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考勤制度
要了解古代治“懶庸”,得先了解古代官員是怎么上、下班的,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明朝的考勤制度,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明朝的簡介:
明朝(1368年1月23日-1644年4月25日,1683年10月3日徹底滅亡),是中國歷史上是即元朝以后又一個大一統的政權。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276年。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應天府稱帝,國號大明 。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 明初定都于應天府,1421年2月2日明朝遷都北京,并改北京為京師,同時復原南京的名號 。明朝前期國力強盛,開創了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和弘治中興等盛世,國力達到全盛,疆域遼闊。 中后期由于政治腐敗和天災導致國力下降,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以及由女真人為主的后金崛起。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朱由檢于煤山自縊。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政權史稱南明。隨后清朝入關擊敗李自成農民軍和南明政權,1662年永歷帝朱由榔在緬甸被殺,南明滅亡。
明朝時期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發達、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人口方面,《明實錄》所載明朝人口有7000余萬,但據葛劍雄版《中國人口史》 指出明末人口接近兩億。
明朝的考勤制度:
古代上班時間比現在早?!对娊?middot;齊風·雞鳴》中,妻子催丈夫起床:“公雞已經叫了,上朝的都已經到了;東方已經亮了,上朝的已經忙碌了。”由此可見,從春秋起,古人就有了“雞鳴即上班”的傳統,往后,這個時段就定型為“卯時”,即早晨五至七時。于是,“上班點個卯”也就流傳至今。
古代上班早,下班也早。清朝規定春夏下午4時下班,秋冬下午3時下班。至于白居易筆下的“退衙歸逼夜,拜表出侵晨”,那是因辦公和生活區相隔遠,當時又沒汽車,所以走回家就是“逼夜”了。
古人上班第一件事是“開會”。在中央,皇帝每天早上要舉行“朝會”,也叫“上朝”,屬最高國務會議。參會官員是“六部九卿”等省(部)級以上官員。朝會內容兩項:一是皇帝做出決策,征求大臣意見;二是大臣有重大事項,需報請皇帝批準。“朝會”的時間,根據議程多少有長有短,一般多在辰時(上午九時)結束。正常情況下每天如此,所謂“君王不早朝”,那是例外。
【明代缺勤20天處杖打100大板】
上午九點“散朝”后,各官員在宮門外吃完皇帝恩賜的“早點”后,就各自回衙門,或落實皇帝在“朝會”上的最新旨意,或處理日常工作。這是京官一天的工作模式,地方與京城大同小異,不贅述。
古人治“庸”,首先從“遲到早退”抓起。古代官員以“清、慎、勤”為原則,“勤”的起碼要求,便是按時上班下班。對遲到早退,缺勤或朝班失儀等“庸懶散”行為,歷朝均有懲治辦法。
明朝“治庸”流行“打屁股”(即廷杖),規定缺勤1天處笞20小板,每再滿3天加一等,滿20天處杖打100大板。
為不因遲到而挨打,明朝曾發生一起冬天高官誤跌御河溺死的事,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原來魏忠賢當權時,紫禁城不準點路燈,說是為防“火患”,還禁止官員騎馬坐轎,冬天天亮晚,路上又黑燈瞎火,結果是百官“戊夜趨朝,皆暗行而入,相遇非審視不辨”,于是“追尾”之事經常發生。一天,一名住得離宮較遠的官員可能起晚了一點,因怕“朝會”遲到,一路小跑,加之當天早上下大雨、路又滑,慌亂中沒辨清方向,竟失足御河,命喪九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