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時期的物價變化是怎樣的
中華民國是從清朝滅亡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期間的國家名稱和年號。簡稱民國。位于亞洲東部、東臨太平洋,成立于1912年的民主共和國,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主要戰(zhàn)勝國及聯(lián)合國五個主要創(chuàng)始會員國之一。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民國時期的物價變化是怎樣的?
民國9年(1920年)前后,工廠工人的月工資以9元左右者最為普遍,即合日工資0.3元左右。交通運輸郵政工人工資略高于工廠工人,月工資12元以上。店員工資略高一點,普通店員月工資大致為16-30元,小店店員相對低一些,一般在10元以上。
民國16-25年(1927-1936年)名義工資
這一時期上海物價時漲時落,漲多于落,總的漲幅不大,基本處于穩(wěn)定。
這一時期工人工資總的水平要高于民國16年(1927年)以前,每月工資大致為14~15元。其中印刷、造船、機器、絲織工人每月工資較高,一般都在20元以上;繅絲、火柴、棉紡工人每月工資較低,一般都在12元以下。
運輸郵電工人工資收入一般高于工廠工人,月工資多在24~30元之間
中學(xué)教員工資水平一般高于普通職員,時薪通常是1.25~1.75元,月收入達(dá)100-200元,屬于各類職工中的較高水平,小學(xué)教員工資收入與普通職員接近。
上海物價
1911-1920年間 米價 每斤 0.034元 豬肉 每斤 0.12-0.13元 白糖每斤 0.06元
食鹽 每斤0.01-0.02元 植物油 每斤 0.07-0.09元
1920-1926年間 米價 每斤 0.059元 豬肉 每斤 0.14-0.15元 白糖每斤 0.07元
1927-1936年間 米價 每斤 0.064元 豬肉 每斤 0.20-0.23元 白糖每斤 0.10元
食鹽 每斤 0.02-0.05元 植物油 每斤 0.15元
1927年 面粉 每斤 0.075元 切面0.07元 煤炭一擔(dān) 0.14元 煤油 每斤 0.06元
肥皂一塊 0.05元 香煙一盒0.036元 茶葉 每斤 0.23元 活雞 0.37元
鮮蛋一個 0.027元 豆油每斤 0.19元 食鹽 每斤 0.043元 金價 每兩 37元
而當(dāng)時在北京(北平)的物價普遍比上海低些。例如1934-36年北平市1銀圓可以買8斤好豬肉
據(jù)史料分析,20年代北京“四口之家,每月12元伙食費,足可維持小康水平”。又,按照《1918-1980年北京社會狀況調(diào)查》的結(jié)果,20年代初一個四五口人的勞動家庭父母加兩三個孩子,或老少三代每年伙食費132。4元,也即每月11元就可以維持了。當(dāng)時一個標(biāo)準(zhǔn)家庭的貧困線定為每月收入10 元(合今人民幣350元)之下。
相比之下,如魯迅所說,學(xué)者教授們的生活水平屬于“中產(chǎn)知識階層”。他們不像統(tǒng)治集團、剝削階級那樣豪華奢侈,也不像體力勞動者和城市貧民那樣一貧如洗。
20 年代在北京較為有錢的知識階層,全家每月必須的生活費(伙食、房租、交通費)80元已經(jīng)很寬裕了(合今人民幣2800元),許多物價比在上海市低廉。而教授、講師們的收入,普遍在200元以上,甚至可達(dá)400元(合今人民幣1萬多元)。因此能夠盈余很多錢來購買中外文書籍報刊,并且從經(jīng)濟上提攜后起之秀和 自費出書。如沈從文、何其芳、卞之琳等都得到前輩們的資助。
據(jù)記載,北京城內(nèi)一座8-10間房的四合院,房租每月僅20元左右;一間20平米的單身宿舍,月租金4-5元。魯迅在1923年一度租用的磚塔胡同61號,3間正房月租金8元。他的女傭除了全包食宿以外月工資僅3元(見《魯迅日記》)魯迅所購買的西三條胡同21號四合院有好幾間房屋和一個小花園,售價國幣1000圓。
出入乘坐“洋車”人力車,費用在城里每次只有1角錢左右;包車每月10元
