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三豐的傳說故事
張三豐是丹道修煉的集大成者,主張“福自我求,命自我造”。清代大儒朱仕豐評價張三豐說,古今練道者無數,而得天地之造化者,張三豐也。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收集的張三豐的傳說故事,歡迎大家閱讀。
張三豐的傳說故事
張三豐歸隱武當,人稱隱仙。他最恨某些道士,修了幾年道,學得了一丁半點秘術,便借此去巴結權貴,換取榮華富貴。偏偏明朝中期的幾個皇帝都崇信道教。比如嘉靖皇帝,二十年不早朝,幾乎天天在宮中做醮事,給仙上章奏。章奏用的文書有專門格式,稱為“青詞”。嚴嵩等人青詞寫得好,深得皇上寵愛,高居相位,人稱“青詞宰相”。至于得寵的道士,有的竟然被封為三公。因此,社會上一班阿諛奉承之徒,紛紛混進道士、方士隊伍,想走終南捷徑,撈取榮華富貴。張三豐對此十分憤慨,常常施術戲弄懲罰這群道門敗類。后人搜集這類故事共有七個,稱做“七戲方士”。這里只講其中的兩個。
郭成顯,原是個無賴。學過一種稱為五雷法的道術,能役使五方雷霆,斬妖捉怪,呼風喚雨,據說開始時頗有靈驗,因此想入京師借術圖個進身之階。張三豐在途中候著他來,自稱“賽天師”一見面就對郭說:“你身上藏著五雷正法的秘訣吧?”郭一聽,知道他未卜先知,定是神人,不敢隱瞞,連聲稱“是”。賽天師說:“我還有‘六雷法’要賜給你,只要依法施行,能夠召來天仙,化為美女,跨上鸞鳳,游戲人間。近來李孜省權傾中外,你挾著這法術去投靠他,那顯赫高官馬上可以獲得。”郭一聽大喜,急忙叩頭請他傳法,事訖又叩頭辭謝。郭到了京師,先向李孜省演五雷法,孜省也信此術,引為同道。郭趁機得意地笑著自夸:“還不止這些哩,我還有六雷法,傳授此法的人說,用它能召來天上美貌的仙女。”李一聽便催著郭成顯快快演法。郭卻趁機搭起架子來,先讓搭起法壇,周圍布置,務求全套精致行頭,掛紅燈,圍翠幔。一切布置就緒,方擇日登壇演法。李家的侍妾和下屬,紛紛或遠或近地趕來觀看。且說郭成顯在壇上作起法來,果然有四五位仙女跨騎赤色虬龍降在壇上。其中兩位尤其美貌,清囀歌喉,唱起曲來。音節清脆,歌聲如怨如慕,似諷似嘲,孜省手下的門客術士都聽得呆了。忽然雷雨當空,風刮黃沙,滿壇燈火一時吹滅,似乎狐精鼠怪趁機都跑了出來。一陣工夫,這一切又都消失,天際只有纖淡的云片,彎彎的月亮掛在檐頭。隱約聽到有呻吟聲從法壇深處傳來,點起燈燭一照,卻見有四五個李家的侍妾,赤身裸體各跨著個傻大漢——都是李孜省搜羅來的術士——僵在那兒,家奴過去強扶他們進去。再看郭成顯,還站在法壇上,滿口糊涂話,正得意揚揚在作法呢。李孜省又羞又怒,提劍上去將郭斬為兩段,拋尸在后花園池塘中,并嚴令家人不得外傳。但這般丑事,哪有瞞得住的,第二天就傳遍大街小巷了。
