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將李如松
李如松,字子茂,號仰城,漢族,遼東鐵嶺衛人,生于1549年,卒于1598年,明朝名將。他是遼東總兵李成梁之長子,指揮過萬歷二十年的平定寧夏哮拜叛亂、聞名世界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以其抗倭成就名垂千古。
個人生平
他驍勇善戰,屢立戰功,再遷署都督僉事,為神機營右副將。萬歷十一年(1583),升山西總兵官,因給書中黃道瞻等人上疏皇帝,數言李如松父子不當并居重鎮,被召僉書右府提督京城撫。萬歷十五年(1587)復總兵職,鎮守宣府,再召僉書中府。
萬歷二十年(1592)韃靼人(東蒙古族人)哱拜反寧夏,李如松在浙江道御史梅國楨的推薦下,為提督陜西討逆軍務總兵官。六月抵達寧夏,先用土壘戰術,后用水攻戰術,組織敢死隊攻克了寧夏城,哱拜自盡,其子哱承恩等被擒,斬賊立功,滅哮拜九族,進都督,世蔭錦衣衛指揮同知。
同年四月,日本權臣豐臣秀吉發動侵朝戰爭,并妄圖以朝鮮為跳板,征服中國及印度。由于朝鮮國王李昖腐敗無能,使得日本侵略軍長驅直入,很快攻占了釜山、王京(今韓國首爾)、平壤諸地。
十二月,明朝政府任命剛剛結束寧夏戰斗的李如松為東征提督,統薊、遼、冀、魯諸軍,克期東征。十二月二十五日,明軍在李如松的率領下,誓師東渡參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十二月班師回國,論功,加太子太保,中軍都督府左都督。
萬歷二十五年(1597年)升為遼東總兵。次年四月,韃靼犯遼東,李如松率輕騎追擊搗巢,途中埋伏,陣亡于撫順渾河一帶,卒年49歲。萬歷皇帝痛悼,令具衣冠歸葬于順天府(今北京)宛平辛店之西南。贈少保寧遠伯,立祠謚忠烈,并以其弟李如梅代總兵官。
轉戰東北亞
16世紀末,日本權臣豐臣秀吉以武力統一了日本列島,執掌了整個日本的軍政大權,其野心也隨之驟然膨脹,居然異想天開地制定了占領朝鮮,征服中國,進而向南洋擴張,最終建立所謂“以北京為首都的大東亞帝國”的軍事侵略計劃。狂妄的豐臣秀吉甚至宣稱“讓自己的義子當中國的關白”(關白,日本官職)。公元1592年4月13日凌晨,侵朝日軍渡過對馬海峽在朝鮮釜山登陸,壬辰倭亂爆發!
當時統治朝鮮的李氏王朝,黨爭不斷,互相傾軋,整個朝鮮武備松弛,“人不知兵二百余年”,全國300多郡縣大多數沒有城防。豐臣秀吉出動9軍共15萬(也有人認為是20萬)大軍攻擊朝鮮,這9軍的9名統帥都是日本戰國時期的名將,如小西行長、加藤清正、島津義弘等。果然,日軍挾內戰一統日本之余威,一路攻勢凌厲,勢如破竹,短短兩個月的時間,朝鮮三都(京城、開城、平壤)十八道全部陷落,日軍一直挺進到鴨綠江南岸。
得意忘形的豐臣秀吉不但要求明朝政府承認日本以大同江為界占據朝鮮,同時還威逼琉球、菲律賓等大明屬國臣服朝貢。消息傳來,大明朝野一片嘩然,主戰派認為必須出兵教訓一下日本人;而主和派卻認為朝鮮人過于軟弱,一觸即潰,只會向明朝求援,建議僅讓朝鮮國王及隨從百余人過鴨綠江避難,而不出兵。主戰派的意見最終被明神宗朱翊鈞(即萬歷皇帝)接受,決定出兵朝鮮。
