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舉制度考試科目有哪些
時間:
志藝2
民國
常設的科目有秀才、明經、俊士、進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開元禮、道舉等等。唐朝對秀才要求特別高,結果士人很少應試秀才,不久秀才一科就廢罷了。此后“秀才”歲成為對一般讀書應舉者的通稱。明經、進士二科在唐代科舉吸引了最多的考生。 [3]
明經起源于的漢代,唐代“明經”科考試各部儒家經典,此外還包括《老子》。明經不全考十多部儒家經典,而是分為明一經、兩經、三經、五經四個級別。唐玄宗開元二十五年(737年)規定明經考試加試時務策,考官就當前時務提出策問,考生書面作答。唐科舉各項中,明經科取士最多。但最榮耀尊貴的,卻是進士科。唐朝初期的進士科考試為“時務策”五條。時務策涉及國家現實問題,使讀書人從故紙堆中爬起來,面向社會,觀察、思考問題,提出解決辦法。唐高宗調露二年(680年)為進士科加試帖經、雜文,進士科形成了雜文、帖經、策問三場考試制。(此雜文泛指詩、賦、箴、銘、表、贊之類,策試應試者的文學才華。) [3]
在唐代還產生了武舉。武舉開始于武則天長安二年(702年)。應武舉的考生來源于鄉貢,由兵部主考。考試科目有遠射、馬射、步射、平射、筒射、馬槍、摔跤、舉重等。 [35]
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他在位期間,曾在長安、洛陽宮殿八次親自面試科舉應試者,錄取很多很有才學的人。
唐代制科科目多達一百多個,如“賢良方正能直言極諫”、“軍謀宏遠堪任將帥”等等。應制科試者可以是平民,也可以是科舉及第者,現任或罷任官員也可參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