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清名將史可法簡介
史可法(1601年~1645年),明末政治家,軍事統帥。字憲之,又字道鄰,漢族,祥符人(今河南開封,祖籍順天府大興縣(今北京),東漢溧陽侯史崇第四十九世裔孫,其師為左光斗。下面是抗清名將史可法簡介。
人物生平
崇禎元年(1628)進士。授西安府推官。歷任戶部員外郎,郎中。崇禎八年(1639年),隨盧象升鎮壓各地農民起義。十年,被張國維推薦升任都御史,巡撫安慶,廬州,太平,池州及河南江西湖廣部分府縣。崇禎十四年總督漕運,崇禎十六年七月拜南京兵部尚書,參贊機務。崇禎十七年三月李自成攻占北京,弘光政權建立后,拜禮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時稱“史閣部”。時議設劉澤清、劉良佐、高杰、黃得功江北四鎮,以可法為兵部尚書,督師揚州。清兵入關后,曾主張與之議和,共討李自成的農民軍。后被馬士英等人排擠,于是督師淮揚,竭力協調江北四鎮將領,以抵御清兵。
順治二年四月,左良玉率數十萬兵力,由武漢舉兵東下,要清君側,“除馬阮”,馬士英竟詘史可法盡撤江防之兵以防左良玉,只得兼程入援,抵燕子磯,以致淮防空虛。左良玉為黃得功所敗,良玉嘔血死,全軍降清;史可法奉命北返,此時盱眙降清,泗州城陷。史可法遂至揚州,繼續抵抗清兵。
順治二年(1645年)5月10日,清豫親王多鐸兵圍揚州,史可法傳檄諸鎮發兵援救,劉澤清北遁淮安,僅劉肇基等少數兵至,防守見絀。此時多爾袞勸降,史可法致《復多爾袞書》拒絕投降。副將史德威史可法追隨有年,可法收德威為義子,托以后事;二十四日清軍以紅夷大炮攻城。入夜揚州城破,史可法自刎,被眾將攔住。眾人擁下城樓,大呼曰:“我史督師也﹗”,多鐸勸降,可法表示: “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碎尸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后壯烈就義。多鐸因為攻城的清軍遭到很大傷亡,心里惱恨,下令屠殺揚州百姓。大屠殺延續了十天,死亡八十萬人,史稱“揚州十日”。史可法死后十二日,其遺體不知下落,隔年,史德威將其衣冠葬于揚州城天甯門外梅花嶺。后來全祖望曾寫《梅花嶺記》描述此事。
在圍城期間,多爾袞勸降,史可法寫就著名的《復多爾袞書》:“今逆賊未服天誅,諜知卷上西秦,方圖報復。此不獨本朝不共戴天之恨,抑亦貴國除惡未盡之憂。伏乞堅同仇之誼,全始終之德;合師進討,問罪秦中;共梟逆賊之頭,以泄敷天之憤。則貴國義聞,照耀千秋,本朝圖報,惟力是視。”不卑不亢,流傳萬世。另著有《史忠正公集》。
史可法是左光斗的學生,方苞曾寫《左忠毅公逸事》,述說史可法與其師左光斗之間的提攜情感,自是錚錚鐵骨、有血有淚。清代文人張爾為史可法撰寫了一副對聯:“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贊頌史可法忠貞為國,捐軀戰場的高尚氣節。
相關作品
偶成
逸興豪情豈易降,試評今古有誰雙?
