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政治家張居正簡介
張居正(1525—1582)字叔大,號太岳,湖北江陵人。嘉靖進士,隆慶元年(1567)入閣。穆宗死,他和宦官馮保合謀,逐高拱,代為首輔。萬歷初年,神宗年幼,國政大事都由他主持,前后當國十年,為人善謀,獨攬朝政,是明代最有權威的一個首輔,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后期不可多得的政治家。下面明朝政治家張居正簡介
直上盡頭竿
嘉靖四年(1525年),當張居正在荊州府江陵縣(今荊州市)的一位秀才的家里呱呱墜地的時候,其先祖的余蔭對他早已不能關懷庇護,迎接他的只是曾祖父的一個白龜夢。夢中的月亮落在水甕里,照得四周—片光明,然后一只白龜從水中悠悠地浮起來。曾祖父認定白龜就是這小曾孫,于是信口給他取了個乳名“白圭”,希望他來日能夠光宗耀祖。
白圭的確聰穎過人,很小就成了荊州府遠近聞名的神童。嘉靖十五年,十二歲的白圭報考生員,其機敏靈俐深得荊州知府李士翱的憐愛,他囑咐小白圭要從小立大志,長大后盡忠報國,并替他改名為居正。這一年,居正補府學生。一年后,參加鄉試,受到湖廣巡撫顧璘的阻撓而落榜。但顧璘并非出自私心,而是希望對他多加磨礪,以成大器。三年后,才高氣傲的張居正順利通過鄉試,成為一名少年舉人。顧璘對他十分賞識,曾對別人說“此子將相才也”,并解下犀帶贈予居正說:“希望你樹立遠大的抱負,做伊尹,做顏淵,不要只做—個少年成名的舉人。”嘉靖二十六年,二十三歲的張居正中二甲第九名進士,授庶吉士。
庶吉士是一種見習官員,按例要在翰林院學習三年,期滿后可賜編修。張居正入選庶吉士,教習中有內閣重臣徐階。徐階重視經邦濟世的學問,在其引導下,張居正努力鉆研朝章國故,為他日后走上政治舞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明初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廢丞相,設內閣,其職能相當于皇帝的秘書廳。首席內閣學士稱首輔,實際上也就是宰相。張居正入翰林院學習的時候,內閣中正在進行著一場激烈的政治斗爭。當時的內閣大學士只有夏言、嚴嵩二人,二人爭奪首輔職位,結果是夏言為首輔,然后被嚴嵩進讒接著被殺,嚴嵩為內閣首輔,張鎮被聽進嚴嵩讒言的遼王所殺。
對于內閣斗爭,作為新科進士的張居正自然沒發言權。但通過幾年的冷眼觀察,他對朝廷的政治腐敗和邊防廢弛有了直觀的認識。為此,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張居正以《論時政疏》(《張文忠公全集》卷一五)首陳“血氣壅閼”之一病,繼指“臃腫痿痹”之五病,系統闡述了他改革政治的主張。而這些自然沒有引起明世宗和嚴嵩的重視。此后,在嘉靖朝除例行章奏以外,張居正沒再上過一次奏疏。
嘉靖二十九年,張居正借口請假養病,離開京師來到故鄉江陵。休假三年中,他仍不忘國事,親身接觸農民。家境本就貧寒的居正,在鄉間體會到了人民的辛勞、饑寒和痛苦。他在《荊州府題名記》(《張文忠公全集》卷九)中說:“田賦不均,貧民失業,民苦于兼并。”這一切不禁使他側然心動,責任感讓他重返政壇。
嘉靖三十六年,張居正仍回翰林院供職。這時的他在苦悶思索中漸已成熟,在政治的風浪中,他模仿老師徐階“內抱不群,外欲渾跡”,相機而動。嘉靖四十三年,居正進宮右春坊右渝德兼國子監司業,深謀遠慮的徐階薦居正為裕王朱載垕的侍講侍讀。逾德只是個虛銜,但由于裕王很可能繼承皇位,侍裕邸講讀就不是等閑之職了。在裕邸期間,“王甚貨之,邸中中宮亦無不善居正者”(《明史.張居正傳》)。而國子監司業則掌握了很多將來可能進入官場的人,為張居正打開了人脈。打敗高拱后,嘉靖四十五年,居正掌翰林院事。
這一年,世宗歿,裕王即位,是為明穆宗。張居正的機會來了。隆慶元年(1567年),他以裕王舊臣的身份,放擢為吏部左侍郎兼文淵閣大學士,進入內閣,參與朝政。同年四月,又改任禮部尚書、武英殿大學士。這年張居正四十三歲。此時的他沒有忘記自己十三歲寫下的詩句“鳳毛叢勁節,直上盡頭竿”。此時,他終于在暗暗的較量中“直上盡頭竿”了。
鞏固國防
入閣以后的張居正并沒有為個人的升遷而自鳴得意。這時的明王朝,內則土地兼并,流民四散,草譯禍起,國家帑藏空虛,用度匱乏;外則北方韃靼進兵中原,制造“庚戌之變”,南方土司爭權奪利,尤其岑猛叛亂,“兩江震駭”,東南倭寇騷擾沿海,民不聊生。面對這些,張居正無法輕松。
