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運動的導火線
編者按:五四愛國運動從北京爆發的消息傳到四川,也是同王光祈分不開的。王光祈是一位出色的新聞工作者,先是《群報》記者,后為《川報》駐京記者,一直與四川成都保持著密切聯系。
五四運動(1919年5月4日),是一場發生于中國北京以青年學生為主的學生 運動,以及包括廣大群眾、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階層廣泛參與的一次示威游行、請愿、罷課、罷工、暴力對抗政府等多形式的愛國運動。
二十世紀初年的四川,還是相當僻遠閉塞的。但是,五四運動的消息傳播之快,確實令人震驚。許多年以來,當人們回憶起當年的情景時,仍感慨不已。
五四運動的導火線:五四運動的直接導火線是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而巴黎和會的消息能夠及時傳到國內,卻是和一位四川人分不開的。1919年1月,作為帝國主義國家分贓會議的“巴黎和會”開場。中國政府因戰時參加協約國一方,作為戰勝國,也派代表出席了會議。中國代表在會上提出廢除外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撤 退外國在中國的軍隊等七項希望和取消“二十一”及換文的陳述書。
但是,會議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取勝的幾個強國把持下,拒絕了中國代表的要求,竟規定德國應將在中國的山東獲得的一切特權轉交給日本。中國所能得到的,只是歸還八國聯軍入京時被德國奪去的天文儀器而已。當時全國人民熱切期望恢復主權,收回青島,北洋軍閥政府的代表卻居然準備在這樣的和約上簽字。巴黎和會上的消息,受到帝國主義國家的新聞封鎖,如果沒有一群愛國青年的艱苦努力,很難傳到國內,讓人民群眾知曉。在這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的是“少年中國學會”及其“巴黎通訊社”。
“少年中國學會”是由李大釗等初步具有共產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發起成立的,王光祈任籌備主任兼會計,并負責起草章程。王光祈1891年生于四川溫江,幼年入成都第一小學讀書,中學畢業后,出川進京,考入中國大學,攻讀法律。王光祈特別重視研究國際形勢,曾于1918年在《每周評論》上發表《國際社會改造》一文,極力反對帝國主義的國際聯盟。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防事態,更引起了王光祈的密切關注,他力主“少年中國學會”在日本東京、美國紐約、法國巴黎等地設立通訊社,以便及時掌握和報導國際風云變幻。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王光祈和學會同人都感到設立“巴黎通訊社”已成當務之急。1919年1月23日,王光祈專程由京赴滬,親自同即將赴法留學的周太玄、李璜研究了設立“巴黎通訊社”的各項事宜。這一重大舉措得到了留法勤工儉學發起人之一的吳玉章等人的熱情贊助,經過巴黎“少年中國學會”會員的努力,很快建立起了“巴黎通訊社”,開始向國內供稿,打破了帝國主義通訊社對中國的新聞壟斷。中國新聞界以有自己的通訊社為榮,北京、上海各大報館對“巴黎通訊社”所投的稿件,無不優先采用,特別是有關“巴黎和會”的消息,更是爭先發表。
“巴黎和會”決定由日本接管德國在山東的各項特權,“巴黎通訊社”迅速得到這一消息,搶在英、日、美通訊社的前面,最先電傳到國內各報館。中國外交失敗的消息,燃起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怒火。5月3日,北京大學和北京十幾所學校的學生代表舉行集會,決議致電巴黎專使,要求拒簽和約,有一名學生當即咬破手指,血書“還我青島”四個大字,以示愛國決心。5月4日,北京十幾所學校的學生3000余人齊集天安門前舉行示威,并且奔向趙家樓胡同,痛打北洋軍閥政府的親日派官僚章宗祥,放火燒了另一親日派官僚曹汝霖的宅邸。
五四愛國運動從北京爆發的消息傳到四川,也是同王光祈分不開的。王光祈是一位出色的新聞工作者,先是《群報》記者,后為《川報》駐京記者,一直與四川成都保持著密切聯系。五四運動前,王光祈的通訊已經寫得很好,“解剖時事,既透辟而又頗多見解”,深受讀者歡迎。1919年5月4日,王光祈以記者身份,目睹了北京青年學生的愛國壯舉,立即拍電報到成都,報道當天北京學生示威游行,痛打章宗祥,火燒趙家樓的盛況。那時還沒有無線電,王光祈發出的消息直到5月7日才在《川報》上刊載出來,但同湖南《大公報》登載五四運動消息的時間相比,《川報》居然要早兩天。王光祈是五四運動的直接參加者,所受影響尤其深刻。
這一時期,他寫的通訊格外多,一天發兩三封信,動用那挾有感情的筆,簡單明了地報道五四運動的發展情況,寫出運動的來龍去脈,告訴讀者怎樣支援這一運動。5月16日,王光祈報道五四運動的長篇通訊寄到了成都,《川報》主編李劫人揮筆寫下了鼓動性很強的按語,立即發表。17日早上,載有北京五四運動消息的《川報》送到成都高師時,同學們正在食堂吃早飯。學生中的積極分子袁詩堯拿著報紙,站到桌子上大聲朗讀著王光祈寫的長篇通訊。
學生們聽了,情緒激昂,食堂變成了會場,經過熱烈討論,決定全力支持北京學生的愛國行動。消息傳開,全市30多所學校幾千名學生匯集在皇城致公堂,籌備成立“四川學界外交后援會”,開展聲勢浩大的講演和游行示威,拍電報到北京,強烈要求懲辦賣國賊,釋放被捕學生,并通電全省,要求采取一致行動。于是,波瀾壯闊的五四運動,很快在整個巴山蜀水激蕩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