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的城市建設是怎樣的
隨著城市經濟的逐漸發達,晚唐五代時已開始臨街設店,宋代的城市正式取消了唐代的里坊制度和集中市場制,準許鄰街設店。這使此后的都市面貌多樣化,豐富了市民生活,也改變了都市規劃的結構。可以從宋畫《清明上河圖》清楚地看到這些。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宋代的城市建設是怎樣的?
宋代的城市建設:平江府建筑
平江,即今蘇州, 是江南平原上手工業和商業匯集的水運城市。 南宋臨安,即今之杭州,是早期海運貿易中心和江南的文化古城。北京當時為遼南京,后為金中都,以至后來的元大都,成為全國新的政治中心乃告確定,又經過明清兩代的經營,終成為世界不朽名城之一 。
宋代的城市建設:宋朝的都市規劃
受精神領域的影響,宋代建筑沒有了唐代建筑雄渾的氣勢,體量較小,絢爛而富于變化,呈現出細致柔麗的風格,出現了各種復雜形式的殿、臺、樓、閣。建筑結構在宋代也有了很大的變化,突出表現為斗拱的承重作用大大減弱,且拱高與柱高之比越來越小。原來在結構上起重要作用的昂,有些已被斜袱代替,補間鋪作的朵數增多。此時期建筑構件、建筑方法和工料估算在唐代的基礎上進一步標準化,規范化,并且出現了總結這些經驗的書籍--《營造法式》和《 木經》。
其中李誡所著的 《營造法式》是中國古代最全面、最科學的建筑學著作,也是世界上最早、最完備的建筑學著作,相當于宋代建筑業的“國標”。公元916年,北方的“蠻族”契丹人建立了遼朝,侵占了山西、河北的北部,吸收漢文化,進入封建社會。由于北方從唐末就成為藩鎮割據狀態,建筑風格很少受后期中原和南方的影響,因此遼代建筑保持了很多五代及唐的風格,再加上游牧民族豪放的性格,建筑物顯得莊嚴而穩重。遼代有些殿宇東向,這與契丹族信鬼拜日、以東為上的宗教信仰和居住習俗有關。隨后興起的金朝在建筑領域由于工匠都是漢人,建筑兼具宋、遼風格,但更接近柔麗的宋朝建筑,且不少作品流于煩瑣堆砌。
唐朝以來的封閉的里坊制度瓦解,各類市集遍布大街小巷與橋頭路口。早市、夜市、廟市與各類節日市集非常常見。經濟繁榮,生活富裕,娛樂繁盛,開封內外都有瓦市。瓦市,又名瓦舍、瓦肆、瓦子,是宋朝商品貿易的市集,也是雜劇藝人的集中地。吳自牧在《夢梁錄》解釋:“瓦舍,謂其‘來時瓦合,去時瓦解’之義,易聚易散也。”在《 夢梁錄》卷十九《 瓦舍》中記載:“杭城、紹興間駐蹕于此,殿巖楊和王因軍士多西北人,是以城內設立瓦舍,招集妓樂,以為軍士暇日娛戲之地。”根據《 東京夢華錄》卷二記錄了汴京其中一個瓦市的情形:“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馀座內,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數千人。
自丁先現、王團子、張七圣輩,后來可有人于此做場。”由此可知,表演戲劇的藝人多會利用欄桿搭建勾欄,作為臨時表演場地。一個大的瓦市能夠容納十多個勾欄。根據元代杜仁杰的散曲《莊家不識勾欄》:“要了二百錢放過咱,入得門上個木坡,見層層疊疊團團坐。抬頭覷是個鐘樓模樣,往下覷是人旋渦。見幾個婦女向臺兒上坐,又不是迎神寨社,不住的擂鼓篩鑼。”可見勾欄是以木材興建,設有門口,進門后上坡,觀眾分層一排一排坐。根據宋朝《 西湖老人繁勝錄》:“臨安有名的瓦肆應有清冷橋畔的南瓦、三元樓的中瓦、眾安橋的北瓦、三橋街的大瓦等。北瓦最大,內有勾欄十三座。”可見當時的有很多瓦市,并且吸引了大量固定的觀眾,也吸引了不能夠進入官場的文人投入創作事業,促使宋朝雜劇的興盛。
延伸閱讀
宋東京汴梁,今之河南開封, 是一個因大運河而繁榮的古都。五代開始成為政 經中心,后周正式定都于此,北宋更形富饒,人口近百萬。城三重相套第二重內城即唐時州城,史載“周二十里五十步”,內城中心偏北為州衙改建成的宮城,最外的郭城為后周顯德二年(955)擴建,周40余里。由宮城正門宣德門向南,通過汴河上的州橋及內城正門朱雀門到達郭城正門南薰門,是全城縱軸,州橋附近有東西向的干道與縱軸相交,為全城橫軸。這些都和漢魏鄴城以來都城的布局相似。在宮城外東北有皇家園林艮岳,城內有寺觀70余處,城外有大型園林金明池和瓊林苑,這些都豐富了城市景觀。汴梁首次在宮城正門和內城正門間設置了丁字形縱向廣場。這些都對以后直至明清的都城布局產生了很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