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宦官王振的趣談
明朝宦官王振長期不敢擅權,真的是因為懼怕太皇太后張氏嗎?趕緊一起來看看下面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關于宦官王振的趣談,看完本文也許你的疑問就有答案了。
關于宦官王振的趣談:
眾所周知,明朝的宦官(太監)極其猖獗,王振、曹吉祥、劉瑾、汪直、魏忠賢等人前仆后繼,擅權亂政,把大明帝國搞得烏煙瘴氣,最終悲壯地亡了國。這樣的慘痛結局,大概是開國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生前所無法想象的。
應該說,朱元璋很有危機意識,特別是對宦官專權問題非常敏感,“既定江左,鑒前代之失,置宦者不及百人”,首先從數量上進行了控制。他下令,不許宦官讀書識字,不許宦官兼任外臣文武銜,品級不得超過四品等。此外,他還還在宮門前掛一塊鐵牌,上刻“內臣不得干預政事,預者斬”,用于提醒和警示。
措施重在執行和落實。洪武一朝,未見宦官滋事。明成祖朱棣即位后,情況發生改觀,宦官開始掌權干政,朱元璋定下的規矩,被他拋到了九霄云外。明史稱“蓋明世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皆自永樂間始”。什么事情一旦開了頭,往往習以為常,不加控制,到了仁宗、宣宗時,宦官已逐漸形成危機皇權和朝政一大毒瘤,王振就是在這一時期登上歷史舞臺的。
王振是河北蔚州人,自小讀書,但科考不利,名落孫山,只能在老家一帶當個教書匠。地位低,收入低,前途暗淡,窘迫的現實逼著心大志高的王振破釜沉舟,甘愿凈身入宮做了宦官。當時,明宣宗朱瞻基執政,長子朱祁鎮被立為太子。因王振頗有些文化功底,故幸運地被選入內書堂,“侍英宗東宮,為局郎”,雖然品級很低,但他因服侍和教導太子,故與朱祁鎮建立了親密的師友感情。
宣德時年(1435年)正月,明宣宗病逝,太子朱祁鎮即位,是為明英宗。這一年,明英宗九歲,還是個只知道玩的孩子,“振狡黠得帝歡”,接連被提升,從局到司到監,當年八月,王振被升為司禮監掌印太監,成為“十二監”中最有權勢的太監,王振時代到來。身居高位后,王振野心萌動,通過“導帝用重典御下”等手段,開始試著弄權。此時,明英宗對王振聽極度寵信,王振也有獨攬大權的野心,但并不敢太過囂張,因為他很害怕一個女人,即太皇太后張氏。
張氏是明仁宗的皇后,明宣宗尊其為皇太后,明英宗尊其為太皇太后。張氏雖然是個“操婦道至謹”的女人,但她很關心國家大事,當皇后時就“中外政事,莫不周知”;當皇太后時,“軍國大議多稟聽裁決”,并屢屢規勸明宣宗勵精圖治、治國安民。明英宗九歲即位,尚不能處理政務,群臣奏請張氏以太皇太后的身份垂簾聽政,她以“毋壞祖宗法”為由表示拒絕,不想壞了規矩。
不垂簾聽政,不代表張氏不關心和掌握朝政,“時時勖帝向學,委任股肱”就是她的兩大手筆,特別是“委任股肱”一條,就很有震懾和防范力度。“是時,太皇太后賢,方委政內閣。閣臣楊士奇、楊榮、楊溥,皆累朝元老,振心憚之未敢逞”。張氏歷經數朝,閱人無數,一眼看穿王振覬覦權力的欲望,為此曾命人持刀嚇唬過王振,平日里對他也沒少訓斥敲打。盡管明英宗對王振聽之任之,但有張氏坐鎮遙控朝廷,王振懼其威嚴,長期不敢太過造次,“以故王振雖寵于帝,終太后世不敢專大政”。
可惜,太皇太后張氏壽命短了些,正統七年(1442年)十月病逝。此時,內閣“三楊”死的死,老的老,輔政班子已名存實亡,“振遂跋扈不可制”,自認為天下無敵。從此,王振撕下面具,成為明朝第一個擅權亂政的奸惡太監。王振掌權后,壞事做絕,“素不禮振”的大理少卿薛瑄幾乎被整死,“遇振不跪”的御史李鐸被發配東北,“詈其家閹”的駙馬都尉石璟被關進大牢,“以匿名書暴振罪狀”的內侍張環、顧忠、錦衣衛士卒王永被磔于市。總之,凡是王振“所忤恨,輒加罪謫”,凡是瞧不起他的、得罪過他的、檢舉過他的,統統沒有好果子吃。
明英宗被王振蒙蔽,始終認為他是個好人,“帝方傾心向振,嘗以先生呼之。賜振敕,極褒美。振權日益積重,公侯勛戚呼曰翁父。畏禍者爭附振免死,賕賂輳集”。同時,王振廣結黨羽,親信、族人均手握實權,為非作歹,“肆行無忌”。本來,明朝與瓦剌關系和緩,而王振卻從中作梗,“構釁瓦剌”,點燃戰火。正統十四年(1449年),瓦剌軍大舉入寇,王振“挾帝親征”,遭遇慘敗,導致“土木堡之變”的發生,明英宗做了俘虜。當然,王振也沒好下場,這個囂張一時的大太監“為亂兵所殺”,被明英宗的護衛樊忠拿鐵錘砸扁了腦袋。
宦官王振簡介:
明朝蔚州人,今河北蔚縣,略通經書,后來又做了教官,但是中舉人、考進士這條榮身之路對他而言是太難了些。于是他便自閹入宮。史稱王振"狡黠"、善于伺察人意。王振入宮后,宣宗皇帝也很喜歡他,便任他為東宮局郎,服侍皇太子也就是后來的英宗皇帝。于是明王朝第一個專權亂政的宦官王振便脫穎而出了。
史書記載:
馮夢龍《智囊全集》:
北京功德寺后宮像極工麗。僧云:正統時,張太后常幸此,三宿而返。英廟尚幼,從之游。宮殿別寢皆具。太監王振以為,后妃游幸佛寺,非盛典也,乃密造此佛。既成,請英廟進言于太后曰:"母后大德,子無以報,已命裝佛一堂,請致功德寺后宮,以酬厚德。"太后大喜,許之,命中書舍人寫金字藏經置東西房。自是太后以佛、經在,不可就寢,不復出幸。
【譯文】:
北京城的功德寺,后宮供奉著一座極其巍峨華麗的佛像。和尚說,明英宗正統年間,張太后常游幸功德寺。有次曾在寺中住了三夜才回宮。當時英宗年紀還小,隨太后游寺,并把游寺之事告訴太監王振。王振認為后妃常游幸佛寺不合朝廷禮制,于是暗中命人打佛像,佛像完成后,王振請英宗呈給太后,說:"母后大德,兒臣無以為報,特命人打造一尊佛像,請母后恩準將佛像安置于功德寺后宮,以酬謝母后厚德。"太后聽了非常高興,立即答應,并且命中書舍人抄寫經書放在東西兩側廂房。從此太后因廂房供有佛經,不適合住宿,所以不再留宿宮外。
馮夢龍評價王振:君子之智,亦有一短。小人之智,亦有一長。小人每拾君子之短,所以為小人;君子不棄小人之長,所以為君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