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晚唐宦官的歷史
晚唐的宦官作威作福,皇帝卻成了最好欺負的人,這是怎么回事?趕緊和學習啦小編一起來看看揭秘晚唐宦官的歷史吧,希望能夠解答您的疑問。
揭秘晚唐宦官的歷史:
宦官雖然身體殘缺不全,但是能量卻不容忽視,尤其是晚唐的宦官們,無論是地位還是權(quán)力,都達到了一個嶄新的歷史高度。
就在唐朝準備從安史之亂的巨大打擊中浴火重生的時候,宦官們也不甘寂寞,像是在煉丹爐里修煉成精的老妖怪一樣,一個一個的跳將出來,扭著自己肥大身軀,在唐代中后期歷史的舞臺上演出了一幕幕丑惡的活劇。
安史之亂后上臺致演出活動開幕詞的大宦官是李輔國,他因為擁立玄宗的兒子肅宗有功,逐漸的取得了皇帝的信任。正是這個李輔國說動肅宗,讓已經(jīng)失去楊貴妃的太上皇唐玄宗從城東地價最高的興慶宮搬到了遠離街市的甘露宮,遭遇到野蠻拆遷的太上皇從此過上了凄涼孤獨的晚年生活。
公元762年,肅宗駕崩后,李輔國又擁立代宗李豫即位,再一次成為從龍之臣,連代宗也尊稱其為“尚父”。而他本人個人野心也膨脹到了極點,對代宗說:“皇上但居禁中,外事聽老奴處分。”這句話夠狠,看來以后代宗的工作范圍也就僅僅限于管理自己的后宮了。不過代宗自然也不是一盞省油的燈,他對李輔國采取了國家恐怖主義的對付手段:在一個月黑風高的夜晚,派出大內(nèi)高手把正在做美夢的李輔國大卸三塊,總算出了一口惡氣。代宗以后又相繼設(shè)計誅殺了專權(quán)蠻橫的程元振和魚朝恩,暫時打擊了宦官的囂張氣焰。(唐肅宗肯定專門為宦官開辦了“黃埔軍校”,李輔國、程元振和魚朝恩等大宦官顯然是該校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
代宗、德宗之后,宦官的權(quán)勢又一次死灰復燃,并一路高歌猛進,甚至到了隨意廢立皇帝的地步。順宗皇帝剛即位幾個月,就因改革而在宦官俱文珍的“照顧下”榮升為太上皇。憲宗曾經(jīng)不屑一顧的說過,宦官不過是家奴而已,不過這位皇帝最后還是被自己瞧不起的家奴陳弘志殺死,而即位的穆宗竟然迫于宦官壓力而不敢追究。敬宗有深夜騎馬打狐貍的愛好,左右伺候的宦官騎術(shù)不精,經(jīng)常被碰得鼻青臉腫,于是他們一怒之下派內(nèi)侍劉克明刺殺了敬宗。那個時候,皇帝成了最好欺負的人,想殺就殺,殺了白殺,天子們比弱勢群體的處境都要悲慘。
唐文宗即位后,這位文縐縐的青年決心改變皇帝任人宰割的混亂局面,他與宰相李訓、御史大夫鄭注商量,密謀將宦官斬草除根,一網(wǎng)打盡。公元835年的一天,文宗和大臣們在紫宸殿開會,禁軍將領(lǐng)韓約出班上奏道:“皇上,臣今早發(fā)現(xiàn)禁軍營房院內(nèi)夜降甘露!”說完,韓約興奮的蹈舞再拜,宰相李訓也率領(lǐng)百官向皇帝致賀,大家會也不開了,都嚷嚷著說天降甘露是大唐興盛的大吉之兆。
這一聽,好像甘露是什么百年難遇的高級貨,其實它說白了就是樹枝上的露水,但是以前大家都把這種普通的物理現(xiàn)象當作不得了祥瑞。文宗聽了后也非常高興,移駕含元殿,并派宰相前去確認。宰相李訓領(lǐng)著一群博學的大臣去觀察了半天,回來向皇帝說道:“我們老眼昏花,現(xiàn)在還是不能確定這甘露是真還是假?”文宗于是又派大宦官仇士良帶著小宦官們由韓約陪著去查證。仇士良帶人大搖大擺的前往,忽然發(fā)現(xiàn)韓約面色陰晴不定,汗流浹背,不禁陰笑道:“,你昨夜又玩車輪大戰(zhàn)了?要注意身體啊。”韓約支吾不答,這時候,正好有一陣風吹過,宮殿走廊的迎風烈烈作響,仇士良看見帷幕后面布滿了拿著明晃晃兵器的禁軍士兵,大驚失色,他知道有變,急忙扯著公鴨嗓子呼嘯急奔而回。宦官們奔回含元殿,把文宗七手八腳塞進轎子里,從后門奪路而逃。宰相李訓見皇帝被挾持,知道這次政變已經(jīng)一敗涂地,只好化裝成小吏匆忙出逃了。
