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方略物質建設方略
《建國方略》是2014年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的圖書,作者孫中山。《建國方略》是一部關于民主政治建設的論著,敘述了政府的組織、運作和普通大眾在社會生活中應把握的具體民主原則、程序和方法,反映了孫中山倡導的民主政治思想。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建國方略物質建設方略,希望對你有用!
建國方略作者孫中山圖片
建國方略基本簡介
《孫文學說》又名《知難行易的學說》或《心理建設》,是《建國方略》的“心理建設”。1918年底完稿,次年6月正式出版,是孫中山的哲學代表作。全書共分8章,集中討論了認識論問題,以大量事例理論化了“ 行易知難”的觀點,提出:“此為救中國必由之道。”該書宣揚了“行而后知”的唯物主義認識論,對“知先行后”和“知行合一”說有所批駁 。在當時對革命起了一定作用。
《實業計劃》是《建國方略》的“物質建設”,是孫中山為建設一個完整的資產階級共和國而勾畫的藍圖。1919 年2月完稿。該書提出了發展中國經濟的10年遠景規劃。其中包括建設中國鐵路10萬多千米,華北、華中、華南三大港口10個大的項目。《實業計劃》第一次把經濟建設放到首位,第一次提出對外開放的經濟戰略思想。
《民權初步》是《建國方略》的“社會建設”,是一本關于民主政治建設的論著。又名《會議通則》 。1917年完稿。該書分為5卷20章,包括結會、動議、修正案、動議之順序、權宜及秩序問題等內容,敘述了政府管理和群眾在社會生活中應掌握的民主原則、程序和方法 ,反映了孫中山倡導民主政治的思想 。《建國方略》是孫中山為中國國民黨制定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也是孫中山構建的資產階級共和國的藍圖,是他一生為之追求的理想目標。
建國方略物質建設方略
中國幅員遼闊,物產豐富,擁有強大的資源優勢。可是,如何才能將這種資源優勢轉化為強大的經濟優勢,從而早日改變中國貧窮落后的面貌呢?孫中山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結束,給中國帶來了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因為各參戰國,特別是西方列強都要恢復經濟,它們需要為在戰爭中制造出的大規模的機器設備尋找銷售市場,為由戰爭而組織起來的大量人力謀求工作之所。而新生的中華民國恰好能夠滿足它們的這些需求,為它們提供了巨大的市場。因為中國正需要大量的機器來開發其豐富的礦產資源,建造工廠,擴張運輸業,發展公共事業。而西方列強的那些軍用物資完全可以轉為民用。這樣,既開發了中國的資源,繁榮了中國的經濟,又為其他國家的資本開辟了新的巨大市場,使它們從由于戰爭所造成的蕭條中恢復過來。因此,孫中山認為,他所構思的實業計劃是面向世界的,同時通過借助國際力量來發展中國,最終解決世界的軍事戰爭、商業戰爭和階級戰爭三大問題,推動世界的和平和文明發展。這樣,中國問題的禍根———貧窮落后也可以一勞永逸地消滅了。他說:“蓋欲使外國之資本主義以造成中國之社會主義,而調和此人類進化之兩種經濟能力,使之互相為用,以促進將來世界之文明也。”
