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當代小說家孫犁簡介
孫犁,是一位中國現當代小說家、散文家。早年曾當過機關職員、小學教員。1927年開始文學創作。1933年畢業于保定育德中學,研究生。1937年參加工作,任安新縣同口鎮小學教師,1939年后參加抗日工作,下面是中國現當代小說家孫犁簡介。
人物生平
1913年5月11日(農歷癸丑年四月初六),生于河北省衡水市安平縣東遼城村。孫犁出生后,母親無奶,把饃饃晾干了,再粉碎后煮成糊喂他。因此他幼年身體較弱,且有驚風疾。
1919年,孫犁入本村小學讀完初級小學。1924年,孫犁跟隨父親到安國縣城上高級小學。因孫犁就讀的學校,圖書豐富,故在這里他開始接觸到“五四”以后的文學作品,如魯迅和文學研究會中的葉圣陶、許地山等作家的小說,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多種雜志和兒童讀物。學習期間,他閱讀的社會科學、文藝理論著作和一些蘇聯文學作品,擴大了他的視野,并為后來的創作和評論奠定了很好的基礎。
1926年,孫犁考入保定育德中學(北方一相當有名的私立學校)。在育德中學初中部(4年)讀書期間,孫犁即開始在校刊《育德月刊》發表作品,如短篇小說《孝嗎?》《棄兒》,獨幕劇《頓足》等。
升入高中后,他閱讀了當時正在流行的社會科學的俄國十月革命以后的文學作品。對文藝理論發生濃厚興趣,看了不少有關的著作。并開始寫這方面的文章,如發表在《中學生》上的論文《<子夜>中所表現中國現階段的經濟的性質》等。
1933年,孫犁高中畢業后,無力升學,在家賦閑。翌年春,父親托人在北平市政府工務局為他謀得一雇員職位。由于公務不多,他經常到附近的北平圖書館看書或到大學旁聽,用筆名“孫蕓夫”在《大公報》上發表文章。由于屢屢請假,加上局長易人,幾個月后他便被免職。又經父親托人,在北平象鼻于東坑小學當事務員,一年后辭職回家。
1936年暑假期間,孫犁經同學侯士珍、黃振宗介紹,到安新縣同口完全小學當教員,教六年級語文和一年級自然。在這里他對白洋淀一帶人民群眾的生活有了初步了解。
1937年冬抗日戰爭爆發,他加入抗戰工作所做的第一件工作是編寫了《民族革命戰爭與戲劇》的小冊子,指導敵后的抗日宣傳工作。接著他又選編了《海燕之歌》,搜集國內外的進步詩歌,匯編出版,激勵人們的抗日斗志。他選編了《現實主義文學論》,將他前幾年學習的社會科學和革命文學理論整理摘錄出版。在《紅星》雜志和《冀中導報》副刊上發表了《現實主義文學論》《魯迅論》兩篇論文。《關于墻頭小說》《談詩的語言》等理論文章和十幾萬字的《區村和連隊的文學寫作課本》,標志著他對文藝理論的深刻思考,對解放區群眾文藝創作產生了普遍而深遠的影響。
1938年秋,在冀中區辦的抗戰學院任教。1939年春調阜平,在晉察冀通訊社工作。此后,在晉察冀文聯、《晉察冀日報》、華北聯大做過編輯和教員,同時進行文學創作。
1941年回冀中區參加編輯群眾性的大型報告文學集《冀中一日》,并寫成《區村和連隊的文學寫作課本》(后改名《寫作入門》《文藝學習》,多次重印)。
1942年以前,孫犁的主要興趣在于搞文學理論和批評,此后他的興趣點轉移到文學創作上來,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就發表了《走出以后》《丈夫》《第一個洞》《春天,戰斗的外圍》《他從天津來》等十多篇作品,其中《丈夫》還獲得了邊區魯迅文藝獎1942年第三四季度獎。
1944年赴延安,在魯迅藝術文學院學習和工作,發表了著名的《荷花淀》《蘆花蕩》等短篇小說。短篇小說《荷花淀》在延安《解放日報》上發表后,重慶《新華日報》和各解放區的報紙轉載,新華書店發行單行本,香港的書店也予以出版。孫犁小說荷花一樣清新獨特的藝術風格引起了文壇廣泛的關注。他的著名短篇小說《荷花淀》《風云初記》等,開啟了中國“詩化小說”的先河。其中,《荷花淀》《蘆花蕩》分別是孫犁的“白洋淀紀事之一、之二”。
1945年回冀中農村。1949年起主編《天津日報》的《文藝周刊》。曾任中國作家協會理事、作協天津分會副主席等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孫犁在《天津日報》工作,同時繼續文學創作。長篇小說《風云初記》寫于50年代初。
1956年3月的一天,孫犁正在寫作中篇小說《鐵木前傳》(寫成于1956年)的第十九節。午睡起來,因眩暈摔倒——長期的勞累引發了一場大病,這一病就是十年。期間因病長期擱筆,但他以《天津日報》副刊《文藝周刊》為陣地,發現和培養了不少青年作家。這個時期,他還寫有散文集《津門小集》、論文集《文學短論》等。
孫犁晚年身體一直有病,但就是不肯去醫院,怕受折騰(指反復檢查)。1995年5月的一天,孫犁下樓散步,偶感風寒,引起老年病(主要是前列腺癥狀)。從此,他輟筆不再寫作,也不閱讀報紙,完完全全地進行療養。1998年10月,孫犁病情再度加重,住進天津醫科大學附屬總醫院。這時,他已經生活不能自理了,完全依靠護理人員照料一切。
就這樣,孫犁在病榻上纏綿了將近4年。2002年7月11日,孫犁逝世,享年90歲。
個人生活
1927年,孫犁在保定育德中學學習期間,以年幼想家,不愿遠離為由(保定距家鄉近200里),休學一年。同年,與本縣黃城王氏定婚,第二年,遂與結婚。畢業后又去北平、保定等地謀事,直到1949年在天津工作后孫犁才把妻兒接到身邊,并為她取名“王小立”。
孫犁雖外表傲岸,對家人卻難掩其真情,雖然工作很辛苦,常常熬夜寫作到凌晨一兩點,晚上路過老母親的屋子,都推門進去看看是否蓋好被子。老母親愛吃魚,孫犁就專揀中段兒往她碗里夾。他與農村妻子伉儷情深,雖然二人文化差距巨大,卻一生恩愛,相攜相扶。孫犁寫過,母親和妻子是他文學語言的源泉。正是質樸的勞動婦女的美德,奠定了他早期作品的基調,使他進入繁華的城市后,還聯結冀中平原的地氣,孫犁曾用過筆名“石紡”,是大女兒曾經工作的廠名簡稱,也用過“紀普”,“普”是他早喪的愛子名字。
人物評價
孫犁的作品和人格贏得了許多讀者及同行的稱譽:
毛澤東在《解放日報》上讀了孫犁的作品后寫道:這是一個有風格的作家。
作家鐵凝:孫犁"不以急功近利的一時效應,來代替文學特有的使命"。
作家莫言:“按照孫犁的革命資歷,他如果稍能入世一點,早就是個大文官了;不,他后半生偏偏遠離官場,恪守文人的清高與清貧。這是文壇上的一聲絕響,讓我們后來人高山仰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