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身邊的紅人——閻寶航
閻寶航(1895年4月6日-1968年5月22日),字玉衡,生于奉天省海城縣,中國杰出的戰略情報專家,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事業立下過不朽的功勛。
閻寶航(1895-1968)這個名字,現在的年輕人也許會感到陌生。不過,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的中國政壇上,閻寶航卻是名聞天下的風云人物。閻寶航是東北軍少帥張學良的摯友和高級幕僚,還曾經在國民政府擔任要職,是蔣介石和宋美齡身邊的紅人。
閻寶航兩次獲得絕密情報1938年10月,閻寶航來到重慶,閻寶航兼任了許多社會要職,與國民黨CC派、軍統、黃埔系、政學系、復興社等頭面人物都有廣泛的接觸。閻寶航的這種特殊身份非常適宜為黨搜集情報。早在1937年秋,周恩來、李克農就曾囑托閻寶航從事國際情報工作。到重慶后,閻寶航在重慶郊區北碚買下了一幢宅第,把黨的電報員張志敏和地下交通員紀華夫婦安排在這里,設置無線電臺,成立情報機構。除健全情報機構,配置情報人員外,閻寶航還利用閻寶航的特殊身份親自出面搞情報。
1940年9月,德、意、日締結同盟條約,形成法西斯軸心。此后,日本一方面積極開展向國民黨的誘降活動,一方面加緊鎮壓中國的抗日運動。德國為了配合日本的誘降,也積極進行對國民黨的拉攏,曾明確地告訴國民黨,德國決定于6月20日前后一星期內突襲蘇聯。閻寶航得到情報后立即向周恩來作了報告。周恩來得到報告后,于1941年6月16日緊急電告延安,黨中央立即通報蘇聯。
由于我黨及時準確地向蘇聯通報了德軍突襲的時間,加之其它情報來源的佐證,使得蘇聯紅軍能夠爭得時間,提早進入戰備。雖然由于準備時間不足和戰略指導方針的原因,蘇軍在戰爭初期不得不采取戰略撤退,但是畢竟避免了更慘重的損失,為戰爭積蓄了力量。蘇聯朋友對閻寶航提供的情報給予了高度評價。蘇聯駐華武官羅申有一次見到閻寶航時說:“你的情報工作第一,斯大林知道你?!?995年,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簽署命令,把三枚衛國戰爭紀念章授予閻寶航和閻寶航領導下的情報人員。
蘇、美、英三國首腦于1945年2月簽訂了《雅爾塔協定》,在該協定中,背著中國把旅順口租讓給蘇聯,中長鐵路由中蘇共管等為交換條件,換取蘇聯對日本關東軍作戰。這一方面暴露了大國之間骯臟的政治交易,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美、英、蘇恐懼日本關東軍的心態。關東軍在東北詳細部署的情況,包括陸、空軍的配置、要塞地點、布防計劃、兵種兵器、部隊番號、人數以及將領姓名等詳情材料,被閻寶航得到。周恩來看到后即報送延安,黨中央綜合各方情報后,迅速通報蘇聯。蘇聯得以對關東軍了如指掌,在1945年8月8日對日開戰后,如按圖索驥一般,勢如破竹,所向披靡,只用了幾天時間就全面突破了關東軍經營十幾年的防御體系,把日本這個王牌軍徹底摧毀了,日本企圖以東北為基地進行最后掙扎的幻想也隨之徹底破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