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兒媳婦蔣方良簡介
蔣方良(1916年5月15日-2004年12月15日),原名芬娜·伊巴提娃·瓦哈瑞娃(亦稱:菲伊娜·伊巴杰夫娜·瓦赫列娃,俄語姓名:Фаина Ипатьевна Вахрева,英語姓名:Faina Epatcheva Vahaleva),白俄羅斯人,臺灣地區(qū)領導人蔣經(jīng)國的夫人。
蔣方良出生于俄羅斯的葉卡捷琳堡(Екатеринбург),自幼雙親亡故,并由姐姐安娜撫養(yǎng)長大。由于她的父母是前沙俄貴族,因此被當時蘇聯(lián)的領導人斯大林關入勞改營。16歲時她在烏拉爾重型機械廠認識了被懷疑是美國間諜而被拘留的尼古拉·伊利札洛夫(即蔣經(jīng)國),并在兩年后的1935年3月15日結婚。
在臺灣,蔣經(jīng)國任職總統(tǒng)后,方良雖是第一夫人,卻鮮少表現(xiàn),有如傳統(tǒng)中國深閨婦女。在整個政治生涯中,除了關乎國民黨的重大事故以外,她通常與公眾保持距離,因此外界對她所知甚少。
1936年12月,斯大林終于允許蔣經(jīng)國回中國。在杭州被蔣介石和宋美齡接受后,他們到浙江溪口舉行了第二次婚禮。除了學習漢語 普通話之外,蔣方良也學習寧波話。蔣經(jīng)國夫婦與蔣經(jīng)國的媽媽毛福梅居住,并相處良好。在蔣經(jīng)國擔任“總統(tǒng)”后,方良雖是第一夫人卻很少表現(xiàn),像一個傳統(tǒng)中國婦女。在她的整個政治生涯中,除了關乎中國國民黨的重大事故以外,她通常與公眾保持距離,因此外界對她所知甚少。在中華民國歷來的領導人夫人中(包括蔣介石夫人宋美齡、李登輝夫人曾文惠、陳水扁夫人吳淑珍、馬英九夫人周美青),蔣方良是公認“最沒有聲音的一位”,也是最儉樸、平實的一位。自20世紀30年代隨蔣經(jīng)國來到中國以后,蔣方良再也沒回過她出生的國家。
蔣經(jīng)國與蔣方良有三兒一女,三個兒子分別是蔣孝文、蔣孝武和蔣孝勇,女兒是蔣孝章。兒子都已經(jīng)過世。而蔣孝章當初因婚姻不獲家庭認同,已遠居美國。
蔣方良生前一直反對章孝嚴及已離世的章孝慈(蔣經(jīng)國與情婦章亞若之子)認祖歸宗改回蔣姓。據(jù)媒體報道,當章孝嚴爭取改回蔣姓時候,還非常驚訝的詢問身邊的人“怎么會有人要認祖歸宗?”。但對于這件事情,蔣方良不知道多少,又知道多少?始終是個謎。蔣方良拒絕了國史館的歷史口述邀約,使得許多有關她的生平如今是無緣得知了。
2004年12月15日,因肺腫瘤導致呼吸衰竭,病逝于臺北榮民總醫(yī)院,享年88歲。
丈夫一句話 從此不打牌
從大陸到臺灣,對蔣方良而言,像是又失去了一個故鄉(xiāng),一切都得重新開始。但蔣方良清楚,日子還是要過下去的道理,她自我安慰,孩子丈夫在哪兒,哪兒就是故鄉(xiāng)。她萬萬想不到兩岸的隔絕并不亞于中國大陸和蘇聯(lián),在臺灣四十多年的日子里,她既回不了俄國,也踩不到大陸故土,對原鄉(xiāng)的強烈思念,也只能藏在心底最深處。
來到臺灣的蔣方良個性仍十分開朗,他們一家六口住在長安東路時,蔣經(jīng)國的權勢還不大,一家子常四處游玩、逛街。蔣方良也如一般家庭主婦,自己操持家務,鄰居都可以看到蔣經(jīng)國的外國太太做家務的身影。