文宗為了剪除勢力膨脹的宦官,和官員們編出了天降甘露的謊言,準備在宦官們參觀子虛烏有的甘露時把他們一網(wǎng)打盡。不過最終因選擇的演員演技太差,被大宦官仇士良看出了破綻,反而釀成了甘露事變。甘露事變后,外廷官員幾乎被仇士良捕殺一空,死難者達到了千余人,文宗自己也被宦官判處了有期徒刑幽禁起來。從此宦官專政達到了頂峰,“政事咸決于北司(宦官機構(gòu)),南衙(政府辦公地點)行文書而已”。
這次政變的結(jié)果,使宰相成了宦官的秘書,皇帝成了宦官的囚徒,文宗不勝悲憤。四年后的一天,他問大臣周墀:“你看朕能和前代的什么帝王相比啊?”周墀用程式化的語言回答道:“陛下可比堯舜。”文宗搖手說道:“朕哪能比堯舜,朕之所以問你,是想知道朕和周赧王、漢獻帝相比,能否強過他們?”周墀驚訝的問道:“那都是些亡國之君,陛下何出此言!”文宗苦笑道:“他們受制于權(quán)臣,今天朕卻受制于家奴,以此言之,即使和他們相比,朕都遠遠不如啊!”文宗說完,感傷泣下,周墀也伏地流淚,君臣相對而哭,卻又束手無策。那一天過后,文宗再也沒有上朝聽政,半年后郁郁而終。
文宗的教訓,使后世的武宗和宣宗對宦官采取了“打不過你還躲不起”的妥協(xié)態(tài)度。而到了懿宗、僖宗時候,由于皇帝昏庸,不理朝政,反倒和宦官相安無事,打成一片。昭宗時,唐朝的天下已經(jīng)分崩離析,昭宗也沒心情和宦官慪氣了,因為這位皇帝比文宗還要郁悶,他不但受制于家奴,還要受制于權(quán)臣,而唐朝也在宦官專權(quán)中逐漸的走向了滅亡。
中晚唐時期宦官之所以掌權(quán),和他們能掌握軍隊有莫大關(guān)系。唐朝皇帝在安史之亂后,對武將漸漸的持不信任態(tài)度,于是逐步的啟用自己的家奴——宦官來掌握軍隊。唐德宗時,皇帝又專門設(shè)立了左、右神策軍,讓宦官充任,這樣連禁軍的軍權(quán)也落入了宦官的手中。皇帝們認為靠這些沒生殖能力家奴代管軍隊就能萬無一失,高枕無憂。可是自以為算無遺策的他們顯然忘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掌握了軍隊而又身殘志堅的宦官,還能稱為家奴嗎?
宦官簡介:
宦官(太監(jiān))是中國古代京城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先秦和西漢時期并非全是閹人。自東漢開始,則全為被閹割后失去性能力而成為不男不女的人。又稱寺人、奄(閹)人、俺人、奄官、宦者、中官、內(nèi)官、內(nèi)臣、內(nèi)侍、內(nèi)監(jiān)等。
宦官(huàn guān),是中國古代專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員。自東漢開始,均為被閹割失去性能力的人。
宦官,也稱太監(jiān)、公公、寺人、閹人、內(nèi)官、內(nèi)侍、中官、中涓、內(nèi)豎、中貴人,是指古代宮廷中替皇室服務并閹割掉外生殖器的男性。宦官是負責宮廷雜事的奴仆,不得參與國家政務,但因與皇室朝夕相處,遂能博取信賴或有可乘之機,故在一些朝代中存在著宦官掌握國家政務大權(quán)的情況。中國早期宦官不一定都是閹人,在東漢之后才完全使用閹人做宦官。唐甄在《潛書》中這樣描繪太監(jiān):“望之不似人身,相之不似人面,聽之不似人聲,察之不近人情。”
歐洲的太監(jiān) (1749)用閹割過的男人作為宮廷內(nèi)侍并非中國獨有產(chǎn)物。以往朝鮮、越南的皇室也喜歡使用去勢的男性作為內(nèi)待,埃及、波斯、印度,土耳其等古文明都曾經(jīng)有相同的做法。圣經(jīng)新約中亦有向來自非洲埃塞俄比亞的太監(jiān)傳福音的記述。英文中太監(jiān)(eunuch)一字即由希臘文“守護床的人”轉(zhuǎn)變而成,可見宦官在中外本來都是為了保護后宮貞節(jié)、皇族血統(tǒng)而設(shè)。土耳其人使用的是黑人太監(jiān),名為諸女領(lǐng)班,也有白人太監(jiān),但黑人人數(shù)多,勢力也較大。 1912年攝于奧斯曼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