在這一建設方略中,孫中山特別突出工業基礎設施的建設。他說:“予之計劃,首先注重于鐵路、道路之建筑,運河、水道之修治,商港、市街之建設。蓋此皆為實業之利器,非先有此種交通、運輸、屯積之利器,則雖全具發展實業之要素,而亦無由發展也。”另外,開發中國的實業,可以采取個人企業和國家經營兩種方式進行。凡較之于國家經營更適當的實業,應采取個人企業的方式進行,受國家法律的保護。而那些不能交由個個企業經營的,譬如具有壟斷性質的企業,則應由國家經營。同時,開發中國的實業,還應遵循如下四條原則:第一,必須選擇最有利的途徑吸引外資;第二,必須滿足國民最迫切的需要;第三,必須是阻力最小;第四,必須選擇最適宜的地理位置。
《實業計劃》由六大計劃構成。
第一計劃:這一計劃的中心在于建造北方大港。該港選擇在渤海灣,即大沽口、秦皇島的中間,青河口與灤河口之間,沿大沽口、秦皇島間海岸岬角上。其優勢是渤海灣中最近的深水點,冬天里不結冰,無河流淤泥之患,能與北部、中部內地水路相連,居于中國最大的鹽產區。以北方大港為起點建設西北鐵路系統,該系統由八線組成,自東而西、由南而北,延展于整個中國的東北、北方、西北大地上,遠至邊陲。若是修成西北鐵路系統并與西伯利亞的鐵路相聯絡,北方大港則成為中亞、中央西伯利亞最近的海港。待修建好西北鐵路系統后,一是可以移民蒙古和新疆,開發那里的大片無人土地和各種自然資源,消納長江及沿海充盈的人口;二是可以開采河北和山西的煤鐵礦,興建大型鋼鐵廠。
第二計劃:這一計劃的中心在于建造東方大港。孫中山計劃,該港的建造地址有兩種方案。一種方案是選擇在杭州灣,位于乍浦岬和澉浦岬之間。在此建港的優勢,一是杭州灣中最深的部分,達40米左右,可以停泊當時世界上最大的遠洋貨輪;二是無河流淤泥之患;三是屬于未開發地區,一切城市規劃及交通計劃都可以用最新的方法建造,發展實業有充分的自由,其周圍地域廣闊,土地廉價,為城市的未來擴展提供了美好的前景。此外,此港還與內河、運河、湖泊水系以及鐵路系統聯絡比較便利。因此,孫中山相信,如果此港開發得當,不出多年就能超過上海而躍居為中國東方第一大商務中心的地位。另一種方案是選擇在上海。上海在孫中山的整個建國方略中有其特殊的地位。在上海建造東方大港的最大問題是長江的砂泥淤塞問題。如能妥善解決這一問題,上海能被建造成為國際性的大都市。因此,采用這一方案,對長江水系的改良以及在上海外圍開河疏沙,最為關鍵。至于如何整治長江,孫中山又提出了周詳的計劃,從海上深水線起,經黃浦江合流點、江陰、蕪湖,一直到漢口,各段都有相應的整治措施,或收窄河口,或筑堤,或填充,或改道,因勢利導,對癥下藥。在改良長江水系的同時,進行內河商埠的建設,包括鎮江、南京、浦口、蕪湖、安慶、鄱陽港和武漢等。江南屬于水鄉,因地制宜,開發水路交通十分重要。因此在這一計劃中,孫中山提出了對包括北運河,淮河,江南水路系統,鄱陽水路系統,漢水,洞庭水路系統,以及長江上游水路系統等在內的水路系統的改良,使江南商埠相互貫通,聯為一體。筑堤、建設港口和城市,需要大量鋼鐵和水泥,而自鎮江往西而上,長江兩岸都有豐富的石灰石和煤礦,是制造水泥的重要原料。因此,孫中山在這一計劃中特別提出在長江沿岸建造一批大型水泥廠,以滿足建設的需要。