萬歷二十年七月,第一支抗倭部隊出征,統帥為遼東副總兵祖承訓。這支部隊是遼東鐵騎中的一支,祖承訓也是名將李成梁的嫡系,戰斗力較強。可是,這支部隊只有三千人。在進攻平壤的過程中,祖承訓中伏,副將史儒戰死,部隊損傷慘重。祖承訓僥幸死里逃生。
萬歷二十年(1592)十二月,明朝政府任命剛剛結束寧夏戰斗的李如松為東征提督,統薊、遼、冀、川、浙諸軍,克期東征。他的弟弟李如梅、李如柏任副總兵職,同軍前往。十二月二十五日,明軍在李如松的帶領下,誓師東渡參加了世界史上著名的壬辰抗倭援朝戰爭。這就是“萬歷三大征”中的第二征。
血戰碧蹄館
碧蹄館是位于漢城以北十五公里一座小山丘上的一個驛館,公元1593年1月24日至25日在這里所爆發的一系列激戰,將這個原本默默無聞的小小驛館載入了世界戰爭歷史的史冊。1593年1月24日,明軍的一支偵察部隊約3000騎兵在漢城郊區迎曙驛與日軍北上誘敵部隊加藤光泰部遭遇并爆發激戰,明軍大勝斬首若干。
加藤光泰敗退后,立刻報告了漢城日本軍總部。隨后,日軍第六軍團主力、第三、第九軍團各一部共36000余人先后趕到戰場,他們認為這是明軍的大部隊,準備將這支明軍包圍在碧蹄館,一場前哨戰迅速演變成為一場大規模的戰場遭遇戰——壬辰戰爭史詩中最驚心動魄的碧蹄館大戰打響了。
日本主將——第六軍團指揮官小早川隆景認為,這是明軍總攻的前兆,消滅眼前這支孤軍是在明軍總攻之前消滅其有生力量的絕佳戰機,他計劃以絕對優勢兵力圍殲這支明軍,在短時間內迅速結束戰斗。此時小早川隆景絕沒有想到,自己吞下的不是一塊肥肉,而是一塊燒紅了的烙鐵。被包圍是由明軍副總兵查大受指揮的3000遼東鐵騎,曾經在關外與沙漠蠻族較量過的百戰雄師,明軍精銳中的精銳,配備了三眼神銃(三眼神銃全長約120厘米,共有三個槍管,槍頭突出,全槍由純鐵打造,射擊時可以輪流發射,是遼東鐵騎的標準裝備。發起沖鋒時,遼東鐵騎即沖入戰陣,于戰馬上發動齊射。三槍打完后吹吹槍口的煙,換個握法,把它豎起來使,那就是把十分標準的鐵榔頭)。
碧蹄館一戰,3000遼東鐵騎(到戰斗即將結束時增至9000)與強于自己的日軍激戰一晝夜,殘酷的戰斗持續到25日,李如松和副將楊元先后率騎兵共2000前來救援,從日軍側翼發起猛攻,日軍經過一晝夜激戰,已成強弩之末,誤認為明軍主力發起總攻,遂倉惶撤回王京。此戰,李如松報稱明軍陣亡二百六十四人,斬獲日軍首級一百六十七人;但從碧蹄館之戰的規模和慘烈程度來看,這個數字似乎不太符合實際情況。有考據認為明軍的“陣亡二百六十四人”應該只是李如松直屬部下傷亡,而日軍的“一百七六十七人”只是首級斬獲數,并不能代表傷亡總數。作家馬伯庸、汗青在其著作《帝國最后的榮耀》當中綜合考據并分析了多方史料記載認為明軍在是役中的真實傷亡總數應當在一千余人左右,而日軍的實際傷亡則可能為三千人左右。[1] 有網絡說法稱據日本東京國立圖書館收錄的《大和文祿慶長之役》記載,碧蹄館之戰結束后,僅日軍第3、9兩軍團補充兵員就達6286人但經搜索東京國立圖書館沒有這本書。
