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訂南京條約的起因
時間:
杜生2
民國
1840年(道光二十年)6月,英國以林則徐“虎門銷煙”等為借口,發動侵華戰爭,史稱“鴉片戰爭”。英軍攻占定海,北上天津。清廷恐懼,派琦善與義律和談。和談期間,英軍突襲并攻占大角、沙角炮臺(沙角之戰),迫使琦善與之初步達成《穿鼻草約》(約定對英賠款六百萬元等),后又攻占香港島。
道光帝因沙角之戰而愈加震怒,于1841年1月27日(道光二十一年一月五日)下令對英宣戰, [24] 繼而得知香港被攻占,又下令加派奕山為剿逆將軍,增兵廣州,否認《穿鼻草約》。然而,英軍在虎門之戰、廣州之戰中均獲得勝利,于是奕山又與英方達成《廣州和約》,仍是對英賠款六百萬元(另賠償夷館損失三十萬元),作為“贖城費”;并對道光帝加以欺瞞,宣稱是行商累積的欠款,企圖敷衍了事。盡管如此,英方仍蓄意擴大戰爭與戰果。在巴麥尊等人的推動下,1841年(道光二十一年)4月30日,英國內閣否認草約,并以璞鼎查(Sir Henry Pottinger)替換義律。英軍再度北上,先后攻陷廈門、定海(第二次攻陷)、鎮海、寧波。 [8]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英軍擊敗奕經的反攻。浙江巡撫劉韻珂見事不可為,請求派遣與英方有過交涉的伊里布前赴浙江。道光帝迫于無奈,派遣耆英擔任杭州將軍,伊里布隨往。5月18日,得到增援的英軍又攻陷乍浦,繼而于6月16日攻陷吳淞,7月21日攻占鎮江,以切斷京杭大運河。8月4日,英國軍艦駛抵南京下關江面,英軍從燕子磯登陸,察看地形,揚言進攻南京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