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畫家高奇峰
高奇峰(1889—1933),晚清畫家,名嵡,字奇峰,以字行,廣東番禺(今廣州)人。留學日本,同盟會員,與兄高劍父、陳樹人畫脈相連,畫技相高,有“二高一陳”、“嶺南三杰”、“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等盛譽。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民國畫家高奇峰。
高奇峰人物生平
晚清畫家,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嶺南畫派的美術創作,在題材上以翎毛走獸、花卉、山水為主,其中高奇峰、高劍父兩兄弟尤喜畫鷹、獅和虎,高奇峰的繪畫技藝、主張以及人生經歷均受其兄高劍父影響,作品以翎毛、走獸、花卉最為擅長,在藝術上寫生最為突出,善用色彩和水墨渲染,畫風工整而剛勁、真實而詩意昂然。 二高兄弟的山水畫,可以看出馬遠、夏圭橫砍豎劈的傳統,以及日本畫的影響。高劍父奇拔蒼拙,高奇峰則是雄健與俊美兼而有之。出版有《三高遺作合集》等。
幼年多齋,因家境貧寒,曾寄食于他人之家為小役,至其兄高劍父振興家道方挈之歸。17歲時,隨兄赴日本留學,21歲學成歸粵,作品初露于社會。民國初年由廣東省政府資助,與兄劍父同至上海創辦《真相畫報》及審美書館。后劍父隨孫中山奔走國事,審美書館館務由奇峰擔任。1918年受廣東工業學校之聘任職于該校美術制版科,同時自設美學館于廣州,開館課徒。后因染肺疾,遷居珠江之濱天風樓,杜門作畫以自娛。1933年被中央政府任命為赴德國柏林中國美術展覽會專使,在赴南京途中之上海病逝。高氏擅畫花鳥走獸,亦能山水、人物,用筆能粗能細,能工能寫。其工者用筆細致入微,寫者則水墨淋漓,筆力豪放。尤擅畫雄獅猛禽。
1907年,十七歲的高奇峰隨高劍父留學日本,師從日本名畫家田中賴璋。1908年隨高劍父回國后,與高劍父在上海出版《真相畫報》及在廣州出版《時事畫報》,鼓吹革命。1911年中華民國建立后,隨高劍父前往日本,繼續藝術生涯,研究制版學[1]。1918年返穗,任教于廣東甲種工業學校,并創辦美學館授藝。1925年開始,執教于嶺南大學。1929年,高奇峰由于勞累過度,積勞成疾只得在珠江邊隱居養病,病后筑天風樓于江邊以居住,由于宿疾時發,深居簡出,絕少見客,但是仍然不放棄作畫。在1931年的比利時世界博覽會中,高奇峰獲得最優等獎。當時各國博物館爭相購藏其杰作。1933年,在籌備赴德國舉行的中國藝術展覽時,舊疾復發,于11月2日在上海病逝,時年四十五歲。1936年12月27日,奉國民政府之令,葬于南京棲霞山,時任國民政府主席林子超為其墓碑題曰:“畫圣高奇峰先生之墓”。
藝術造詣
高奇峰與高劍父、陳樹人合稱“二高一陳”,題材以翎毛走獸、花卉、山水為主,是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高奇峰早年隨個人作品高劍父習畫時,間接師承了清末廣東畫家居廉、居巢的撞粉撞水技法和畫風。留日期間,他接觸到西方寫生素描和透視等技法,眼界更為開闊,從中西畫學擷取所長,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他的創作以翎毛走獸、花卉、山水為主,尤喜畫鷹、獅和虎。
他的作品融合了中國畫傳統的筆墨形式和日本畫法,在注重寫生的同時又長于用色和水墨的渲染,具有用筆雄健、敷色濕潤、形象生動的特點。所畫月夜、冬雪等景物常有一種清麗秀潤、晶瑩光潔的意韻。他畫翎毛走獸,或奔逸或細潤,不拘成法,其風格在雄健與俊美之間,晚期作品多粗獷豪邁的寫意之體。弟子有趙少昂、張坤儀、葉少秉、何漆園、容漱石、黃少強、周一峰等,并稱為“天風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