道士鄧常恩,僥幸做到太常卿這一高官,他為人極為陰險狠毒,曾經暗害一人致死。那人陰魂不散,化為厲鬼,常在鄧府作怪。鄧在做道士時,就聽說太行山西有位馬仙翁,能用神箭射鬼,人們去求他,真是萬試萬靈。于是派徒弟陳歪兒去求馬仙翁的箭術。陳歪兒奉命上路,行至中途,碰見個道人,神態軒昂,手執長弓,腰插七箭(長弓寓“張”,七箭,寓“三豐”二字筆畫七劃),自稱能射鬼,百發百中。陳對他半信半疑,因是同路,且跟著同行。晚上,在一座破廟中過夜。這兒林深月黑,篁竹古木中傳來啾啾鬼叫,陳歪兒十分驚怕,道人卻說:“不用怕,你正好可以看我的神箭。”便在窗隙中一箭射出去,只聽到那鬼哀號著逃去,陳這下大為欽服。次日早晨,叩頭懇請道人傳他法術。道人倒也慷慨,立即傳給他神箭之術。陳歪兒回來見師父,謊說:“馬仙翁外出,尋找不到。幸而托師父的福,在路上遇見神仙傳了箭術。”常恩聽后大喜。這天夜間月色朦朦,府中花園鬼聲又起,急忙讓陳顯一顯他的神技。常恩自己則轉過回廊,在對面樓上監視。陳戒備不懈,忽然見一鬼飛入對面樓上,陳便挽起強弓,一箭射去。箭聲響處,只聽大叫一聲,有什么東西應弦而倒。忙點起燭火照看,卻是鄧常恩,幸而箭未中要害,只射傷了左臂。回頭再找陳歪兒,早已逃之夭夭了。
豐龜背鶴形,儀表神異。而他云游的去處也多是具有悠久仙道傳統的名山大川。據其所著《云水集》中《東游》一詩所述:“此身長放水云間,齊魯遨游興自閑。欲訪方壺圓僑客,神仙萬古住三山。”在東游齊魯仙境的過程中,素為海上仙山的嶗山自然成為張三豐尋訪的一個重要目標。
77年,張三豐第一次來到嶗山。他在明霞洞后山的洞中修行了十多年,之后便開始西行和南游繼續尋師。他浪跡天涯,歷盡艱辛,為的就是能遇到真正的道門明師給他以指點。尤其在宋元以來道教內丹學興盛的趨勢下,得承內丹養生的秘訣大道更是當時張三豐所尤為冀望的。終于工夫不負有心人,1314年張三豐六十七歲時在全真道祖庭所在地——陜西終南山,得拜“希夷高弟子”火龍真人為師,蒙其授修真要道。終南學道四載后,三豐復奉師命出山隱世修行。在這期間,他精研勤修內丹養生之學及武學技擊之法,并能將此兩門絕學融會貫通,自成體系,從而使其道家內外雙修功夫達到出神入化的高超境界。特別是他在武當山面壁九年,開創了丹武合一的嶄新的道教派別,為中國道教史和武學史寫下了光耀千古的篇章。
透著一身的仙風道骨,已經成為一代宗師的張三豐于1334年第二次來到嶗山。他先后在太清宮前的驅虎庵、玄武峰下的明霞洞等處修行多年。在這段時間中,他的道學修為更加超俗,甚至可以達到“散則為氣,聚則成形”的境界。而這時的張三豐也開始留心著述,今天我們看到的《張三豐先生全集》中不少論著都是在嶗山的庵、洞中完成的。以《玄機直講》、《道言淺近說》、《玄要篇》、《無根樹詞》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道學著作對后來的道教文化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永樂二年(1404年),張三豐第三次回到嶗山。初時住在山民蘇現家中,后入深山埋名隱居。這一時期張三豐通過移栽花木對嶗山道教宮觀的園林建筑作出了巨大貢獻。尤其是他移植了“耐冬”山茶。據明代崇禎年間御史黃宗昌編撰的《嶗山志》記載:“永樂年間張三豐者,嘗自青州云門來于嶗山下居之。邑中初無奈冬花,三豐自海島攜出一本,植于庭前,雖隆冬嚴雪,葉色愈翠。正月即花,蕃艷可愛,齡近二百年,柯干大小如初。”這株植于太清宮三官殿的耐冬山茶,至今猶存。它高近7米,合圍近1.8米,專家估算樹齡約600余年,與史志記載張三豐于明永樂年間(1403~1424年)所植,在時間上完全吻合。國內植物學界的學者對這株山茶樹有很高的評價,認為即使在四季如春的山茶之鄉云南,像這樣的樹齡和長勢也是非常罕見的,更不要說在冬季冰封千里的北方了。可以想見,內丹養生功深的張三豐真人當年植下這傲寒長生的“耐冬”山茶,很大程度上正是象征了道教哲學及修煉中所主張的“我命在我,不屬天地”以及“道在養生”、“仙道貴生”的深刻思想。而此山茶怒放之時,又似落了一層厚厚的紅色的雪,其美景又給文人墨客以靈感。