第三計劃:這一計劃的中心在于建設一個南方大港。建港的地址應選在廣州。廣州位于西江、北江和東江三河的會合點,是中國土地最肥沃的地區之一,盛產大米、水果、蠶絲,人口稠密,歷史悠久,文化先進,商業發達。自近代以來,廣州就是中國南方最大的頭等海港和商務中心,也是太平洋最大的都市和亞洲的商務中心。但從香港成為英國的殖民地后,廣州的國際地位被香港所取代,但它仍然不失為中國南部的商業中心。以世界海港而論,廣州居于最便利的地位。如果西南鐵路系統建成,它則能夠成為中國南方海陸交通的樞紐。孫中山很關心廣州港的人文環境建設,他說,廣州的附近風景美麗動人,有大海、高山和廣大的平地,珠江的北岸有美麗的山脈,其谷地冬天可以避寒,其山巔夏天可以避暑,如果把廣州建成一座花園都市,再加上爽心悅目的園林,真可謂是一個人間的天堂。建設廣州港需要改良廣州水路系統,包括改良廣州河汊、西江、北江和東江。孫中山提出,改良廣州水路系統需要解決相互關聯的兩個關鍵問題:一是防止水災,二是便利航行。在廣州河汊,水災主要是由于西南下游北江正流的淤塞引起,所以在那里應疏浚河道,將自清遠至海一段,一律浚深。救治西江,同樣需要浚深、擴寬河道,除去中流暗礁和沙洲。這樣,在解決防止水災問題的同時也解決了航行問題。自古以來,西江水路就是中國南方的重要交通要道。較大的船只能夠從廣州直達梧州,較小的船只還能直抵南寧。從航行考慮,孫中山把西江水路的改良工程細分為四段:自三水至梧州,自梧州至柳江口,北支由梧州至桂林以上,南支自潯州至南寧。這條水路落差較大,要提高航運噸位,則需要在各段建筑堰閘,以利航行。中國西南地區,包括廣西、貴州、四川、云南以及廣東和湖南兩省的一部分,面積廣大,人口過億,礦產資源和農業資源都十分豐富,因此,在這一地區大有開發鐵路的機會。應由廣州起,向各重要城市、礦產地開辟鐵路線,使它們都與南方大港相連。西南鐵路系統由七線組成,形成一個扇形的鐵路網:一是自廣州經湖南至重慶,二是自廣州經湖南、貴州至重慶,三是自廣州經桂林、瀘州至成都,四是自廣州經梧州、敘府至成都,五是自廣州經云南大理至緬甸邊界,六是廣州思茅線,七是自廣州經欽州至東興。在這第三計劃中,孫中山設想建設沿海商埠和漁業港,除了三個世界大港外,還包括營口、海州、福州和欽州等四個二等港,葫蘆島、黃河港、芝罘、寧波、溫州、廈門、汕頭、電白、海口等九個三等港,以及安東、海洋島、秦皇島、龍口、石島灣、新洋港、呂四港、長涂港、石浦、福寧、湄州港、汕尾、西江口、海安、榆林港等十五個漁業港。他還提出,要建設這么多的沿海商務中心和漁業港,以及沿河商埠,必須在這些商埠及海港城市創立大量造船廠。
第四計劃:這個計劃主要是開發中國的交通事業,建立比較完備的鐵路運輸體系。它包括:中央鐵路系統、東南鐵路系統、東北鐵路系統、擴張西北鐵路系統、高原鐵路系統,創立客貨列車制造廠。中央鐵路系統,擬以北方大港和東方大港為終點站,在現有的基礎上,再興建24條鐵路線,全長約16600英里,其效益范圍覆蓋了長江以北的廣大地區,使之成為中國鐵路系統中最重要的部分。東南鐵路系統縱橫布列于以東方大港和南方大港之間的海岸線為一底邊,以上海至重慶線、廣州至重慶線為另外兩底邊構成的一個三角形上,長約9000英里,覆蓋了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以及江蘇、安徽、湖北、湖南、廣東各省的部分。這個三角形地區的農礦產物豐富,人口稠密,這個鐵路系統建成后,必定能夠進入快速發展的軌道。東北鐵路系統包括東北各省及蒙古、河北省,建成后成蜘蛛網狀,全長約9000英里。東北各省土地肥沃,盛產大豆,有豐富的森林、煤礦、金礦資源,日本殖民此地以來,修建鐵路,瘋狂掠奪。中國西北地區尚未開發,交通十分不便,孫中山計劃的西北鐵路系統覆蓋了蒙古、新疆和甘肅省的一部分。