但隨著蔣經(jīng)國取得的成就,蔣方良的生活卻有了莫大的改變。他們搬離長安東路住進大直七海官邸,男主人的權力愈來愈大,女主人卻愈來愈沉默。戒備森嚴的官邸、蔣家的大門,就像一道高墻橫躺在蔣方良和外面世界之間。
蔣經(jīng)國不喜歡女人干政,不希望蔣方良和官太太們攪和小圈圈,所以她的生活范圍愈縮愈窄,來往的只剩那群從大陸來臺,能講一口寧波話的老友。當丈夫當上“行政院長”時,她并未因貴為院長夫人生活有所改變,反得到割舍掉她的興趣。有一天蔣經(jīng)國告訴她,不希望人家講:“院長夫人也打麻將。”就這一句話,蔣方良再也未上過牌桌。
而打高爾夫球的嗜好,也因為一次她乘新座車去打球,遭蔣經(jīng)國指責后,便放棄了。據(jù)陳香梅回憶,本來蔣方良還會跟一群朋友在統(tǒng)一飯店聚會,洗個頭、聊聊天,后來蔣方良節(jié)省到自己的家里洗頭,老朋友又一個個老去,蔣方良可說毫無其他消遣。
不過,這個以夫為天、以兒女為中心的母親,雖然無法擁有自己的生活,至少有先生和孩子。蔣經(jīng)國在世時,蔣方良和四個兒女的生日,以及蔣經(jīng)國夫婦的結婚紀念日,全家一定回家團聚在一起,舉辦一場簡單的家庭Party,切蛋糕、開香檳。有時蔣經(jīng)國興致高,除了當場親吻蔣方良外,也會在兒女的起哄、簇擁下,與愛妻共舞,十分熱鬧。
從芬娜變成芳娘——蔣方良與蔣經(jīng)國的傳奇愛情
蔣方良和蔣經(jīng)國是在俄國認識的,那時的蔣經(jīng)國正在莫斯科留學。二人在婚后先后生下孝文、孝章、孝武、孝勇三男一女,全家人和睦幸福地生活在臺灣。蔣介石對于這位身材高大、金發(fā)藍眼、高鼻梁的俄羅斯媳婦,起先有些不習慣,在此之前,蔣經(jīng)國曾寫信告訴他父親這樁婚事,蔣孝文出生的時候,還寄了一組黑白照片給他,所以,他對蔣方良還不算陌生。
但真正面對這個事實時,心中還是有點不能適應,直到相處兩三個月后,他才發(fā)現(xiàn)這個俄羅斯媳婦,個性溫柔婉約,孝順公婆,體貼丈夫,又照顧孩子十分周到,完全符合中國傳統(tǒng)婦女的要求,是標準的賢妻良母型,蔣介石相當高興,于是替她取了一個中國名字,叫“芳娘”,這也等于是對這位媳婦的肯定。
在臺灣30多年,是蔣方良到中國后生活最安定的時期,幾個子女逐漸成長,蔣經(jīng)國的事業(yè)也一帆風順,她幾乎一直就是個平凡的家庭主婦,只管相夫教子,其他方面,特別是政治方面,她是概不介入的。蔣方良不習慣被稱為蔣夫人,即便是后來宋美齡離臺赴美,蔣經(jīng)國當選為“總統(tǒng)”,她貴為“第一夫人”時,她還是堅持不要稱呼她為蔣夫人。
1988年蔣經(jīng)國病逝,這對有著五十多年夫妻情分的蔣方良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打擊。為了寄托不盡的哀思,她經(jīng)常到蔣經(jīng)國的房間里摸摸丈夫曾經(jīng)用過的東西,并經(jīng)常要求隨從帶她去大溪——蔣經(jīng)國的常眠之地去看望丈夫的遺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