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阮安介紹
阮安,交趾人(交趾今屬越南),永樂年間入宮。他主持完成了北京內城城池的最后建設,并且負責重建了三殿(奉天、華蓋、謹身)。除了負責城池營建外,阮安還參與過治理楊村河。下面是明朝宦官阮安介紹。
阮安是個出色的建筑師,他無需查閱資料,只憑實地觀測和思考,所制訂的建設方案就完全能達到各方面的要求,而主管建筑的工部官員只需奉行就可以了。
正統元年(1436年),明英宗決定完成城池建設,開始所選的人是蔡信,然而蔡信提出的建設方案耗資太大,所需工力眾多,最后改由阮安負責修建京城九門城樓。在此之前北京的城墻上所開九門只有城門洞,沒有甕城、城樓等建筑,有的城門連官軍值班所用的鋪舍也沒建。
阮安施工調度中,北京城九門是依次營建,其施工人員主要取自在京師訓練的軍卒,將其中的1萬多人操練停止,增加其月糧,安排好班次,每人增加月糧一斗,鹽每月一斤;建筑費用和材料不再另外僉派,只使用官府積存的,永樂時營建北京剩余了大量建筑材料,此次均被派上用場。
正統二年(1437年)正月,西直門和平則門(平則門不久改稱阜成門)開始營建;第二年營建的是東直門、朝陽門、德勝門等,最后完成的是正陽門等,時間是正統四年(1439年)四月。
整個工程包括門樓、城濠、橋閘三部分,具體為:正陽門正樓一座,月城樓中左右各一座,崇文、宣武、朝陽、阜成、東直、西直、安定、德勝八門各正樓一座,月城樓一座。城墻四角各立角樓一座。所謂正樓就是城門樓,今日可見者如正陽門樓(前門樓);月城樓就是俗稱的箭樓,如幸存的德勝門的箭樓;角樓今日可見者只有內城東南角樓,在今北京東站附近。護城濠的整治包括河道疏浚、河岸的修整、砌筑。另外,九門外原來都是木橋,此次全部改為石橋,同時設置了九道水閘。
隨著整個工程的完工,北京的面貌發生重大改變,當時的大學士楊榮、楊溥帶領其他翰林學士“登正陽門之樓而縱覽”,只見“高山長川之環固,平原廣甸之衍迤,泰壇清廟之崇嚴,宮闕樓觀之壯麗,官府居民之鱗次,廛市衢道之棋布,朝覲會同之麇至,車騎往來之坌集。粲然明云霞,滃然含煙霧”。他們在觀賞的同時,不約而同地想到了阮安,對他善于謀劃的能力,奉公盡責的精神大加贊頌。
阮安在隨后的幾年中,又先后主持了:皇宮三大殿(奉天、華蓋、謹身)的重建工程,通濟河的疏浚工程,固安河河堤加固工程,北京城墻的包磚改造工程。其中,北京城墻的改造工程,開始于正統十年(1445年)六月,完工于正統十二年(1447年),這項工程不僅使城墻愈加堅固,更美化了其外觀。
人物評價
明代200多年京城建設中,工程管理者眾多,而廉潔者少。然而據《明史》記載,阮安接受的最后一項工程是張秋河的治理工程,但他在前往張秋的途中去世,他去世的時候"囊無十金"(即行李中的銀子不足十兩)。對于一個主持過許多重大工程的太監來說,如此廉潔,實為少見!
《七修類稿》卷十四對阮安的評價是:"清介善謀,尤長于工作之事。北京城池、九門、兩宮、三殿、五府、六部及塞楊村驛諸河,凡語諸役,一受成算而已。后為治張秋河道卒,平生賜予,悉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