在第一計劃中,孫中山曾論及過此鐵路系統的建設,約有7000英里,但他認為這還不夠,需要再擴建18條線,全長約16000英里。高原鐵路系統分布在西藏、青海以及新疆、甘肅、四川、云南等地方,全長約11000英里。這些地區富有貴金屬如金礦、銅礦,以及農產和牧場,但都有待開發。然而這些地區都是高山峻嶺,興建鐵路異常困難,工程浩大,費用極高。所以,孫中山提出,高原鐵路系統的建設工程應當在其他部分鐵路完成之后,國力增強了才能動工。以上鐵路系統,如果全部建成,將達10萬英里長,需要大量的客貨列車,因此必須創立客貨列車制造廠。
第五計劃:前面四種計劃所解決的是中國的關鍵和根本工業的問題,當這些問題解決以后,其他多種工業都自然會幾乎同時在全國范圍內發生。港口、城市、交通建設,可以解決大量的就業問題,工資將會增高,隨之而來的是生活必需品及享受品的價格上漲。解決民生問題的目的在于,既能使多數中國人有工作、得到較高的工資,又能得到較豐富的生活必需品、享受品,減低生活費用。所以,除了發達中國的港口和城市建設、交通運輸工業外,還必須發展中國的農業和輕工業,為人民提供豐富的物質生活必需品。人民的物質生活主要是衣、食、住、行。此外,孫中山還把印刷也包括進去。因此,他提出五個方面的工業建設計劃:糧食、衣服、居室、行動和印刷。在糧食工業中,又包括測量農地,設立農業用具制造廠,食物貯藏與運輸,食物制作與保存,食物分配與輸出等;衣服工業包括絲、麻、棉、毛、皮革工業和制衣機器工業。居室工業包括居室建筑材料的生產及運輸,居室的建筑,家具制造,水、電、燃料、電話等家用物的生產與供給等。行動工業包括自行車、公交車等交通工具的制造和公路建設等。印刷工業包括在各大中城市設立印刷廠、造紙廠和印刷機器廠等。在這第五計劃中,孫中山特別強調要對外開放,大量引進外國的雄厚資本和先進技術。因為歐美國家用了近百年的時間才完成現代化工業的建設,現在中國想要在短期內追上他們,則必須借用他們的資本、機器和技術。
第六計劃:發達中國的礦業。孫中山提出,礦業是工業的根本。因為,建設港口城市,鋪設鐵路,建立工廠,都需要機器;而制造機器又需要大量鋼鐵,這就必須依靠強大的礦業來支撐。“故機器者實為近代工業之樹,而礦業者又為工業之根。”無礦業則無機器,無機器則無工業。所以,礦業是現代物質文明和經濟進步的根基。中國礦業還處在起步階段,必須大力發展。中國礦業包括:鐵礦業、煤礦業、油礦業、銅礦業、特種礦的開采業、礦業機器制造業以及設立冶礦機器廠。在近代工業中,最重要的原料是鋼鐵。中國的鐵礦資源豐富,河北、山西、沿長江一帶的各省、新疆、蒙古、青海、西藏等,都以鐵礦著名,此外,四川、云南的鐵礦也頗豐,宜于建立鐵礦廠和煉鐵廠。中國煤礦巨豐,已被開采的,皮毛而已。宜先在交通便利的沿海岸、河岸各礦區開采,內地次之。四川、甘肅、新疆、陜西等省已發現有油源,雖然貯藏量還需進一步測量,但應試著去開采,不能總是依賴進口。中國的銅礦分布于四川、云南和長江一帶,以往開采銅僅用于鑄造錢幣,而當中國工業發達起來后,工業用銅量會成百倍增加。特種礦如金礦、錫礦、玉礦,中國的貯藏量也十分豐富。現已開采的僅是礦中的淺層,大有潛力可挖。以上各種礦物資源的開采,都應當由政府統一規劃和管理,可以采取公辦和私營的方式。為了開采各種礦物質,需要建立礦業機械廠制造各種礦業器具和機械,以供給礦業使用。與礦業配套工程,就是建立礦物冶煉廠。各種冶煉廠應設立于相應礦區,以便于各種金屬得到冶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