清代大文學家蒲松齡在嶗山居住時即受此山茶花樹之啟發,寫下了《聊齋志異》中的名篇《香玉》。文章中身著紅衣,令人見而忘俗的花神“絳雪”,其實就是蒲老先生對張三豐手植的這株山茶花樹所進行的藝術塑造。而隨著《聊齋志異》成為世界文學名著,嶗山山茶的知名度也越來越高。今天,嶗山及青島各處都有“耐冬”山茶,實在是張三豐真人的一大功勞。而自張三豐以后,嶗山各道教宮觀也開始大興栽植名貴花卉之風:太清宮除山茶外陸續從南方引栽了桂花、梅花、燈臺花、銀薇、小葉黃楊等;上清宮則引植牡丹、玉蘭、紫薇、芍藥等;其他玉清宮、華樓宮、明霞洞等亦均各有名花引植入院。所以,張三豐當年在嶗山移栽樹木花卉,為中國道教宮觀園林增添了意韻深遠的哲學底蘊和美學內涵,對明朝以后的道教建筑文化產生了相當重要的影響。
當時全國各地較著名的道教宮觀,都非常重視具有象征意義的花卉樹木的栽培,而且不同派系的道觀長期栽種象征本派特色的花卉。例如全真道華山派的道觀中多栽植紫薇以象征門派,這是為了紀念五代時華山道教中杰出的養生和數術大師——陳摶老祖。據傳他著有奇書《紫薇斗數》,乃是與奇門、六壬相比肩的數術絕學。這種以花卉象征道派傳統的方式,其實也正符合了道家所提倡的“道法自然”思想。
當然,作為以養生武學揚名天下的道教宗師,張三豐三住嶗山更大的貢獻還在于他將所創的道法在嶗山發揚光大。前面已經提到,張三豐出家入道的因緣乃是由于幼年的眼疾。其雙眼得云庵道長的妙手治療痊愈,而張三豐自此亦深得道教醫學真傳,精通醫理。在他第三次返嶗山后,便將道教醫學和內丹養生結合起來研究,再加上他馳名天下的道家武學功夫,一并傳授給嶗山道士。這樣,直接和間接地培養出了一批發展嶗山道教、光大全真門派的中堅力量。
郭襄和張三豐
張君寶在《倚天屠龍記》開篇露面,寫得有許多含蓄之處。這個后來在本書中極重要的大師級人物,此時還是個少年,見了郭襄便臉紅,感覺非常微妙。
郭襄自己本是傷心人,但看見張君寶孤苦無依,便放下自己的苦惱,為張君寶的前途籌劃。她送給張君寶金絲鐲作為信物,要張君寶去襄陽找自己的父母,讓他有一個好的歸宿。郭襄還不忘囑咐張君寶去了郭家之后要順著郭芙姐姐的脾氣,以免吃苦頭,郭襄古道熱腸,有真正俠義情懷。
天地茫茫的孤寂無助之中,張君寶必須獨自面對命運的挑戰,實現生命的自我價值。一個極偶然的機會,讓張君寶觸景生情,心下感悟,決心不去寄人籬下,而奮發圖強,自立門戶。張君寶獨自上武當山修煉,終于豁然貫通,體悟了人生宇宙,武功道學的真諦,成了一代宗師。
由張君寶到張三豐,自己拿主意,有主見是第一因素,但郭襄給他作的榜樣也是很重要的。張君寶對郭襄,有一種少年人獨特的微妙的敬慕和好感。郭襄的獨立,俠義情懷,見義勇為,打抱不平,無疑給了張君寶內在的影響。張君寶很想做出成績來給郭襄看,讓郭襄驚嘆,改變郭襄對自己的觀感,其實是張君寶秘密的進取動力之一。
看了“張三豐的傳說故事”還想看:
1.張三豐到底活了多少年
2.郭襄和張三豐的故事
3.蛟龍的傳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