而更使張居正感到擔心的還是內閣內部日益白熱化的政治斗爭。自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嚴嵩倒臺后,徐階繼任首輔。他和張居正共同起草世宗遺詔,糾正了世宗時期的修齋建醮、大興土木的弊端,為因冤案獲罪的勤勉朝臣恢復宮職,受到了朝野上下的普遍歡迎。但不久,隆慶二年(1568年),七月,徐階終因年邁多病,舉籌失措而被迫歸田。次年,徐階的老對手高拱重回內閣兼掌吏部事,控制了內閣大權。高拱當政期間,起用了一批人才,仕路稍清。
張居正曾是高拱知己,后發生嫌隙。高拱又和權宦馮保不和。隆慶六年,穆宗病歿,年僅十多歲的神宗繼位。高拱因自己口無遮攔觸動太后神經,加之馮保扇鬼火,太后以“專政擅權”之罪令高拱回原籍。這樣,張居正就成了首輔,從此獨掌國家大權達十年之久。
平心而論,徐階和高拱都是十分能干的首輔,他們為鞏固明王朝的統治作了不少具體和局部的努力,然而終因缺乏高瞻遠矚的戰略眼光和改革弊政的才干與氣魄,到張居正繼任首輔時,明王朝仍然是危機重重。張居正清醒地認識到,小修小補已無法挽救明朝的覆亡,只有進行大刀闊斧的全面改革,才能使國家真正走出困境。早在隆慶二年八月,他托《陳六事疏》(《張文忠公全集》卷三六)中,從省議論、振紀綱、重沼令、核名實、固邦本、飭武備等六個方面提出改革政治的方案,其核心就是整飭吏治,富國強兵。他批評空作王霸之辯的人“不知王霸之辯、義利之間在心不在跡”,而誤認為“仁義之為王,富強之為霸”(《張文忠公全集》卷三一《答福建巡撫耿楚侗談王霸之辯》)。明確地把解決國家“財用大匱”作為自己的治國目標。而要實現這個目標,首先鞏固國防,整頓吏治。
還在隆慶年間,入閣不久的張居正在首輔徐階和內閣重臣高拱的支持下,主持了鞏固邊防的工作。
隆慶四年,韃靼首領俺答汗進攻大同,計劃稱帝。居正聞悉俺答的孫子把漢那吉,攜妻比吉和乳母的丈夫阿力哥共十幾人情求內附,大同巡撫方逢時和宣大總督王崇古決策受降。鑒于此事非同小可,張居正寫信,要崇古立刻把詳情“密示”于他。原來,俺答的第三個兒子死時遺一小孩即把漢那吉,把漢那吉長大娶妻比吉,后愛上姑母之女三娘子并再娶。然而,身為外祖父的俺答也愛上了三娘子意據為己有。于是祖孫之間為一個小女子心中結怨,演出失戀青年離家投漢的一幕。
張居正接到報告,再次寫信給王崇古,要其妥善安排把漢那吉,并派人通報俺答:“中國之法,得虜酋若子孫首者,賞萬金,爵通侯。吾非不能斷汝孫之首以請賞,但彼慕義而來,又汝親孫也,不忍殺之。”(《張文忠公全集》卷二二《答鑒川策俺答之始》)然后,指授方略,要祟古、逢時奏疏皇上納降。朝中很多人極力反對,認為敵情叵測.果然俺答的騎兵如黑云壓城至北方邊境。祟古早在居正授意之下作好戰事準備并以其孫要挾,俺答終于被迫妥協。居正順水推舟應俺答之求,禮送把漢那吉回鄉,俺答則把趙全等叛臣綁送明室。
把漢那吉穿著皇上官賜的大紅絲袍回韃靼帳幕。俺答見到非常感動,說以后不再侵犯大同,并決定請求封貢、互市,和明友好相處。
隆慶五年,穆宗在居正等人的力勸下,詔封俺答為順義王,并在沿邊三鎮開設馬市,與韃靼進行貿易。北部邊防的鞏固使張居正可以把注意轉向國內問題。
相關:電視劇與史實的出入歷史
高拱與張居正并非水火不容
在劇中,高拱行為的中心就是打擊張居正的勢力,他發誓一定要把張居正趕出內閣,而且急不可耐,越快越好,這與史實是不相符的。事實上高拱并未成心排擠張居正出內閣,張居正與他政見多同,兩人合力配合在強軍安邊、俺答封貢、發展商業等方面都有所建樹。 歷史大全網好,好歷史大全網
隆慶帝從不崇道煉丹
明代皇帝確實喜煉丹藥,尤以嘉靖皇帝為甚,他死前不久,方士王金等還進獻丹藥。有此前車之鑒,其子隆慶皇帝雖好游樂,愛女人,疏于朝政,卻并不崇道,直至駕崩,也無召延道士煉丹治病之事。
“京察”怎能不懲庸官貪墨?
劇中演到“京察”一段時,既沒有表現張居正集中處置高拱一派的官員,也不提清除、降調那些不稱職的庸官貪墨,而用心表現高拱及其黨羽的破壞活動,以及張居正對高拱及其親信何等的寬宏大量,這是完全不符合史實的。如果“京察”真是這等察法,那張居正的改革是無論如何不會成功的。如此為了凸顯張居正的厚道,而拔高人物,卻反倒將他描繪成庸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