據日本《立花家傳》、《武將列傳》記載,日軍陣亡“武將”包括:小野成幸,十時連久,池邊永晟,安東幸貞,小川成重,安東常久,久野重勝,橫山景義,桂五左衛門,內海鬼之丞,伽羅間彌兵衛,手島狼之助,湯淺新右衛門,吉田太左衛門,波羅間鄉左衛門一晝夜交戰陣亡日軍“武將”(這個詞在戰國日本指的是軍官和士官)高達十五員之多,可見當日戰況之慘烈。小早川隆景戰后向豐臣秀吉匯報時聲稱打退了10萬“明軍鐵騎”的進攻,實在是滑天下之大稽,當時明軍在朝總兵力不過才4萬,哪來的10萬鐵騎?碧蹄館大戰是中日壬辰戰爭中明軍的一次失利,這一點得到了現代史藉的確認(《Samurai Invasions of Korea 1592-1598》和楊昭全《中日朝關系史》都表明是明軍戰敗了)。日軍也感到失去了與明軍野戰的信心。12萬日軍面對僅僅3萬多明軍竟然龜縮一團,不敢出戰,而明軍由于兵力有限,無法展開強攻,于是雙方在漢城一線展開對峙,一時間戰局似乎陷入了僵局。
但是,這種對峙局面很快就被李如松打破。龍山大倉本為朝鮮國倉,積貯了朝鮮數十年的糧食,漢城被日軍占領后,龍山大倉就成為漢城日軍的軍糧庫,后來日軍運來的糧食都存于此地。李如松得到這一情報后,密令查大受和李如梅率敢死隊700勇士深夜奇襲龍山大倉。十三座大倉,數十萬石糧食,一夜間被燒的干干凈凈。夜襲龍山之戰,精彩處堪與官渡之戰中曹操的夜襲烏巢相比。明軍僅以微小的代價就將十幾萬日軍置入絕境,頗有四兩撥千斤的味道。李如松真神將也!
軍糧一失,朝鮮半島的日軍全線被動,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不久,便被迫與中朝達成停戰協議。公元1593年4月18日,日軍撤出京城,公元1593年5月2日,日軍大部分退到了釜山一帶,交還了俘虜的朝鮮二王子。李如松于公元1593年4月19日率東征軍開進京城,公元1593年5月15日收復慶州。至此,除全羅和慶尚二道部分沿海地區為日軍所占領外,其余各地全部收復。明軍留下一萬人駐守朝鮮,其余大部于七月底回國。東征大軍在入朝參戰的短短四個月的時間里,掠地千里,橫掃半島,收復平壤、開城、王京(漢城)三都,打出了大明王朝的赫赫聲威。
人物評價
在明代,以李如松為代表的李家和以麻貴為代表的麻家被并譽為“東李西麻”,萬歷三大征,李如松指揮了一個半,攻,必克;戰,必勝。綜觀李如松一生用兵,深諳兵法,奇正相輔,一往無前,悍勇有貔虎之威,狡計有梟狐之謀,平壤攻堅戰石破天驚,碧蹄館遭遇戰打得氣壯山河,龍山奇襲戰一劍封喉,明史中稱贊到:“將門有將,得無愧乎”。
在所有的戰斗中,他始終是身先士卒、沖鋒在前的。
他不是一個與人為善的人,更談不上知書達理。他桀驁不遜,待人粗魯,但這些絲毫無損于他的成就與功勛,因為他是一個軍人,一個智勇雙全、頑強無畏的軍人。在短暫的一生中,他擊敗了敵人,保衛了國家,他已經盡到了自己的本分。若放在日本戰國的戰場上,李如松絕對是上杉謙信與武田信玄的結合體,用兵之奇也很像織田信長。
他雖然是一個武將,但并非一個粗人。他真正盡到了一個軍人的本分。
“提兵星夜到江干,為說三韓國未安。 明主日懸旌節報,微臣夜釋酒杯歡。 春來殺氣心猶壯,此去妖氛骨已寒。 談笑敢言非勝算,夢中常憶跨征鞍。”
四百年華已過,縱馬馳騁之背影,依稀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