞。正德三年時他發(fā)生重要的思想轉變,以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于是突破朱熹格物窮理的格物致知說,認為所謂理就是人的心理,并在當?shù)亟垖鶗?。貴州提學副使席書聘其主講貴陽文明書院,他在此首次演講知行合一說。
劉瑾伏誅后,他歷任南京刑部四川清吏司主事、北京吏部驗封清吏司主事,文選清吏司員外郎、考功清吏司郎中等職,后升任南京太仆寺少卿,與弟子徐愛等人講述他的大學格物新說與知行合一說。后經徐愛記錄整理,成為《傳習錄》,正德八年至滁州督馬政,講學規(guī)模漸大,一度強調靜坐,要求就思慮萌動處省察克治。正德十一年,升任南贛僉都御史,奉命鎮(zhèn)壓贛南農民起義。在軍事鎮(zhèn)壓取得成功后,強調思想統(tǒng)治,重視教化,提出“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思想,使贛南的統(tǒng)治秩序得到恢復。這期間他在贛縣修建濂溪書院,刻印古本《大學》,印發(fā)《朱子晚年定論》、其弟子薛侃出版了《傳習錄》。正德十四年他升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六月,他奉旨督兵討伐寧王朱宸濠在南昌發(fā)動的叛亂。僅用35日即生擒宸濠。他從自己的經歷中,總結了經驗,提出“致良知”的學術宗旨,認為這是從百死千難中得來,若信得這三字,譬之操舟得舵。
明世宗繼位后,被任命為南京兵部尚書參贊,封新建伯。此時王守仁因遭到反對派的攻擊、排擠,疏乞歸省,從正德十六年到嘉靖六年(1527)過著退隱生活。其間他續(xù)刻增訂《傳習錄》,修建稽山書院,其弟子創(chuàng)建陽明書院。他的“拔本塞源論”和一系列重要書信及《傳習錄》下冊,是這一時期的作品。弟子還為他刻印《陽明先生文錄》及《居夷集》等。
嘉靖六年五月朝廷起用王守仁,鎮(zhèn)壓廣西少數(shù)民族起義,造反首領得知王守仁帶兵來討,也很干脆,乖乖投降,得勝后,為加強思想統(tǒng)治,王守仁興辦南寧書院,建立思田學校,推行儒學。在他出征廣西之前,錄下了全面闡述他哲學思想的《大學問》。
嘉靖七年王守仁病重,桂萼又在世宗面前進讒。王守仁聽說后便上書請求致仕,不等朝廷的回復就束裝上路。翌年初卒于回歸途中的江西南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