近來學得持雌訣,鎮日無言獨對江。
憶母
母在江之南,兒在江之北。
相逢敘夢中,牽衣喜且哭。
燕子磯口占時奉詔剿左兵
來家不面母,咫尺猶千里。
磯頭灑清淚,滴滴沉江底。
燕子磯口占時奉詔剿左兵
來家不面母,咫尺猶千里。
磯頭灑清淚,滴滴沉江底。
人物評價
國存與存亡與亡,巍峨廟貌甚堂堂。
梅花嶺畔遺香在,鐵火貢何時返故邦。這是郭沫若同志于1962年7月,適值史可法三百六十周年誕辰,為史
可法寫的贊詩。
瑞雪紛飛的季節,當您踏上梅花嶺,只見萬花紛謝,寒梅怒放,香山雪海中,史可法紀念館巍然聳立。敬愛的朱德委員長親筆題寫的“史可法紀 念館”的匾額,濃墨正楷,雄健遒勁,使紀念館更顯得莊嚴肅穆。佇立館前,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楹聯:
數點梅花亡國淚,
二分明月故臣心。
這是清代詩人張爾藎撰的聯。言簡意賅的內容,雄壯雅健的筆墨,曾使海內外佳賓赫然領略到史可法“吾誓與城為殉”的凜然正氣、颯颯風采,1990年江在接見臺灣“統聯”訪問團時深情地說:“在揚州城外梅花嶺,在民族英雄史可法的衣冠冢,冢前有一副對聯,叫做‘數點梅花亡國淚,二分明月故臣心’,就能激發人的民族自尊心和愛國熱情。”1991年,他在訪俄前的記者招待會上,再次吟誦這一對聯,歌頌史可法的忠肝烈膽。同年10月12日,江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主席金日成一行參觀了史可法紀念館,在晴雪軒的史可法詩文稿前,他不斷向金日成主席說,我們對待歷史上的事情是用歷史觀點看待。金日成說,保護好這些文物,對人民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很有好處,今天的參觀使人們學到了很多東西。參觀結束時,金日成題詞,“史可法的愛國精神永放光芒”。
史可法的精神是民族的驕傲,在中華正氣篇上是熠熠發光的一頁。史可法在為官期間為百姓做了許多好事,現今祠堂兩邊的楹聯上寫著:尚張睢陽為友,奉左忠毅為師,大節炳千秋,列傳足光明史牒;夢文信國而生,慕武鄉侯而死,復仇經九世,神州終見漢衣冠。史可法為政很有惠聲,以“廉政愛民”為朝野稱道。當六安城垣傾圯時,他自捐俸修葺,“佐以節省之姿不下二千金,而不支金帑,不費民財,雖一磚一石,亦目寓而心經焉。”而他自己卻“終歲布衣蔬食,約己裕民。”當他看到六安學事廢弛,開“禮賢館,廣咨問,以拔才能”,當他看到官吏借“簽點法”無償征收百姓馬匹,致使“中人之產立盡”,“百姓苦之”時,他立即改革,永除其弊。他“事無巨細,咸屬親裁,目視、耳聽、口答、手批、靡不贍舉,而始終無倦,致百廢俱興。”當他巡撫鳳陽等處時,大膽“劾罷督糧道三人,增設漕儲道一人。”表現了他嫉惡如仇,整飭吏治的膽略。
從弘光元年(1645年)揚州被圍時,清兵至少十萬人,揚州守兵僅萬多人,可謂敵眾我寡。多鐸不斷派明降將勸降,史可法說:“我為朝廷首輔,豈肯反面事人?”接著多鐸親自出馬,連發五封書信,史可法都不啟封,全部付之一炬。史可法清楚地知道,在這樣的艱難的情況下要想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他只能抗戰到底,以一死報國。他首先招集諸將說:“吾誓與城為殉,然倉皇之中不可落于敵人之手以死,誰為我臨期成此大節者?”副將史德威慨然任之。忠烈喜曰:“吾尚未有子,汝當以同姓為吾后,吾上書太夫人,譜汝諸孫中。”
接著他一氣寫下了五封遺書,除一致豫王多鐸,其余都是給家人母親、夫人、叔父、兄弟的,二十一日又作遺書給母親和夫人:……北兵于十八日圍揚城,至今尚未攻打,然人心已去,收拾不來!法早晚必死,不知夫人肯隨我去否?如此世界,生亦無益,不如早早決斷也!二十五日城西北崩塌以后,清兵攻入,城陷。史可法欲以佩刀自殺,部屬強行奪過佩刀,擁其走入小東門,清兵迎面而來,史可法大呼:“我史督師也!可引見汝兵主。”遂被俘。多鐸以賓禮相待,口稱先生,當面勸降,許以高官厚祿。史可法罵不絕口,嚴加拒絕:“我為朝廷大臣,豈肯偷生為萬世罪人!吾頭可斷,身不可辱,愿速死,從先帝于地下。”“城亡與亡,我意已決,即碎尸萬段,甘之如飴,但揚城百萬生靈,不可殺戮!”壯烈犧牲于南城樓上,時年僅4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