20年代北京城里公共交通工具是有軌電車,新派的學(xué)生們經(jīng)常乘坐。司機開車后不是按喇叭,而是腳踩鈴鐺“當(dāng)當(dāng)”響,所以人都叫它“當(dāng)當(dāng)車”。起初電車的路線有四條,不久擴充為六條,以前門、天橋為中心,環(huán)城一圈:
第一路紅牌總段,天橋至西直門。共分四段,天橋至前門一段10枚(合4分錢);至西單牌樓二段18枚(合7分錢);至西四牌樓三段26枚(合1角錢);至西直門四段32枚(合1角3分錢)。
第二路黃牌總段,天橋至北新橋。共分四段,天橋至前門一段10枚;至東單牌樓二段18枚;至東四牌樓三段26枚;至北新橋四段32枚(車費同上)。
第三路藍(lán)牌總段,東四牌樓至西四牌樓。共分四段,東四牌樓至東單牌樓一段10枚;至天安門二段18枚;至西單牌樓三段26枚;至西四牌樓四段32枚。
第四路白牌總段,北新橋至太平倉。共分二段,北新橋至地安門一段10枚(合4分);至太平倉二段18枚(合7分)。
第五路綠牌總段,崇文門至宣武門。共分二段,崇文門至天安門一段14枚(合5分半);至宣武門二段20枚(合8分)。
第六路黑牌總段,崇文門至和平門。共分二段,崇文門至珠市口一段14枚(合5分半);至和平門二段20枚(合8分)。總之,電車比人力車方便得多,車票也便宜。
北京一般文化人的嗜好是:下飯館、看戲京戲、文明戲和話劇、電影、泡茶座、逛琉璃廠買書籍、碑帖、文物
據(jù)顧頡剛等回憶:1913-1920年北京大學(xué)食堂伙食費每月6元,6人一桌,六菜一湯,饅頭飯隨便吃;個人在飯店包伙每月10來元,四菜一湯。花費1元錢就可以請客涮羊肉。
在大館子請一桌十席,高級的魚翅席每桌12元,加酒水小費總共不到20元,每人2元。魚唇席10元、海參席8元一桌。最高檔粵味“譚家菜”,40元一桌,主菜是每人一碗厚味魚翅,可供11人入席;這屬于豪華消費。
至于以平民為對象的中等飯鋪,2元錢一桌的“便席”,菜譜有:
1、四冷葷:四個裝熏魚、醬肉、香腸、松花蛋的拼盤,每盤5分;
2、四炒菜:如溜里脊、魚香肉片、辣子雞丁、炒牛肉絲等,每盤1角;
3、四大碗:多為米粉肉、四喜丸子、紅燒魚塊、扣肉等,每碗2角;
4、一大件:一個紅燒整肘子,或一只白煮整雞,加一大海碗肉湯,合6角。
這一桌菜相當(dāng)豐盛,十個人是吃不完的;平均每人2角。
游樂場所又怎樣呢兩大著名公園——中央公園(現(xiàn)稱中山公園)和北海公園的入門券都是銅元20枚(或5分錢);公園設(shè)有幾個著名的茶座,茶水1角,點心每盤1角。文明茶園,可以邊飲茶邊聽曲,每人7分錢。
20年代北京的劇場稱為“戲園子”。著名的廣和樓戲園門票2角,城南游樂園門票2角,電影院(當(dāng)時還是無聲黑白片)票價1-2角。最貴的演出,票價在1元左右。
根 據(jù)1927-1929年的調(diào)查材料,當(dāng)時北京的手工業(yè)者、木匠、人力車夫等,每個家庭每年消費約200元,合每月17元(含人民幣600元)左右,這是社會下層的水準(zhǔn)。而當(dāng)時《新青年》的作者群,自食其力、自行其是、自得其樂,生活消費比一般高出幾倍,都無衣食住行之憂。
《新青年》同人,絕大多數(shù)加入了“進(jìn)德會”,遵守“不嫖……”等戒律。他們是封建禮教的破壞者,也是現(xiàn)代道德的實施者、推行者。
生活相當(dāng)富裕的蔡元培、李大釗等人,更喊出了“勞工神圣”的口號,他們站在勞動人民的立場,為理想事業(yè)而奮斗終身,甚至獻(xiàn)出了自己的鮮血和生命。
1936年,江蘇鎮(zhèn)海縣畝產(chǎn)400斤的農(nóng)田,售價從1928年的140元跌到70元,畝產(chǎn)300斤的農(nóng)田則從100元跌到40元
再對比當(dāng)時物價,你相信嗎?一個“苦極了“的小工,年薪竟然可以買1畝地。
1933年,上海工人的月工資一般為20元,雙職工家庭年收入為400元以上。技術(shù)工人、小學(xué)教師、醫(yī)護(hù)人員等家庭的月收入超過50元,達(dá)到小康水平;中級職員、工程師、中學(xué)教員、醫(yī)生、記者、作家、律師和一般演員的家庭,月收入一二百元以上,則進(jìn)入中產(chǎn)階層。原來萬惡的舊社會生活條件不比現(xiàn)在差,按當(dāng)時的工資房價還比現(xiàn)在便宜!